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2024-06-25 04:14孙在红孙含丽孟伊琳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劳动教育新时代

孙在红 孙含丽 孟伊琳

摘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在顶层设计上已形成一体化体系,但仍存在观念异化、知行分化、文化缺位和劳创融合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聚焦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社会实践和产学研相结合四条发展路径,以构建更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为贯彻执行《意见》,教育部随后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该文件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方向性指导。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还有助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加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审视

依据《意见》相关部署,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一体化体系。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成立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协同指导劳动教育。各高校除了设置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把劳动教育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还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月”活动、打造劳动教育基地、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创新、制订《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手册》等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学界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关注点有两个:第一,部分学者关注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内容体系,还有相关研究聚焦学生的劳动认知多元化现象、劳动观的培育和劳动价值认同对劳动教育实施的促进作用等;第二,部分学者关注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从传统路径如扭转认知、高校引领、保障体系构建等,到新时代路径如结合STEAM(一种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教学模式等,以探究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入与相对独立,致力于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一)劳动教育观念异化

在传统社会,劳动被视为谋生的手段,而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然成为“五育”之一,成为培养全面与自由发展的人的客观需要。尽管如此,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一,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将劳动教育视为国家指令性事务,只注重短期的效益,而轻视了长期的育人价值,导致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第二,部分高校将劳动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是在学生劳动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种教育,并没有看到其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观。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如“一夜爆红”“流量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贬低和异化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受这类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生轻视劳动教育,期待“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躺平”现象层出不穷。

(二)劳动教育知行分化

《意见》出台后,各高校纷纷研读与落实该政策,虽然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平衡。有学者调查表明,高校普遍偏向开设日常生活类课程,而生产类劳动课程最为缺乏,仅占10.4%。第二,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短缺,高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在校内资源方面,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劳动实践基地、软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等较为匮乏。在校外资源方面,家庭与社会未能对校内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这表现为家庭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社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认可度不足。第三,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高校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终极表现,忽视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过程性成长,即过程性评价。

(三)劳动教育文化缺位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育人之魂,是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但在高校校园文化生态中,劳动教育文化存在缺位现象。第一,精神文化缺乏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高校在宣传和传承劳动精神方面存在不足,高校校史、校训、劳动榜样等蕴含的劳动精神有待深入挖掘。第二,物质文化缺乏特色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高校的自然环境、建筑设施等未能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特色元素,导致劳动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三,制度文化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缺乏系统化程序管理,只有部分高校能将劳动教育成效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评先等利益挂钩。

(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割裂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涵盖劳动实践的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创新观念和创业思维的独特机会。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理念。第一,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理念固化。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的重点定位为培养能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导致劳动教育在融合过程中被边缘化。第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方式僵化。很多高校只是简单地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交叉或者叠加,并没有真正体现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融合。第三,劳创融合育人平台不健全。政府、企业、高校在劳动教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方面缺乏统一的统筹和运营平台,导致两者资源分散,协同不足。

三、建议

(一)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以发展素养探索劳动教育新思路

高校要落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基本定位和内容要求与教学相结合。第一,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或机构,负责研究新时代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等,并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这些政策能有效融入教学实践。第二,高校要确立以发展劳动素养为宗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列为劳动课程的核心目标,并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以明确各项劳动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第三,高校要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育人观和人才观,切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起“必修+选修”“理论+实践”“课上+课外”的劳动教育课程系统。

(二)与校园建设相结合,以躬身实践增色劳动文化新风尚

劳动教育应从校园建设做起,高校应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载体中的劳动因子,在校园文化中根植“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劳动精神。第一,高校应积极开展“讲党史、讲校史、讲院史”活动,通过影像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讲述英雄人物、杰出校友的劳动故事,院校发展史上的劳动传承,新时代学子的青春创业故事等,将深刻鲜活的劳动历史故事融入学生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涵养爱国精神,树立远大志向。第二,高校努力打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制订“劳动学习单”。例如,高校应宣传“光盘行动”、自习室“劳动包干制”等活动,使劳动教育生活化、常态化,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劳动中增强劳动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寝室卫生检查,举行“寝室风采大赛”,以推动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三,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劳动奖学金制度,对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树立积极劳动的榜样,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志愿服务涵养劳动精神新境界

高校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在参加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中涵养劳动精神新境界。第一,高校可以引领学生参加支教、“三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关爱老人,健康体检”等活动,让学生在真诚互动中发现劳动的真善美,从而在志愿服务中厚植劳动情怀。第二,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公益调研活动,如当地植物资源调查、水质调查等。这类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深化了他们对社会、环境问题的了解。学生将调研结果与有关部门对接,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个体劳动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而培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高校可以在对接大型赛事活动时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丰富志愿服务载体。通过为大型学生活动、迎新送毕等工作提供志愿服务,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从而强化劳动观念,增强奉献精神。

(四)与产学研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提高劳动能力新高度

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就应在实践中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为驱动,将科技创新比赛、科创训练项目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助燃剂”,将地方产业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导火线”,同时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和校外实践基地,搭建创意、创新、创业、创造的劳动实践训练平台。第一,高校应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梳理劳动教育元素,并组织学生开展专业生产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走出教室、走进基地、走上真实劳动岗位,充分锻炼劳动能力。第二,高校应重视建设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产业的对接,以完善劳动教育平台的构建。第三,高校应以科技创新类赛事、项目申报为抓手,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运营模拟、企业见习、孵化器创业体验等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劳动教育观念异化、知行分化、文化缺位化和劳创融合育人分裂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出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功利主义、课程设置不平衡、资源短缺、评价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中劳动教育元素缺失等状况。高校应构建更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郭云珠,薛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

[2]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

[3]张琳,李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10).

[4]陆根书,李运福.高校德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

[5]张玉,罗生全.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文化生态及其系统的建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5).

[6]许为宾.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2(2).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临沂大学“沂蒙精神与党的二十大研究”专项课题青年项目“加快建设新时代省域‘SPOC+教师教育高质量课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7123010。

(作者单位:孙在红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含丽,孟伊琳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劳动教育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