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的生态农业工程创新拓展

2024-06-24 00:00:00郑霞韩雪梅
新农民 2024年15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农业工程是满足我国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重要工程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创新生态农业工程,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工程;农机信息化

生态农业工程是以生态适宜的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创新经营的一种手段,符合当前社会需求。该工程体系融入多学科理论,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统筹协调,遵循生态理念,能够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具有可持续性,现实应用价值高。因此,在新形势下推动构建生态工业工程十分必要。

1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的重大意义

1.1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开展生态农业工程时,相关人员能以系统化的方法完善基础设施设计,有效防控各类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在推进构建美丽乡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能实现农村建筑工程的总体设计,提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度,实现农村建筑的生态化构建。二是有效推进构建水土工程,充分体现其生态功能,增强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能加强农村能源控制,推动落实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1.2 支撑乡村产业经营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以乡村产业经营为支撑,生态农业工程的落实能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从产业兴旺角度出发,落实生态农业工程可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优化水、肥等要素在粮食生产中的投入,实现增产增效[1]。从农业可持续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农村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推动作用。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能拓展产业链,开拓农业生产经营新方向,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注入动力。

1.3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涵盖面广,涉及环节众多,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在农村地区推动构建生态农业工程,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充分协调乡村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生态农业工程的支持下,产业、生态、经济三要素协同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此外,落实生态农业工程充分体现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态势,能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兴旺。应用农业科技、信息工程技术将会拓宽农民创新经营路径,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在扩大收益的同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方向。

1.4 有效缓解能源危机

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我国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率较低,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资源利用潜力不足。推动生态工业工程落实,可以加快构建清洁、可持续的农业能源应用体系,实现能源利用转型。一是能实现节能减排,在农机机械化、信息化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新态势,能极大地减少能源消耗;二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有害气体的排放;三是生物质能源应用更为广泛,未来可成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改善农村环境。

1.5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致力于将经济、生态要素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该工程打破了领域界限,统筹各类农村经营产业,发挥种植业、畜牧业的内在优势,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工程落实过程中,可以实现农牧产业的高效结合,使其呈现出系统化、专业化、集约化特点,具有生态友好的特性。例如在经常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采用套种、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方法,可以有效治理泥沙流失,增强土壤涵养水源的效果。

2 生态农业工程创新拓展策略

2.1 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综合利用土地规划、环境保护等原则,通过合理开发、完善设施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推进生态农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保护耕地生态。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水利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切实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关人员应在了解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完善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农田水利应用体系[2]。坚持推进落实节水农业,鼓励农民应用节水技术,优化灌溉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在农田灌溉系统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灌溉。在农田管理时,借助设备检测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做到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要加快完善农村交通设施、电力设施,为引进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信息等提供条件。良好的道路条件可以为各类农机的应用提供便利,电力系统则能为农机的应用、灌溉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1)健全相关制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当地政府应从本区域的农田应用实际出发,制定相关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应充分了解采纳农民的意见,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此推动制度的有效落实。(2)当地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确保标准统一。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证。(3)尝试以试点推广的形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的落实,让更多农民认识到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作用。

2.2 提高农机信息化、机械化程度

2.2.1 坚持推广农业机械

应用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前景广阔。推动生态农业工程的发展,应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打造完善的生产链条,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具体而言,一是当地政府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机研发与应用体系,注重节约型农机的创新与应用,为生态农业工程的落实创造条件[3]。二是要重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以当地的种植实际为依托,重点创新关键技术和设备,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供设备支撑。三是农机研发人员应坚持探索信息技术与农机设备的融合路径,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农业技术创新农机设备,提高其生产效率。四是应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坚持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提升推广效果。例如,农机推广人员可以采取专业推广方式。一方面,以农机经销商为主体,向农民介绍农机设备的应用条件,从专业角度增强农民对设备的理解;另一方面,则以农业合作社为宣传主体,推广人员定期与其开展合作,深入基层,为农民应用农机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外,还可以将网络推广与培训推广相结合,利用短视频软件、社交媒体软件等为农民介绍先进的农机设备,推送农机操作视频等供农民学习,扩大农机设备推广宣传面,提高农民对农机设备的认识。

2.2.2 实现农机信息化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为粮食生产提供新动力。具体而言,一是应重视小型农机的研发与生产,增强农机与种植区域的匹配度,实现农机的深入推广与应用。二是应将农机研发与农艺创新相结合,增强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是应推动构建农业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生产体系,提高农机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增强农业信息监测、更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农民顺利开展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3 创新农业技术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在生产过程中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等实现农田情况的实时监管。因此,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应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态农业工程的发展提供条件。具体而言,一是创新农业工程技术,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智慧农业,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减少资源浪费。二是重视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确保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经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重视种子培育工作,坚持创新种子加工工程技术,进一步提升其品质,为粮食安全提供保证;重视生物技术的应用,坚持育种创新、种子资源保护,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工程的作用;保证粮食品质与产量还应重视产后保护,降低粮食损失,采取产地初加工的形式减少损失,利用现代干燥技术,进一步增加粮食安全性。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干燥、存储、保鲜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4 推进落实生态农业工程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借助生态农业工程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农业工程落实主要依靠两方面措施:一是实现化学药剂施加的精准控制,避免出现土壤污染问题。土壤污染直接影响粮食品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不重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常导致土壤污染问题,严重时还会发生药害情况,扩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开展农业生态工程过程中,应坚持应用精准施肥、施药技术,严格控制药品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尽量减少化学药品污染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等问题,进而增强粮食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保障[4]。二是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精准控制化学药品的施加,可以减少水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采用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实现污水的净化,减少农业、工业污染的排放。相关人员应坚持研发与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降低水环境污染风险,为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2.5 拓展产业经营方向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农业工程落实需依托农业工程学科和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因此,相关人员应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工程的产业经营新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应坚持多学科融合,打破单一学科限制,综合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技术,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完善生态农业工程的同时,发挥其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应推动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经营计划,规范生态农业工程落实标准,并提高生态农业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程度。三是拓展农业生产模式,增强其组织性、系统性。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模式为基础,多为散发型,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5]。因此,相关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在总结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优化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由散发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大程度释放农村产业经营活力。例如某地从自身实际出发,打造生态循环立体农业,将山川绿化、生态循环产业链、“旅游+”“互联网+”等要素结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坚持产学研一体,将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在生态农业工程落实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各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遵循学科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学科热点,解决工程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推进技术成果的现实转化。

2.6 构建人才队伍

2.6.1 发挥学科作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生态农业工程的发展需发挥农业工程学科的重要作用,应坚持以相关理论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工程落实。具体而言,一是应重视该学科的研究工作,完善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相关院校应在了解当前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学科规划,科学设计所教授的学科知识结构,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要加强学科研究,重视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强化重点学科地位,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应坚持学科创新,探索农业工程学科的新方向,为生态农业工程的落实提供新动力。二是要重视完善基础学科体系内容,为人才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基础学科课程中应包含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农村建筑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生态农业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未来我国农业产业经营方向,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2.6.2 人才培养

生态农业工程的创新应用应以专业人才为抓手,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因此,相关院校应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涵盖所有与生态农业工程相关的学科,搭配有特色、有前景的专业方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各项技术的高效应用,为农技推广、农机推广等提供人才支撑,在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作用。相关院校可以与企业和当地政府合作,定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是建立生态农业工程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基层,在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自身成长方向,不断探索生态农业工程落实的新路径。

3 结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工程成为必然趋势。坚持以环境友好的生态理念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符合当前社会需求,能有效保证粮食安全。因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政策导向、创新科学技术、构建人才队伍,推动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将其转化为现实成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魏秀菊,朱明,廖艳.推动农业工程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J].科技导报,2023,41(20):5-19.

[2] 魏秀菊,廖艳,朱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工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12):2023-2035.

[3] 郭旭.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工程管理创新[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3):138-140.

[4] 刘亮.生态工程理论的创建过程及其不同历史叙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27-32.

[5] 张全国,杨雪梅,王应宽,等.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学科内涵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10):29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