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党报调研报道思辨性探析

2024-06-25 09:29谭卓雯
新闻潮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辨性中国式现代化全媒体

作者简介   谭卓雯,广西日报工商部记者

【摘 要】研究调查是新闻与传播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准确地把握社会舆论和民意动向,为新闻报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做好调查研究报道是党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作为引导舆论的主流媒体,党报的调研报道应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真正展现调研价值,挖掘现象、问题的本质,为社会公众提供参考借鉴。近年来,《广西日报》围绕多个重大主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并采写了大量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此为例,从正确认识调研报道,构建辩证思维的方法、路径等多个角度,分析研究党报如何利用思辨的武器,做好调查研究这篇大文章,进而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全媒体;中国式现代化;调研报道;思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纵观当今世界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矛盾和困难严峻复杂,亟须通过调查研究拨开“迷雾”,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长期以来,不少有深度、力度和温度的名篇佳作,都根植于调查研究。新闻媒体的调查研究,通过新闻报道这一载体,来达到体现调研价值,挖掘现象、问题的本质,为读者提供参考借鉴价值等目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舆论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全媒体时代,党报作为引导舆论的主流媒体,做好调查研究报道任重道远。新闻工作者必须革新观念、丰富手段、增强技能,在提升调研报道的思辨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党报调研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真实呈现和理性分析是调研报道的灵魂

一直以来,调查研究报道都是读者最喜爱的新闻种类。许多深度调研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不乏搞形式主义的反例。如果仅仅是“调而不研”,披着调研的外衣为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唱唱赞歌”,就背离了新闻媒体调查研究的本意。因此,要做好调查研究这项工作,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加深认识。

(一)躬行践履呈现客观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调研报道并不是悬在半空、浮于表面的“空中楼阁”,而是要切切实实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走进基层、走近群众,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把最真实的情况摸清摸透,这是做好调研报道的基本功。

2023年5月至6月,《广西日报》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派出多组记者下基层、走一线、进现场,对自治区多个重大项目进行调研采访,着重挖掘项目建设中攻坚克难的生动故事。比如,该系列第一篇报道《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采写记者从该项目开工以来,到发稿时已经前往现场实地采访10多次。在蹲点调研采访过程中,记者在掌握大量生动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如何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的清晰逻辑线进行报道,极大提高了报道的立意和可读性。同时,该系列报道还在报社旗下各融媒体平台推出相应融媒体报道,广西云每期以文、图、视频方式推出集纳报道,传播力得到显著提升。《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一经刊出,仅在广西云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超过70万人次。

(二)慎思明辨凸显报道深度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受众面对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社会现象,难免会产生困惑和迷茫。作为引导舆论的权威,党报在全媒体时代更应该扮演好时代“瞭望者”的角色。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记者除了要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等深层次问题,带领受众拨开迷雾,看清现实,得到启迪,引发思考。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调研报道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增加了报道的深度。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通过述评的方式,在分析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结合背景,提出问题,揭示本质、规律和趋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新闻和理论的结合,打破常规,在更高的格局、更深刻的思想上对报道对象和背景进行剖析,赋予新闻报道厚度与力度。

二、提高站位下沉一线挖掘思辨灵感之源

调查研究报道,必须具有新闻的形态和价值,必须在角度和文字上吸引人,否则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大打折扣。调研报道如何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具有问题导向是前提条件。实际上,做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是“无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达不到效果。

对于如何发现和破解各类难题,要眼睛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在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各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的创新案例和做法,为党报新闻工作者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大量生动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也带来了深度思考的思辨空间。

(一)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大局层层剖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难点[1]。因此,这也是高质量的党报调研报道应该把握的重点和方向。《广西日报》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调研重点和方向,着力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察式调研等[2],调研报道既紧扣大局,又直击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到广西视察,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指引航向。广西牢记嘱托,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把广西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基于这一背景,2023年4月,《广西日报》派出多名记者深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等地开展调研采访,挖掘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采写成调研报道《问道新通道》。为使报道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采编团队明确了本次报道所要聚焦的问题,即这条“通道”如何赋能广西这一边疆民族地区,甚至辐射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大局这一深刻主题。抓住了思辨的主线,调研报道就有了“魂”。记者深入现场采访企业、园区、项目、专家等,从筑牢根基、培育动能、强化保障等方面层层递进剖析,多角度揭示新通道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报道在《广西日报》整版刊发,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首肯,对各地各部门起到了建言资政作用。同时,报道还通过广西云客户端、广西新闻网、“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等进行全媒体传播,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对新通道建设的强烈关注。

(二)善用立体思维挖掘新闻内涵

一篇具有思辨性的报道,其报道内容多是开放性的,它打破对事物“好”与“坏”的判断局限,变两级为多级,变单立面为多侧面,把得与失、利与弊等事物的各个侧面结合起来写,深入挖掘事物的深层次内涵,给读者带来更多思考和启发[2]。这样的报道才能“立得住”,有价值。

数据显示,广西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65亿元,业绩属于行业领先,柳工海外市场销售收入也同比增长近50%,创历史同期最佳业绩。这一成绩单,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工程机械行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调整下取得的。在全媒体时代,若仅报道这一条“喜讯”,显然不是党报的优势,也无法满足当下受众的阅读胃口。喜中是否有忧,危中是否有机?柳工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广西日报》记者在复杂的现象中融入理性思考,采写成深度调研稿《柳工破局》,分析了以柳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的困难挑战,反映了企业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所做的努力,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揭示了“后疫情时代”危中有机的道理,为其他企业破解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报道兼具可读性与指导性,思辨性、新闻价值大大提升。报道刊发后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带来启示。

(三)创新视角增强新闻价值和传播力

事实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在新闻报道中,报道视角如何选择最考验记者的“眼力”。面对同一件事实,报道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就不同,思想意义也大不一样。

一篇思辨性报道需要有独特的视角,记者要把大量零散的素材进行信息整合加工,打破固有的报道模式,跳出材料,放在全局的高度,采用独特且合适的视角找出最值得传播的问题内容[3]。可以说,新闻角度选得精妙,调研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力都能取得倍增的效果。

以《广西日报》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跨海建大桥 不砍一棵树》为例,记者以当时在建的广西第一跨海大桥——钦州龙门大桥作业区红树林没有一棵树被砍伐为新闻切入点,多次深入现场扎实调研采访,采用见闻、故事、细节叙述,反映了大桥建设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和付出,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报道题材新颖、视角独特,思辨性强,跳出了项目建设报道只盯着建设进度看的常规思维,从生态保护这一新的角度切入,充分发掘出新闻事实中蕴含的新闻价值。

三、在守正创新中增强调研报道的思想张力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做好调查研究、驾驭好思辨性报道并非易事,这对记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主动学习掌握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思维和传播方法,切实提升媒体融合传播的本领。

(一)创新表达形式,突出前瞻性意义

深度调研报道对记者是一种考验,考验的不仅是采访写作功力,也是对中央精神和各领域政策的理解,对新闻宣传时度效的把握。2024年年初,在广西两会召开期间,《广西日报》推出长篇述评《把握“时”与“势” 拼出“开门红”——广西经济发展述评》,文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广西“恢复向好、持续向好”的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说起,透过全区各条经济战线在新年伊始奋力拼搏的现象,以“接地气”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经济的潜力和底气所在,向社会传递出积极的预期,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找准自身优势和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全区经济就能行稳致远、不断焕发新气象。

经济述评作为一种典型的思辨性报道,其写作难度较大,也容易因为落入枯燥说理、冗长拖沓的俗套而缺乏传播力。在这篇述评中,记者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大局,将调研报道的主题进行升华,突出报道的战略性价值和前瞻性意义,彰显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创新表达方式,坚持“短”“实”“新”的文风,以言简意赅、观点鲜明的表述,传递思想力量,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为读者带来“悦读感”。文章一经推出便得到各大知名网络平台转载,仅广西云客户端的同步推送阅读量就有近20万人次,为全区上下攻坚克难、推动经济发展增强了信心。

(二)创新手段方式,构建传播新思维

当前,新技术、新行业、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领域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不断呈现新面貌、新形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新能力[4]。

广西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保护非遗,是值得主流媒体关注的问题。2021年起,广西日报-广西云启动“广西非遗传承计划”,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全景式传播和全案推广。3年多来,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奔赴全区各地,寻访非遗传承人,开展深度调研采访,挖掘广西民族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族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广西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以及澎湃、腾讯等多个国内知名平台推广,目前已推出80多期广西非遗专题报道。同时,传播团队创新形式,陆续策划实施“跟着大师学非遗”“非遗进校园”“非遗看广西”主题座谈会等活动,持续扩大非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一系列见人、见物、见思想的融合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如何传承和守护非遗、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行新的思考。2023年,《爱上非遗》融合创新类作品入选第二十七届“全国省级党报全媒体报道优秀案例”。由此可见,创新的传播方式可以让单调的报道活起来,让受众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从而实现调研报道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结语

党报在思辨性报道上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全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新闻报道的思辨性、指导性。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敢于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用辩证思维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创作出更多具有思辨性的优秀新闻作品,不断提升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潮

参考文献

[1]大兴调查研究 推动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N].广西日报,2023-03-30(01).

[2]沈世纬.思辨性报道:全方位扫描的报道方式:论思辨性报道的特征、功能及其对记者素养的要求[J]. 新闻与写作,2012(11):78-81.

[3]廖志慧,胡琼瑶,陈雅博.融媒时代思辨性报道的实践探析:以《湖北日报》茶文化系列思辨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21(8):63-64.

[4]霍小光.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J].新闻战线,2023(11):13-16.

猜你喜欢
思辨性中国式现代化全媒体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