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
所谓“闲书”,是和考试好像关系不大的书,也是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的课外书。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
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和家长推荐给学生的书学生往往不喜欢读,而学生圈子里互相推荐介绍的书他们读起来津津有味。对此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当老师的也可以读一读学生中流行的读物,多少知道孩子们喜欢哪些书,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读推荐的经典,而偏偏喜欢这样一些“闲书”。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生,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男孩的空间感一般比女孩强,可能更喜欢探险、破案、推理的书;女孩一般比较喜欢故事性强、情感优美的读物。老师应当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们喜欢读些什么,他们正在彼此交换阅读些什么,不应当很简单地推荐和布置学生去读经典作品,更不能简单地制止孩子们读那些他们喜欢的“闲书”。当然,我们应当主动提倡并引导学生去读经典。但要想到,“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也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
也有些老师会问,学生不喜欢读经典,怎么办?经典和青少年之间是会有些隔膜的,而且他们不一定喜欢。甚至可以说,学生不喜欢经典,是天然的。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要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接近经典。其实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也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而不是强制。
要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我这里特别提出“语文生活”这个概念,希望能拓展眼界。现在的学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培养读书兴趣,怎么培养?办法之一就是多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为什么老师进入不了孩子们的语文生活,不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跟老师不读或者很少读儿童作品有关。老师要读书,包括读儿童的书,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共同的话题,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摘自《语文课改 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