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做好产业工人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25 08:07曾寿梅
新闻潮 2024年5期
关键词:媒体转型全媒体

作者简介   曾寿梅,广西工人报社采访部主任

【摘 要】产业工人报道是以产业工人思想、行动和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增强产业工人报道的吸引力、生命力,提升产业工人在舆论环境中的社会认同感,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针对当前部分报道产业工人形象单一、扁平化、手段陈旧落后等问题,立足多个维度,结合宣传报道实践和具体案例,就全媒体时代如何创新做好产业工人报道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全媒体;产业工人报道;媒体转型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与产业工人党代表郑志明对话交流,并对产业工人给予高度评价:“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1]产业工人报道以产业工人思想、行动和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

新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培养更多新型产业工人。因此,关注和报道产业工人这一群体,对于凝心聚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的价值。近年来,广西工人报社聚焦产业工人,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群体的时代特征和多元化个性,拓宽报道对象范围,以内容和技术双驱动,开展多渠道的融合传播,增强产业工人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为产业工人在舆论场实现社会认同发挥较大作用。

一、全媒体时代产业工人报道的现状及瓶颈

(一)报道的对象及内容范围小

当前,宣传好、讲述好产业工人故事,引导更多青年当好产业工人,是媒体职责所在。然而,媒体关注产业工人的新闻作品并不多,既有的报道对象大多局限在国有企业、传统制造业中产业工人的典型人物身上。一些处在城镇化边沿的农民工、互联网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却很少被媒体关注,处在新闻媒体关注的边缘地带。

(二)报道模式扁平化

部分产业工人报道过于模式化,例如,报道某个产业工人的事迹时,稿件容易写成人物介绍,大多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见义勇为的人物形象。单一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受众感觉不新鲜,缺乏对人物的深层次挖掘,对优秀产业工人在成长中面对难题时的真实思想和精神世界表现不足,降低了受众阅读的兴趣,缺乏可读性、感染力,因此,一些产业工人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报道手段和传播渠道较单一

产业工人的报道手段及传播渠道比较单一,只是在个别时间节点,例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对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产业工人典型进行例行式报道,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却鲜有报道,在交互式、沉浸式体验报道中更是难觅踪影。这种带有标签化的宣传报道,时效短暂,报道手法缺乏创新性,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降低了典型人物的品牌价值。

二、融媒体环境下做好产业工人报道的策略

融媒体环境下做好产业工人报道,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广西工人报社作为工会的行业媒体,聚焦产业工人报道,通过拓宽报道对象范围、创新形式和手段,立体化多层次报道和反映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形象,对展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境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报道对象多元化

新发展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为媒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报道对象。

一是聚焦产业工人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主流价值观的鲜活体现,有着巨大的思想引领价值。广西工人报社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产业工人先进典型报道,引发受众对产业工人的广泛关注,激发强大的社会认同感。例如,《广西工人报》先后推出汽车行业的“全能大师”郑志明、“铣工大王”丘柳滨、“模具大师”覃懋华、守护瑶乡万家灯火的“南网兄弟”等产业工人报道,他们动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发强烈的社会共鸣。广西工人报社从2016年起推出以优秀产业工人为主的广西工匠大型人物专题报道,深度报道产业工人成长为工匠的奋斗圆梦历程,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全社会向工匠学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坚守、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同感。与此同时,《广西工人报》在头版显眼位置常年开设《致敬劳模 礼赞工匠》栏目,聚焦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和工匠的先进事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高尚的精神,用充满浓厚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文字报道的“微笑”标杆农凤娟,农民工的“代言人”“贴心人”包菊辉等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传播辛勤劳动、甘于奉献的朴素情怀,激励人们向劳动模范、工匠学习。

二是聚焦平凡的农民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工人报》与时俱进,捕捉时代变化,将报道视角对准农民工这一群体,扩大产业工人报道的对象范围,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重视,也增强了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感。例如,记者深入建筑业等农民工聚集的产业进行采访,报道了从农民工到全国焊接状元的“金牌工人”陈君龙、“金牌状元”抹灰工祝平辉、用焊枪铸就行业传奇的农民焊工陆志高等一批新时代农民工的优秀代表。

三是聚焦新业态劳动者。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新产业工人向新业态新领域新群体拓展,如外卖送餐员等一大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量涌现。《广西工人报》推出主题策划“新业态农民工有新期待”,记者深入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业态群体,采写了《农民工主播:期待专业性更上一层楼》《网约车司机:出车遭遇如厕难 期待“内急”不再急》《货车司机:期待多来一波免费体检活动》《快递小哥:期待城市里有自己的家》等系列报道,讲述新业态劳动者的奋斗图景和人生期待。而平台经济从业者技能如何“升值”系列报道,聚焦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灵活就业带来的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不高、职业规划不完善等窘境,引导并鼓励他们提高终身学习意识、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质量。他们的故事更能感染年轻的受众,激励年轻人为理想奋斗。

(二)提升报道的温度和深度

不同的时代,产业工人的价值取向、情感诉求和社会需求也不同。让产业工人在媒体中展现的形象多样化、立体化,故事更生动精彩,这不仅需要记者养成时刻关注这一群体变化的职业敏感度,深入一线与产业工人打成一片,与产业工人交朋友,还要主动设置议题,具备对产业工人群体深入分析的能力,分析和观察他们在社会发展大环境中的生存状况、职业发展、价值取向、情感诉求和社会需求。在报道广西工匠这类优秀产业工人时,记者不仅关注他们坚守一线岗位,练就精湛绝活为行业发展做贡献,还报道他们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彷徨,充满了时代温度,让产业工人的人物塑造既形象丰满,又有血有肉[2]。

比如,抓住“农民工退休养老的现状和期待”“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难”等热点话题,《广西工人报》记者走进南宁、柳州等地的建筑行业、零工市场等进行深度采访,揭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的困境,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政策。

(三)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产业工人的故事传播得更加广泛、诉求和心声得到更多关注,只有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才能提高新闻传播力和受众到达能力。传统媒体在不断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将受众的需求作为传播内容创新的发力点[3],加强内容策划、品牌建设、技术创新,深度挖掘产业工人的好故事,捕捉人物的闪光点和有用的新闻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准推送,实现点对多传播的效果。广西工人报社积极主动探索互联网传播规律,以内容和技术双驱动,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传播“大流量”。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郑志明作为产业工人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话交流。广西工人报社以产业工人代表郑志明为切入点,以广西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报道对象,以记者实地探访的形式充分展现广西各级工会大力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创作了融媒体产品《创新号,出发!》(H5)、微信推文和报纸稿件等不同形式呈现。其中,融媒体产品《创新号,出发!》首次尝试以手绘形式融合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以现场拍摄、主要负责人问答和传承人问答等模块构成,体现了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产业工人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碎片化传播中加强话语的亲和力,形成了巨大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

如今,广西工人报社建立了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在产业工人的报道中,创作了直播、短视频、大幅海报、精美长图、深度报道等系列融媒体产品,讲好广西产业工人故事,使正能量转化为“大能量”。优质的产业工人报道内容,只有通过“大流量”的推波助澜,才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达到典型示范引领、凝心聚力形成合力的目的和作用。

三、讲好“大”时代的“小”故事提升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如何大力弘扬劳动之美,让受众更乐于接受产业工人报道的信息,这对媒体提升传播力报道好产业工人提出了新课题。主流媒体肩负着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向上向善的时代重任,要把产业工人的“小我”融入“大”时代、融入“大”事件,用最真实的故事、最基层的声音讲好新时代重大主题的“行业故事”“本土故事”。

随着融合传播环境的变换,媒体要不断更新报道理念,用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方式和语言来传播产业工人的工作内容,为产业工人精准画像。近年来,《广西工人报》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个体故事承托重大主题的主要叙事形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报道。例如,在建党百年前后,以“入党这十年”为主题,讲述了产业工人杨文锋扎根守护滨海“大国粮仓”十年、产业工人孙超主动请缨参与方舱建设、建设工人巫光善在塔吊上的十年工作经历、电力工人陈志强不负韶华参与脱贫攻坚等感人事迹。记者在报道中通过呈现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创新创效事迹,增强内容传播的价值,切中时代特征,产生了较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

又如,《广西工人报》把报道视角聚焦在参与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一线劳动者身上,聚焦产业工人这一“小”群体,用专题专栏、短视频、H5、公益广告、长图、海报等新闻产品共同发声,宣扬劳动最美,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凝聚起更多产业工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动能。比如,记者连续一周蹲点在“广西小汤山医院”项目建设现场,记录下数百名工人日夜奋战搭建临时负压病房主体的感人事迹,极具现场感,尤其是描写建设工人黄海碧第一时间请战连夜从老家返回南宁,在湿冷天气等恶劣条件下连续抢抓工期的“小我”故事,彰显产业工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又比如,宣传报道临危受命自主研制全自动口罩机的郑志明、利用无人机完成输电线路隐患排查检测的谭永殿、防疫与生产两不误超额完成矿区生产作业的黄文宣和张安吉等产业工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通过挖掘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的产业工人代表在平凡工作中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以及报道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产业工人代表回到工作岗位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新时代产业工人以“小我”的形象融入国家重大事件中,唱响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放大传播效果。

四、结语

当前,在推进媒体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过程中[4],《广西工人报》坚持守正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宣传报道产业工人的切入点,构建融媒体传播体系,报道和体现了各行各业产业工人鲜活的事例和可敬可爱的形象,以受众喜欢看、听得懂、可领会的形式,讲好产业工人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展现新形象,推动新质生产力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其探索实践的经验值得借鉴。潮

参考文献

[1]杜尚泽.“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N].人民日报,2022-10-18(01).

[2]陈光生.工会媒体如何突出“工”字特色:广西工人报社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22(19):34-36.

[3]杨天瑜.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潮,2021(3):26-27,30.

[4]朱为范.广西数字出版业发展报告·2017[R].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8-24.

猜你喜欢
媒体转型全媒体
从“小学生诗歌节”看传统媒体如何进军人文素质教育产业
陕西中波频率的经营困境与出路浅析
广电媒体转型中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