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俊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围绕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意义;其次,对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展开现实思考;再次,分析目前市场上传统文化类图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后,就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作简单的剖析,以期为其他类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现就新时代下出版单位如何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对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其他类图书出版提供参考。
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类图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载体,中国声音强有力的传播方式之一,中国故事讲述的美好呈现形式,具有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现实思考
让经典“火”起来,让古籍走进大众
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类书籍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精神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论语》虽然有很多版本,但只要解释得当、形式新颖,就可以吸引更多读者。要想让古籍走进大众,出版社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让经典“火”起来。
推动经典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期,经典文学作品蕴含时代意蕴,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深度发掘,是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首要任务。因此,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应深入挖掘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当代精神相结合,以实现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目前传统文化类图书存在的问题
学术性图书较多,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目前,虽然市场上优秀的传统类文化图书较多,但其受众多为专家学者。例如,《儒藏》编纂计划这一里程碑举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儒家典籍集成项目,其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儒藏》是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的,旨在对古代儒家经典作品进行系统梳理,是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与传承,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然而,《儒藏》主要面向国内外的专业人士以及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人群,而非普通读者。
传统文化类图书缺乏多样性
目前,市面上多是以古典名著、著名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文学书籍,造成此类书籍“门庭若市”。而一些比较偏门的传统文化项目则“门可罗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但包含各个时代的经典著作和历史名人,还包含各类优秀的历史文物以及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单位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作出更多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种类。出版单位可以从文化遗产入手,如传统村落的保护计划、中华老字号的振兴与维护、音乐遗产的传承与推广、中国传统节庆的复兴、古代文化的创新传承、红色革命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及戏剧艺术的传承振兴工程等。同时,也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等进行研究。这需要出版单位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市场缺口,明确研究方向,出版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类图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传统文化类图书难以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尤其是国家对儒学的提倡,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然而,文学作品呈现两极化现象。一方面,学术图书受众面较窄,读者层次相对较高,发行量有限,具有较大的市场推广难度。另一方面,在古文经学的阐释上,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和钱文忠对《三字经》及《弟子规》的解读,都是当代出版界的传奇,深受大众喜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表明,通俗易懂的图书领域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启蒙读物和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导致同类作品大量涌现;而真正可以面向全民、兼具综合性和可读性且通俗易懂的古典文学书籍屈指可数。
传统文化类图书的改进措施
在图书内容上进行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从经典著作到杰出人物,从品德修养到社会伦理,如诗歌、艺术、教育等文化表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婚礼习俗、建筑风格、宗族体系等。因此,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首先,设计图书主题时,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既要重视历史人物与经典文献,又要兼顾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与民俗的融合等。其次,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可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人生。例如,儒家学说中“和谐”“与时俱进”“孝道”“有教无类”“仁爱”“从容自在”和“宽恕”等核心价值观。不论是对个人品德的塑造、日常生活的安排,还是国际交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为当前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其对于美好生活与积极生活的指导,亦是难得的一剂良药,这就需要编辑在撰写内容时贴近生活,力求通俗易懂,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作出优秀且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类图书,吸引更多的读者。再次,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读书方式已发生改变,传统的纸质书籍形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实体书籍+声音+影像+线上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形态应运而生,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方式,更是一种深度挖掘出版市场的方式。最后,为了满足读者更深层的阅读需求,还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向外延伸,如电影、动画、游戏等多元化的产业链。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如今,我国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让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至关重要,而巧妙地讲述中国故事是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的核心。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言环境的差异。目前,国外的中国古典作品多为西方学者所著,其仅着重于文字表达,却忽略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单位应注重叙述方法及内容,拓宽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的渠道。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作为国内首套用英文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读本,该系列精选浩瀚中国文化题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讲述《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学时,张慈赟摒弃烦冗复杂的学理与架构,透过译文的转化与诠释,用简单而又自然的英文讲述故事,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献类图书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做好历史的记载工作,才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类图书的传播中,文献档案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丰富的记载。以2020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战国史》为例,其以传统典籍文献与出土考古文献为基础,从七雄图强、制度变革、合纵连横、百家争鸣、走向统一、郡县山川、科学技术、物质文化、文化艺术、礼俗生活等方面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考释与论述,并在充分地汲取国内外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涉及前贤和后学未曾到达的领域,进一步开阔我国战国史学界,乃至先秦史学界的研究视野。
进一步拓展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根、魂、源,事关中华文明的延续、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统一、和平,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核心观念包括仁爱、礼制、孝道、中庸之道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伦理、国家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在当前快节奏、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儒家思想如何持续“发光发热”,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儒家文化之当代解读系列丛书》是对儒家经典的深度解析,它没有盲目跟风传统文化热潮,而是深入挖掘儒家经典的内在价值,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有意义的阐释,在朴素的文字之下,闪烁着正直、明亮的儒学光辉。
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
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要坚守“德”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坚持绝对忠诚,遵守法律法规,秉持礼仪诚信,践行团结互助,倡导节俭自立,发扬敬业精神,严格遵循《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必须把好自己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内容质量,多出精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内容,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后,要高举旗帜、凝聚人心、培育新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重任。
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要提升专业素养
编辑要提升专业素养,就要有匠人精神和过硬的技能本领,因此,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需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专业技能,这要求编辑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审核和校对工作,密切关注当前的研究动态、热门问题,主动吸收优秀文化。从博客至微博,从微信到“互联网+”,从按需印刷到先进的CTP制版,再到AR和VR技术,新思维与新媒体手段不断涌现,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将帮助编辑取得更多成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
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要做到“谨言”
传统文化类图书编辑在阅读稿件时,需要认真地做好笔记,通过系统整理、深入思考,撰写高质量的评论、书评或学术论文,以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编辑对稿件的细致修订有时能化平凡为非凡,赋予文字生命力。润色无声的效果,藏在每一本书的字里行间,无声胜有声。
新时期,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图书出版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出版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勇于在内容创新、模式改革和发行策略上迈出一大步,使图书出版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国新篇章。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是在新时期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治使命,出版单位和编辑应致力于更新出版方式,提升编辑水平,以创新视角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杰出作品。
(作者单位: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