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伟
“双减”政策针对的虽是义务教育学段,但对普通高中也有深远影响。当前,普通高中仍存有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育教学分数评价占主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考试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这对普通高中高品质、有内涵、内生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出了要求。
一、理念激荡—六问学校高质量发展
1. 第一问:学校高质量发展,发展什么?
学校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包括管理、教学、课程、服务、活动等的高质量。
首先,准确的学校办学定位,是学校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办学者往往会着眼当前发展瓶颈,寻求突破,这样的目标定位必然是短浅的,无法引领学校持续性、跨越式发展。“双减”背景下,学校发展定位要从外向型发展中突围出来,走向实现价值引领目标、远景定位的内生型主动发展。
其次,学校发展要从跟跑走向领跑。跟跑贵在坚持、速度,领跑重在视野、航标。跟跑固然需要,但领跑才能突围。当然,这需要学校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美誉度和认可度。
另外,学校发展重心需移位,要从以前过度关注教师个体教学成绩,转向关注团队目标的实现和教师个人成长的实现。学校是师生的精神栖息地与能力提升的家园,应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2. 第二问:学校高质量发展,依靠什么?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除了包含生源、教师和管理三大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四大核心力量。
①战略航向力量。要做正确的事。明确什么事是必须做的,什么事对学校来说是正确的,之后才是行动计划。②文化价值观力量。心甘情愿做事。这是教职工内驱力发挥的前提。③组织制度力量:保证把事做正确。学校管理者在把计划转化为行动时,必须特别注意决策、沟通、机会,用“我们”而不是“我”来思考和说话。④毅力推进力量:连续正向持续做事。有智慧的校长会聚焦在少数几个重要领域,排好优先次序并逐项推进,不在次要的事上浪费精力。
可见,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战役、战略、战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做什么事”与“把事情做正确”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层要做的是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不是提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3. 第三问:学校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什么?
不可忽视价值观、精神引领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价值观驱心,方法论启智。作为一名校长,特别是办学有一定积累的校长,要想有新的更大突破,就要坚信价值观高于方法论。学校高质量发展既要关注团队的专业成长,还要关注团队的精神成长。价值观、信仰、文化力量能让一个组织、团队跨越一个时代;而方法、技术、手段引领,只能让一个组织、团队超前一步。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发挥文化唤醒人、凝聚人、激发人、发展人的巨大作用,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化快速发展。
4. 第四问:学校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哪里?
学校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目标愿景的引领,这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定向。学校管理者在行动之前必须规划好路线,具体说,就是制订好学校发展的三张蓝图。①战略规划图:整体发展愿景、策略、思路的描述,管理者要思考“我能为学校做出什么贡献,我能为学校留下点什么”;②程序路径图: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实施的路线、步骤;③具体施工图:分配落实到科室、教研组、年段及个人的具体实施的手段、办法及阶段性分项节点目标的达成。有些校长觉得自己在任上也就是三五年,哪怕制订了规划图,接任的校长也会改变的;甚至有些校长认为这些图是墙上挂挂、纸上印印、嘴上说说而已,不必较真,抱着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这是对自我、对学校极不负责的体现,这样的学校不可能会有大的发展,教师不可能会有大的提升。
5. 第五问:学校高质量发展,底线在哪里?
只要将眼前常规事情做到极致,让优秀常态化,下一步的美好自然会出现。做好每件简单的事情就是不简单,做好每件平凡的事情就是不平凡。学校管理,抓常规就是抓发展,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落实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好学校与差学校的不同,在于做事标准的差异。
只要每位教师每天能做好手头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者每天能把抓常规做到极致,让优秀成为习惯,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使优秀常态化,“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学校高质量发展就指日可待。
6. 第六问: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哪里?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创新和颠覆每天都在上演。学校管理者要强化危机意识,积极寻找学校发展新的增长极。“第一曲线”(指一个组织在熟悉环境中开展工作所经历的生命周期)的技能有时很快会被淘汰,每个团队都需要努力突破自己的成长极限和认知边界。一所学校,只有管理者率先突破了,教师才有可能突破,学生才有更大发展。
“第二曲线”概念是美国扬·莫里森提出的,是代表组织未来的发展状态,是一个组织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变化所进行的一场彻底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并由此而展开的一次全新的组织生命周期。
依据“第二曲线”理论,管理者面对发展瓶颈,要勇于否定自我、改变自我,敢于重新定义自己,对周边习以为常的事物拥有全新的认知和视角,突破认知边界,实现人生“第二曲线”成长。
要实现学校高质量跨越发展,就需要创新思想,拓宽视野。在学校发展将要出现瓶颈时,及时引入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或在“第一曲线”基础上整合拓展,令其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抑或否定和摈弃“第一曲线”的旧有经验,选择、孕育新的发展视角,创造新的模式和策略,实现快速迭代。
二、实操求进—做精五项教学常规管理
理念引领固然重要,具体到操作层面,要抓好、做精五项教学常规管理,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求进、在探索中求变。
一是教学理念,要强化以生为本。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谋求有所改变。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每校都在做,是常规动作,但如何抓实抓好,备出效率、研出水平,就决定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高度。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一定要突出核心素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目标达成为主旨;一定要心中有学生,备课首先要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纲举目张,然后才是课时备课;要尽量形成“学习前移、作业前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教学设计,要开展学案、教案、作业一体化思考。教师备课往往关注了教材、考纲,忽略了学情,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教师要以生为本、眼里有生,多想想“这堂课学生能听懂吗,疑难点在哪儿,我怎样授课能让学生更接受”,这样才会在备课过程中重点备学案、备作业的布置。
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对话,让更多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教学,只有学会,没有教会,知识能力由识得、习得到悟得,才是真正的掌握。目前高中的课堂应试成分还是很重,“一言堂”“满堂灌”还在很多课堂上大行其道,亟须改变。学校要推行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模式,来改变当前苦教苦学的教育现状,破解发展困局。
四是在评价方式上,探索多维度、重过程的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千人一面”,大多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教师往往关注了平均分提高和尖子生培养而忽视了学困生。但过分重视平均分评价,这对“好学生”也不公平,因为他们可能会“吃不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社会层面要树立多元宽容的人才观。教师要强化自身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摒弃“唯分数”“唯升学”,善于挖掘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过程评价、多维评价。学校管理者须改变学校评价框架,引导教师们在学习成绩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学生日常表现评价,在日常事务处理中随时、随地去发现、肯定、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很好地继承了“办良善之教育”的校训,四十余年前,老校长给衣着整洁的学子、给一学年以上不缺课的学子、给品行善良的学子单独拍照留念,这是一份多么重要的荣誉和肯定呀!
五是要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实现高效作业。作业设计,要与备课、检测题设计一体化作整体思考。当前许多学校的作业是偏多的,没有做到分层分类。许多教师拿到试卷就发,误以为发下去,学生去做,成绩就会提升,这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会戕害学生的向学之心。熟能生巧固然重要,但选题类型可丰富一点,可选性强一点,倡导教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过,不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中,要大力提倡分层作业、校本化作业。如果学校对校本作业抓得紧、做得实,教学质量就会持续提升,学生往往也会更开朗、更自信。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他指出,教育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嘴、双手、眼睛、头脑、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以自由,从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试问,我们学生的大脑、双眼、双手、嘴,以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解放了呢?学校的管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呢?学校管理者多问问这些问题,便会深感教育人任重道远,不可懈怠。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