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

2024-06-24 00:00纪平
新农民 2024年15期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其行为模式对技术推广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引导农民接受采纳新技术,以期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民行为;技术采纳;影响因素

科技进步不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而有效传递新知识、新技术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是目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实践者——农民对接收新技术的态度及采纳行动直接影响技术普及的成效。因此,探究农民在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技术推广效能、加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1 农民行为特征分析

1.1 传统观念与现代技术的冲突

于农业生产领域中,实践操作的主导力量——农民群体,其行为模式深受根深蒂固的生产习俗与认知框架的熏陶影响。这些历史积淀的观念极大程度上框定了农民在生产策略与行动路径上的抉择,而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持续演进,传统认知与新兴技术之间不时显现摩擦与冲突。

1.1.1 农民对于新兴技术的采纳持有保留态度

这一现象根植于他们对技术深层机制及实践后果的有限认知。他们忧虑的焦点在于这些创新技术可能暗藏的风险,比如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不利干扰、对土壤生态及周遭环境的潜在威胁等。此类安全顾虑实质上是对技术未知性的反应,构成了广大农户接纳新技术进程中一个常见的心理壁垒。

1.1.2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经济效用持有保留意见

在长期形成的观念体系里,农民通常依据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直观感知来评判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关联。面临新技术的引入,他们或许会对该技术的成本效益比率持审慎态度,忧虑新增的投资无法实现相称的经济补偿。这种围绕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认知,促使农户在接纳新技术过程中采取更为慎重的姿态[1]。

1.1.3 农民对于既定耕作模式的c2d1e8954c591116fa09c89af7531b9c1e04f60fb492a989f5cfee17d3c8b171依附性是制约其接纳创新技术的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他们依据本土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情境,发展出一套稳定性高且信赖度强的生产体系。因此,在遭遇新技术的当口,农业生产者很可能因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模式信任与依赖,而表现出接纳上的迟疑或直接抗拒态度。

1.1.4 对策措施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并推动农民接纳新颖技术,需实施一套综合策略。(1)通过开展专业的技术教育和信息传递活动,提升农民对于新技术安全特性和经济收益的认知水平。(2)利用现场演示和实例剖析,直观展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成效,以此为依据来说服农民。(3)借助政策扶持与资金补助手段,削减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经济负担,激励其接纳意向。(4)构建农民合作组织与技术支持网络,持续供给技术指导和市场动态,协助农民顺利过渡并融入新技术环境[2]

1.2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农民如何获取信息及他们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是决定技术接纳决策的两个核心要素。鉴于农村区域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面临的信息获取途径受到限制,通常拘泥于一些传统的方式,诸如口碑传播、本土媒介资源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专员的实地教学等。这些渠道在信息传递的速度、覆盖广度及内容的时效性上均显不足,难以充分适应农民对于新农业科技资讯的迫切需求。

1.2.1 信息处理能力

农民的资讯处理能力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一现象紧密关联于其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累积及认知技能的高低。教育层次较高的农民,往往具备更优越的能力去筛选、解析资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从而能精确评判新兴技术的效用与适应场景。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在处理资讯时则面临更多阻碍,难以从繁杂的资讯海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并将此转化成指导生产的具体决策。

1.2.2 信息接受能力

农民在采纳新颖农业技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源于其信息获取管道的狭窄及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这限制了他们在新技术面前做出精确诊断的能力,使其难以全方位认知新技术的益处与隐藏风险,同时,也影响到他们准确评判新技术与其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因此,在技术接纳的决策旅程中,农民可能会流露出犹豫或过分保守的行为模式,这对新技术的普及与实际应用成效构成了直接障碍。

1.2.3 对策措施

面对当前情形的改进需求,采取有力举措拓宽农业人口的信息接入路径并加强其信息处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构建覆盖农村区域的信息服务网络是一大策略,该网络应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涵盖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工具,旨在为农民即时且精确地传递科技资讯。同时,实施定向的技术培育项目和教育课程,以增进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及自主决策能力,助力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与运用新兴技术。这些策略的实施,预示着能显著提升农民对接收新技术的认知度及接纳意向,加速农业科技的广泛普及进程,推动农业生产体系向现代化转型。

1.3 风险规避心理

农业生产的波动显著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伴随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鉴于此,广大农户普遍展现出一种风险回避的心态,对于尚未充分验证的新技术持保留和审慎的态度,这一现象在客观上构成了新技术普及推广的某种障碍。

2 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

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实践的背景下,农民采纳技术的行为模式成为衡量技术传播成效的决定性要素。这一行为模式深受多元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因素可被系统地梳理为三大类:首先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因素,其次是政策导向与环境条件,最后是技术本身的特性和优势。

2.1 社会经济因素

在探讨农民行为的影响因素时,经济社会维度扮演着核心角色,这涵盖了农民的财务状况、受教育程度及社群中的位置等多方面。财务稳定性直接关联到农民能否拥有充沛的资金去采纳新兴技术,那些经济基础更为稳固的农民,倾向于展示出更高的意愿去探索新技术,根源在于他们拥有更强的承受潜在风险的能力。受教育程度则深刻影响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吸纳效率与接纳意愿,教育背景更为深厚的农民,通常能更迅速地领悟新技术的操作逻辑与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加大了他们采纳创新技术的可能性。此外,农民在社群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它间接反映了个体内在的社会联系广度与信息接收的敏锐度。地位较为显赫的农民,可能在接触最新技术信息及从社交圈中赢得扶持和鼓舞方面占据优势,这些正面的社会互动增强了他们采用新技术的决心[3]。

2.2 政策环境因素

政策情境要素对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接纳行为产生显著效应。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财政补贴机制及技术传播服务体系,构成了优化政策情境的几大核心要素。具体而言,政策扶持体现为向新兴技术的研发与普及活动注入资金资源;财政补贴直接缓解了农业从业者采纳新技术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而技术传播服务则借助技术培育、顾问服务及实践指导等多元化形式,助力农业从业者跨越技术接纳进程中的各项壁垒。一个积极的政策环境能够削减农业从业者对采纳新技术潜在风险的感知,激励其采纳创新技术的积极性。此外,政策环境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亦是引导农业从业者决策的关键变量,稳固的政策导向能增强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长远收益的信任度。

2.3 技术特性因素

技术特征要素涉及技术固有的复杂度、发展水平及适配性等多个层面,这些特征直接作用于农民采纳新技术的行为模式。技术的复杂度成为衡量农民学习并掌握该技术难易度的标尺,技术越是简明直观,农民采纳的可能性则相应增加。发展水平映射出技术的稳固性与可信度,一项成熟的技术更易获取农民的信赖。而适配性问题核心在于技术能否与本地农业生产现状紧密契合,技术与本土自然环境及生产习俗的匹配度越高,农民采纳的意愿也更为强烈。因此,技术推广实践者在引进创新技术之际,需全面权衡技术特性,甄选与本土环境相宜的技术方案,并通过简化操作步骤、供给技术辅导及树立示范案例等手段,有效缩减农民采纳新技术的障碍。

3 引导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策略

3.1 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

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操作中,农民对于新技术的认识深度及操作能力是衡量其接纳意愿的重要标尺。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技术教育体系和实地演示环节,成为了强化农民接纳新技术意愿的一项高效策略。这一途径不仅促进了农民对技术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的深入了解,也极大提升了他们操作新兴技术的手法熟练度,进一步巩固了采纳新科技的决心和自信心。

首要的是农业技术教育需秉承系统化与针对性兼备的原则,确保传授的知识与本地生产实践紧密相连。课程设置上,应全面涉及新兴技术的基础理论、实操流程、保养维护策略,以及预见问题与应对方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农户能全方位把握新技术的应用技巧。另外,培训环节强调互动参与,激励农户积极提问、交流心得,以此深化理解与技能精进。接着,实地演示构成了技术教育的关键辅助环节,它借助直接展示最新技术的运用成果,协助农户构建起对这些技术的直观印象。此类演示宜安排在真实的农业耕作场景下展开,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或是示范农户执行操作展示。农户通过细察演示过程的每一环节,能更透彻地领悟新技术在实际作业中的应用策略及其成效。此外,实地演示还囊括了对新技术实施效果的评审,借由比对传统手段与新技术路径在产量、成本等核心参数上的差异,使农户能直观地认知到新技术的优越性[4]。最终,为保障技术教育及实地演示之成效,需构建一个周全的追踪评价体系。借由规律性的回访与评估程序,洞悉农民在实践新科技应用时遭遇的挑战与瓶颈,并迅速给予问题解决策略与技术支持。同时,通过汇总农民的反馈意见,不断调适培训材料与演示策略,确保存续并增强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效性与连贯性。

3.2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体系中,政策的健全与执行扮演着催化农民接受新科技的重要角色。为有效缓解农民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面临的经济负担和心理障碍,政府与相关农业扩展组织需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策略方案,旨在为农民供给必需的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

首要考虑的是设计财政补助策略时需纳入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考量,确保补助额度与形式能有效缓解其经济压力。策略应体现为直接补助、利息补贴、税赋减免等多元化手段,以满足不同区域及农民群体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地,补助政策执行需具备清晰的目标指向性,保证资源精确惠及亟须扶持的农民群体及技术板块。此外,增强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意愿,技术服务支持构成了另一个核心环节。此范畴应广泛涵盖技术咨询服务、专业技能培训、实地技术指导及后续技术支持等多元化服务内容。这些服务的供给需依赖于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底蕴且沟通技巧与服务心态兼备的技术推广专员。在服务部署上,采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的策略至关重要,即依据各区域农业生产的独特性与农民的具体诉求,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以实现精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为保障技术普及策略的有效贯彻,构建一个系统的策略评估及监管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应涵盖策略执行前期的需求评估、执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以及执行完毕后的成效评价。通过设定定期的策略评估周期,能够及时识别执行环节中的弊端与缺陷,从而调适并完善策略措施,确保策略愿景的圆满达成。

3.3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背景下,农民采纳新技术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源自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等因素。为了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提高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意愿,建立农业保险和合作社等风险分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能够为农民提供经济补偿,以减轻因自然灾害、疾病或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损失。通过政府补贴或市场运作的方式,农业保险可以覆盖种植业、畜牧业等多个农业领域,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保险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的风险特征,确保保险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保险的推广和销售应通过专业的保险代理机构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以确保农民能够充分理解保险条款和理赔流程。

合作社作为一种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能够通过集体采购、销售和技术共享等方式,降低个体农民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合作社的建立应基于农民的自愿参与和共同利益,通过民主管理和决策,确保合作社的运营符合成员的共同需求。合作社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资金借贷等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合作社还可以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为成员提供集体保险服务,进一步降低个体农民的风险。

4 结语

农民行为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农民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推动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燕龙.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28):1.

[2] 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 [J].南方农村,1999(5):47-50.

[3] 陈曲.农户蔬菜良种技术采用行为研究——基于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4] 李奋生,李娜.我国农业技术引进中政府行为优化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