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稻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成效探析

2024-06-24 00:00吴福晗
新农民 2024年15期

摘要:建设精耕细作示范点,集成推广麦-稻周年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解决制约单产提升技术瓶颈,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单产,实现麦-稻周年高产,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关键词:麦-稻周年生产;栽培技术;效益

稻麦连作是枞阳县粮食生产的主导种植模式。历年来小麦多采取浅旋播种方式,水稻多采取撒直播方式。因秸秆还田不到位和直播稻草害、易倒伏等原因,稻麦周年产量常年徘徊在900 kg左右。2023年枞阳县通过建设精耕细作示范点推广精细整地、小麦机条播、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等技术着力解决水稻、小麦秸秆还田和机械化播种等制约粮食单产提升的技术瓶颈,提升粮食周年单产,示范带动全县粮食均衡增产。现将有关麦-稻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过程及成效分析如下:

1 建设材料与方法

1.1 建设材料

本示范安排在枞阳县吕昌义家庭农场实施。示范点建设规模333 350 m2,地势平坦,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上,水系配套,排灌方便,秸秆全量还田。土壤养分,全氮1.42 g/kg、速效磷5.2 g/kg、速效钾43 g/kg、有机质21.8 g/kg。

1.2 实施方法

1.2.1 小麦实施情况

前茬水稻收割前10~15 d排水,10月25—27日用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切碎并抛洒匀铺、切碎长度在10 cm以下,留茬高度低于15 cm,土壤墒情适宜时即机械旋耕灭茬1~2遍,旋耕深度一般为15 cm左右,确保90%以上稻茬埋于10 cm土层下,提高整地质量;用“扬麦33”包衣种子12.5 kg/667 m2,20-15-10(N-P2O5-K2O)缓控释肥料40~45 kg/667 m2,使用型号2BFG-14旋耕施肥播种机直播,工作幅宽230 cm,播种行数12行,沟深20 cm,耕深100 mm,基本苗保证在20万~30万/667 m2。一次性完成碎土、施肥、开沟、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播后芽前及时进行药剂封闭除草,每667 m2用33%氟噻·吡酰·呋(11%氟噻草胺+11%吡氟酰草胺+11%呋草酮)悬浮剂80 mL进行封闭;及时疏通沟系,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通,排灌通畅。2月11日雨前无人机撒尿素7.5 kg/667 m2作小麦返青肥,3月11日在雨前无人机撒(30-0-5)复合肥15 kg/667 m2作为拔节肥,4月7日在小麦基本齐穗至初花时用无人机进行“一喷三防”,防病、防虫、防早衰,选用麦甜(20%氟唑菌酰胺)60 mL/667 m2、麦甜伴侣(20%丙环唑)40 mL/667 m2、5%联苯·噻虫嗪50 mL/667 m2、98%磷酸二氢钾100 g/667 m2。因小麦扬花期遇连阴雨天,5 d后用无人机再补防一次。5月25日—6月5日收割。

1.2.2 水稻实施基本情况

播种期:5月20—6月5日分批播种;育秧方式:工厂化基质育秧。(小麦秸秆处理同上)小麦收割秸秆粉碎后,立即翻耕后上水浸泡2~3 d,机插前2 d用水田埋茬起浆机进行耕整作业,做到田平、泥细,上烂下实,田面整洁,无杂物、无浮茬,同时跟耙甩施60%苄·丁100 mL/667 m2,无人机施基肥(20-15-10)缓释肥40 kg/667 m2,硫酸锌0.5 kg/667 m2。田间保持浅水(水深0.5 cm)。6月10日后,秧龄20~22 d开始机插,基本苗6万~8万/667 m2。7 d秧苗返青后,田间保持瓜皮水(水深1.0 cm),无人机撒施7.5 kg尿素掺混30%丙·苄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作为分蘖肥并进行二次封闭。之后田间保持浅水层,多次轻搁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7月15日左右当田间茎蘖数达亩有效穗80%时,排水烤田。8月1日前后主茎第二节间伸长2 cm时,田间复水并追施穗肥。无人机撒施(20-8-20)配方肥15~20 kg/667 m2。8月下旬破口抽穗期以防治螟虫、稻飞虱、穗颈瘟为主病虫害综合防治2次,增施叶面肥;10月19日测产验收,10月25日收割。

2 试验示范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秸秆全量还田、精细整地技术

2.1.1 小麦播前整地

水稻收割前10~15 d排水,使用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同步完成水稻收割、秸秆切碎和抛洒匀铺作业,水稻秸秆切碎长度在10 cm以下,留茬高度低于15 cm,土壤墒情适宜时可机械旋耕灭茬

1~2遍,旋耕深度一般为15 cm左右;对秸秆量大的田块需翻耕或反转旋耕灭茬,确保90%以上稻茬埋于10 cm土层下,提高整地质量。

2.1.2 水稻移栽前整田

(小麦秸秆处理同上)小麦秸秆粉碎(≤10 cm)匀铺后,上水泡田,一次深旋耕埋茬,一次浅旋整田,耙匀,做到田面平整(高度差3 cm以内)无杂物,无秸秆堆积,上烂下实,不陷机,不壅泥,薄水待机插。

2.2 合理搭配品种、保证茬口无缝衔接

小麦选用生育期在200 d以上的春性品种,如:扬麦33、镇麦15;机插水稻选用生育期在150 d左右品种,如皖垦糯2号、武育糯180。小麦播种时间在

11月10—20日,收割时间次年5月25—6月5日。水稻集中育秧时间在5月20—30日分批播种,分别在6月10—20日机插,10月25日—11月5日收割。腾茬时间预留10~15 d。

2.3 小麦机条播技术应用与水稻工厂化育苗机插

2.3.1 适墒播种、一播全苗是小麦壮苗的基础

小麦用包衣种子15 kg/667 m2左右,使用型号2BFG-14旋耕施肥播种机直播,基本苗保证在20万~

30万/667 m2。一次性完成碎土、施肥、开沟、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后及时疏通沟系,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通,排灌通畅[1]。

2.3.2 培育壮秧是机插成功的关键

水稻工厂化育苗,秧龄弹性大,秧苗素质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高产潜力大。水稻种子经过晒种、药剂浸种、拌种、催芽、流水线播种,然后进行暗化催苗,出芽整齐后将秧盘移入育秧工厂化大棚或中小拱棚;干湿交替育秧,2叶期每百张秧盘可用15%多效唑粉剂5g,兑水均匀喷施或淋洒。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1天适度浇好起秧水,若遇雨要盖膜遮雨,防止床土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和

栽插。

秧盘播种量150g左右,秧龄以20~22 d为宜,苗高15~20 cm,用25盘/667 m2左右。大田机插行距25 cm,株距12~14 cm,取秧量平均每穴4~5苗,基本苗

8万~10万/667 m2,力求浅插。

2.4 科学管水

2.4.1 小麦管水要点

播种后墒情较差的田块,补浇“蒙头水”。冬季浇好防冻水,春季清沟沥水。

2.4.2 水稻管水要点

薄水移栽、寸水活棵、浅水促分蘖、分次搁田排气发根,抽穗开花期浅水勤灌,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养根护叶防早衰,成熟前7天断水,活熟到老。

2.5 精准配方施肥

2.5.1 小麦施肥技术

在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施足基肥,早施返青分蘖肥,普施重施拔节肥。基肥施用20-15-10(N-P2O5-K2O)

或相近缓控释肥料40~45 kg/667 m2,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2~14 kg/667 m2和硫酸钾6~8 kg/667 m2。

2.5.2 水稻施肥技术

遵循减氮控磷稳钾的原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增施有机肥,重施穗肥。移栽前2~4 d耙耖平田时,撒施有机肥100 kg/667 m2加20-10-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的缓控释肥30~45 kg/667 m2、硫酸锌0.5 kg/667 m2作基肥。栽后5~6 d,结合封闭除草施尿素7.5 kg/667 m2;主茎拔节后4~6 d,施用20-8-20(N-P2O5-K2O)配方肥20~25 kg/667 m2加硼肥0.2 kg/667 m2作穗肥。

小麦、水稻在齐穗和灌浆期可以结合防治穗期病害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钙镁肥等以促进灌浆、结实。

2.6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利用高功效植保作业机具,加强秧苗期预防,放宽分蘖期防治指标,有效控制成穗期[2]。

2.6.1 小麦生长季

播后芽前及时进行药剂封闭除草,用33%氟噻·吡酰·呋(11%氟噻草胺+11%吡氟酰草胺+11%呋草酮)悬浮剂80 mL/667 m2进行封闭。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的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根据田间菌源、品种及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变化,主动预防、适时用药。抽穗扬花初期,选用20%氟唑菌酰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药剂进行赤霉病防治,兼治白粉病等其他穗期病害。遇雨或重病年份7 d后进行第2次防治。

2.6.2 水稻生长季

机插秧二次封闭除草。一封跟耙,用60%苄·丁100 mL/667 m2跟耙甩施;二封跟肥,插秧5~7 d后,田间有水层情况下,可使用五氟·丙草胺、吡嘧·丙草胺等粉剂拌尿素撒施。

预防播种期和秧苗期病虫害。一是播种前药剂浸种或拌种,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线虫病、稻飞虱、稻蓟马等种传或苗期病虫。二是秧苗移栽前2~3 d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和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重点预防孕穗末期至抽穗期。破口期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选用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三氟苯嘧啶等生物农药或低风险化学农药达标防治病虫害。

3 精耕细作示范点产量、成本及效益核算

3.1 示范点产量结构

示范点小麦理论测产,有效穗31.7万/667 m2,穗粒数49.3个/667 m2,千粒重42g,理论产量557.9 kg/667 m2,

小麦最后实际机收产量平均 518.8 kg/667 m2、较非示范点小麦平均单产367.2 kg/667 m2增产151.2 kg/667 m2。示范点水稻理论测产,有效穗28.9万/667 m2,穗粒数

113.3个/667 m2,千粒重27g,理论产量751.5 kg/667 m2,最后实际机收产量平均 730.6 kg/667 m2、较非示范点水稻平均单产512.5 kg/667 m2增产218.1 kg/667 m2。小麦-水稻周年产量1309.4 kg/667 m2,周年实收产量1248.4 kg/667 m2,比非示范点平均产量879.8增产368.6 kg/667 m2、增幅41.9%。

3.2 示范点成本及效益核算(表1、表2)

表1 示范点麦-稻周年生产效益核算表

单位:元/667 m2

品种 产值 用工

费用 机械

费用 投入品

费用 其他

费用 总投入

费用 纯收益

扬麦33 1338.9 25 200 397.5 15 637.5 701.4

武育糯180 1753.4 50 210 385 500 1145 608.4

合计 3092.36 75 410 782.5 515 1782.5 1309.8

表2 非示范点麦-稻周年生产效益核算表

单位:元/667㎡

品种 产值 用工

费用 机械

费用 投入品

费用 其他

费用 总投入

费用 纯收益

小麦 807.8 85 90 367.5 15 557.5 250.3

单季稻 1342.8 68 150 475 520 1213 129.8

合计 2150.6 153 240 842.5 535 1770.5 380.1

由表1、表2可知,示范点周年人工费用75元/667 m2、

占总投入3.85%,较非示范点周年人工费用153元/667 m2

减少78元/667 m2,降低51.0%;示范点周年机械费用410元/667 m2、占总投入23.0%,较非示范点周年机械费用240元/667 m2增加170元/667 m2、增长70.8%;投入品费用主要包含种子、化肥、农药费用,示范点周年投入费用为782.5元/667 m2,较非示范点

842.5元/667 m2降低60元/667 m2、降低7.12%。示范点周年总投入1 782.5元/667 m2,较非示范点1 770.5元/667 m2

增加12元/667 m2、增长0.68%。示范点周年产值3 092.36元/667 m2较非示范点2 150.6元/667 m2增加

941.76元/667 m2、增长43.8%。示范点周年纯收益1 309.8元/667 m2,较非示范点收益380.1元/667 m2增收929.7元/667 m2、增长244.6%。总之,示范点通过增加70.8%机械投入、降低了51.0%人工成本、减少了7.12%投入品,在总投入相等的条件下,增加了1.5倍产值和2.5倍的收益。

4 结论

(1/MglzEp/x5TxSCsoZRWcIQ==)通过推广大型耕整机械、小麦施肥播种一体机、工厂化育插秧设备等新装备提高田块耕整、播种(栽插)质量,保证茬口无缝衔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通过精耕提高出苗质量,保证充足的基本苗,为创造高产打下基础。

(2)通过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精准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科学管水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先采用生物农药、高效农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根据作物生育期合理灌溉,以水调肥、养根、控病,达到多成穗、成大穗,实现减肥、减药增产增效。

(3)通过推广麦-稻周年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精耕细作示范点构建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期、统一肥水、统一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订单的“六统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积极作用,达到提单产、降成本、增效益,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

参考文献

[1] 钱李晶,章广庆,刘耀.稻麦高产增效创建项目建设概况及技术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2(2):36-38.

[2] 李杰,杨洪建,蒋小忠.强化科技创新 实现藏粮于技:新形势下江苏稻麦绿色增产增效的技术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