彭丹蕾?黄志勇?彭海
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独具特色,其歌词直白而热烈,歌曲流畅连贯、清新典雅,是云南音乐文化沃土中的一朵奇葩。现以臧东升先生钢琴伴奏版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为研究对象,其钢琴伴奏清新精练,与歌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音调抑扬顿挫,音响不落俗套,歌词质朴亲切、饱含真情。整首歌曲结构完整、精练典雅,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钢琴伴奏与歌声主旋律血脉相连、相得益彰。在和声写作上,色彩性和声手法、民族化和声手法与三度叠置和声手法相间相融、浑然一体。
全曲歌声主旋律为e羽五声调式,钢琴部分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
前奏
第1—6小节,音乐节拍为2/4拍,主旋律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音乐以小快板起始,活泼亲切。完整的钢琴演奏源自歌曲主旋律的三个对称乐节,构成“2+2+2”完整的单乐句结构,在速度、情绪、音高等方面为歌声的出现做了充足的准备。
第一乐节
第1—2小节,2/4拍,高音声部主旋律、低音声部副旋律均为e羽五声调式。
钢琴织体主要由左右手高低两个五声性声部错位追逐构成,呈现出二声部对比复调特征。高音声部音乐主题“浓缩”了全曲的“精华”,其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律动,五声音调上行、下行接逐级下行型旋律进行,为全曲奠定了活泼、轻快的基调。低音声部五声性级进上、下行进行,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主,在节奏位置上与高音声部共同呈现出错位、对比、环环相扣的追逐效果。内声部的填充音主要起到平行音程的作用。
第二乐节
第3—4小节,2/4拍,高音声部主旋律、低音声部副旋律均为e羽五声调式。
第二乐节承接第一乐句节奏与音调,主旋律从第3小节的下属音(a1)开始,以后十六节奏型拓展、变化重复第一乐句上、下行跳进、级进“波浪”型音调进行。与第一乐句一样,低音声部五声性级进上、下行进行,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主,在节奏位置上与高音声部共同呈现出错位、对比、环环相扣的追逐效果,让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一气呵成、无缝衔接。内声部的填充音仍主要起到平行音程的作用。
第三乐节(收尾)
第5—6小节,2/4拍,高音声部主旋律、低音声部副旋律均为e羽五声调式。
钢琴右手主旋律再次从下属音(a1)开始,从下属音(a1)纯四度上扬“跳进”至导音(d2),旋即应用第一、第二乐句“预示”过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收尾进入中音区的主音(e1)。与第一、第二乐句一样,低音声部五声性级进上、下行进行,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主,在节奏位置上与高音声部共同呈现出错位、对比、环环相扣的追逐效果,使得三个乐句一气呵成、无缝衔接。而内声部第六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填充音型,承接了前面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纯五声下行音调进行,流畅连贯地进入第七小节主音e(歌声开始)。
前奏部分短短六小节,钢琴右手主旋律由“2+2+2”乐节构成,由于低音声部、中音声部五声性级进上、下行进行,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主,在节奏位置上与高音声部共同呈现出错位、对比、环环相扣的追逐效果,前奏整体音响形成十六分音符节奏流畅进行,使得三个乐节一气呵成、流畅连贯。
歌曲歌词第一段
第7—30小节,2/4拍。整体结构由两个平行乐段(第二乐段有结构扩充)构成复乐段,中间由间奏衔接。
第一乐段
第7—14小节,2/4拍,e羽纯五声调式(含钢琴),钢琴部分为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
歌声演唱第一段歌词,两句歌词两个乐句。歌声旋律两个乐句呈现“4+4”的对称平行乐句结构。节奏轻快活泼、音调清新典雅、词曲结合张弛有度,直白的歌词唱出了少女对爱人的思念。
1.第一乐句(起)
“小小荷包啊双丝双带飘”,第7—10小节,2/4拍,纯e羽五声调式(含钢琴)。
(1)前乐节
第7—8小节,2/4拍。
第7小节歌声主旋律以f力度从高音区主音(e2)开始,以轻快的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从主音(羽音e2)级进下行开始,紧接一组流畅的四个十六分音符音型。音型以一字四音五声性波浪形级进上行再次回到第8小节高音区主音(e2),在衬词“啊”上以切分节奏音型展开陈述。
钢琴部分以右手、左手相隔两个八度二声部局部模仿复调开始呈现,随即转为二声部上动下静、上静下动对比复调形态追逐而行,与歌声声部共同形成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音型进行,音响流畅而连贯。
(2)后乐节
第9—10小节,2/4拍。
第9小节歌声主旋律从徵音(d2)继续以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五声性级进,纯四度上扬至宫音(g2),旋即通过一组流畅的四个十六分音符音型,以五声性级进、波浪形旋律进行,进入整个乐句的收束(第10小节)。第10小节从下属音(商音a1)开始,以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下行级进回落至低音区八分音符的主音(羽音e1),歌声节奏轻快紧凑,音调连贯流畅,音乐律动张弛有度,主音(羽音e1)是以八分音符出现于弱拍后半拍无法停留,歌声主旋律顺势进入第二乐句。
与此同时,钢琴部分延续前乐节二声部复调伴奏织体,左右手延续二声部节奏对比上的上动下静(对)、上静下动(对)追逐而行,二声部五声性波浪形音调(级进为主)共同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整体音型进行,流畅而连贯地进入下一乐句。
2.第二乐句(合)
“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第11—14小节,2/4拍,e羽五声调式(含钢琴)。
歌声第二乐句开始两小节(第11—12小节)变化重复第一乐句后乐节(第9—10小节)的节奏与音调,后两小节(第13—14小节)承递发展,其中第13小节以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接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形成局部加速,配以纯五声上、下行波浪形旋律,进入第14小节低音区稳定的主音羽音e1(两拍的二分音符)上。
钢琴部分第二乐句延续第一乐句二声部对比复调伴奏织体,左右手二声部节奏对比上形成上动下静(对)、上静下动(对)追逐而行,二声部五声性波浪形音调(级进为主)共同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整体音型进行,流畅连贯地进入间奏部分。其中,钢琴右手高音声部第13—14小节进入相对高音区域,停留在人声高八度主音羽音e2(两拍的二分音符)上收束第二乐句,既为人声留出了空间,又有利于连贯进入“明亮”高音区的钢琴间奏。
钢琴间奏
第15—18小节,2/4拍。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
歌声演唱歌曲第一乐段后,歌曲进入“短暂”的器乐间奏。间奏高音旋律的音乐材料是根据第一乐段五声性主旋律音调衍生出的两个短小的乐节。两个乐节均以弱起节奏开始,第一乐节(第15—16小节)进入属音(b1角)并跨小节延续至第17小节;第二乐节(第17—18小节)最终停留至高音区二分音符的主音(e2羽)。整个间奏的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如同第一乐段,同样构成了“繁简对比”的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其高、低声部音调级进、跳进在此起彼伏的等时值十六分音符节奏进行中,左右手轮番滚动进行,保持了全曲流畅连贯、连绵不断的风格特征。
在第18小节左、右手由低到高十六分音符节奏连接下,音乐流畅从容地进入第二乐段。由于第二乐段歌声从高音区主音(e2羽)开始,连接句以e-g-b-d1(首调la-do-mi-sol)接高八度e1-g1-b1-d2的纯五声音调构成,连贯自然地接入第二乐段歌声主音(e2羽),整个间奏音乐轻快流畅、一气呵成。
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构成平行复乐段)
第19—30小节,2/4拍。歌声主旋律为e羽五声调式,钢琴部分改变为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整体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
1.第三乐句(起)
“小是小亲哥啊等是等着你”,第19—22小节,2/4拍,歌声主旋律为e羽五声调式,钢琴部分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
歌声主旋律完全重复第一乐段第一乐句,歌词改变为“小是小亲哥啊,等是等着你”。歌声主旋律再次从高音区主音(e2羽)开始,旋律音调同样级进、跳进相间进行,在歌曲整体结构上形成与第一乐段平行的关系。
钢琴部分从第一乐句的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改变为更为密集的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形成歌声主旋律相同而伴奏变化对比的构成。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的高音声部完全重复歌声e羽五声调式主旋律,其中最后一小节(第22小节)由于音区缘由移高一个八度。低音声部呈现出独立的e羽五声调式低音线条,第21、22小节出现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具有一定的填充力度作用。而中音声部则充分体现出其对比意义,不仅在节奏上出现跨小节延长音节奏,打破了歌曲音调进行上的方整性,而且在音调上出现了e羽调式的变宫音(#f1),构成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在调式音调进行与色彩上和上、下两个声部形成了反差与对比。
2.第四乐句(与第三乐句合)
“不等情郎嘛还等哪一个?”,第23—26小节,2/4拍,歌声主旋律为e羽五声调式,钢琴部分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
歌声主旋律完全重复第一乐段第二乐句,歌词改变为“不等情郎嘛还等哪一个?”,在歌曲整体结构上形成与第一乐段平行的关系。
钢琴部分延续第二乐段第三乐句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的高音声部完全重复歌声e羽五声调式主旋律,其中最后一小节(第26小节)由于音乐向后连接需要切换出句尾连接音调,以两组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以e1-g1-b1-d2、e1-d1-e1-g2(首调la-do-mi-sol、la-sol-la-do)上行五声音调迅速抵达高音区,无缝衔接第五乐句。低音声部线条与第三乐句相比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节奏上出现单位拍之间的延长音,构成小节内部切分节奏,同时音调进行在强位置上出现e羽调式的变宫音(#f),构成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低音声部下行进行收束于最后一小节(第26小节)二分音符主音(e羽)。而中音声部延续第三乐句跨小节节奏,形成了“简化”的连续四分音符,构成连续切分节奏律动进行,同时在音调上出现了e羽调式的变宫音(#f1),声部下行收束于最后一小节(第26小节)二分音符三级音(g宫音),在节奏与调式构成上与其他声部形成了对比。
3.第五乐句(重复第四乐句的结构扩展)
第27—30小节,2/4拍,歌声主旋律为e羽五声调式,钢琴部分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
歌词完全重复第四乐句“不等情郎嘛还等哪一个?”。歌声主旋律与第四乐句对应呈现“换头同尾”结构,第27、28小节出现前松后紧节奏进行形态,五声音调进行从纯四度上扬开始,舒展而紧凑。第29、30小节则完全重复第四乐句第25、26小节收尾式旋律进行。
钢琴部分延续第二乐段第四乐句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的高音声部高八度完全重复歌声e羽五声调式主旋律,最终停留至第30小节二分音符主音(e2羽)。低音声部呈现出独立的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低音线条,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其间的两次休止符留出了低音旋律“气口”空间,使得低音线条流畅地进入第30小节二分音符主音(e羽)。中音声部从后半拍八分音符节奏舒展开始,延续对比复调声部进行特征,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与连续切分节奏律动进行,与其他声部形成了对比。同时,在音调上出现了e羽调式的变宫音(#f1),声部逐级下行收束于最后一小节(第30小节)二分音符三级音(g1宫音)。
大反复之前奏
前奏再次奏响,为演唱第二段歌词作准备,在歌曲整体结构上起“大间奏”的作用,完整重复前奏三个乐节。
歌曲歌词第二段
第二段歌词的演唱完整重复了第一段歌词时的复乐段(第一乐段、间奏、第二乐段),除因歌词改变带来词曲结合上的些许变化外,在乐句、乐段结构上均没有改变,钢琴部分也完全一样,故不再赘述。
尾奏
第32—34小节,2/4拍,e羽五声调式。
全曲从头反复演唱第二段歌词进入“第二房子”,作品整体结构上紧接着有三个小节的尾奏。
尾奏由钢琴担任,就作品整体结构而言,尾奏是歌声结束之后的三个小节(第32—34小节)。实际上尾奏在歌声最后一个小节(第31小节)就已经出现,即前置“侵入”和“镶嵌”了一个小节。当歌声最后一个小节(第31小节)停留e羽五声调式主音(e1羽)之际,钢琴部分(二声部)高音声部就开始了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纯五声音调下行分解进行,四音组b2-a2-g2-d2(首调mi-re-do-sol)迅速从高音区连续低八度重复、流畅而连贯地过渡到了低音区。
最后两个小节(第33、34小节)格外简洁、细腻,以主(e羽)、属(b角)、主(E羽)三个音逐级下行结束全曲,从和声进行象征着终止四六和弦、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完全终止进行。其中,第33小节的八分音符加八分休止符表现出干脆、简练的特征,而最后一小节低音区带自由延长号二分音符主音(E羽)则表现出沉稳、踏实的特征。
整部作品具有叙事性、描绘性,音调流畅连贯,力度张弛有度,作品结构小巧精致却不单调。在钢琴部分,臧东升先生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性”“颗粒性”等特点,音响精致而连贯,风格统一和谐。简练而不简单的钢琴部分成为整首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美呈现作品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钢琴部分为歌曲渲染气氛、描绘意境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整部作品的“主线”,钢琴和人声动静相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得整部作品抑扬顿挫、层层串联,穿插衔接、首尾照应。
本文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MYZC2023-2)。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