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流失是水利工程施工不可忽视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和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施工引发的土壤侵蚀、水流对土壤的侵蚀,易导致水库淤积和水质恶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防治策略主要涵盖工程手段、管理措施以及社会参与宣教。通过坡面保护、植被恢复、护坡结构等工程手段,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的风险;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规划与监测体系建设等管理措施也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社区合作、农户培训等社会参与方式,加强了防治效果。通过案例分析,文章阐述了水土流失在具体水利工程中的影响与防治实践[1],有效性评估表明,综合施行多层次的防治策略可为水利工程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策略
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之而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水土流失不仅对水利工程结构造成直接威胁,还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施工活动的增加,土壤侵蚀、水流对土壤的侵蚀等现象日益凸显,威胁到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周边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深入研究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的机制、影响及防治策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水土流失的机制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并系统地探讨多层次的防治策略,包括工程手段、管理措施以及社会参与宣教[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结合对防治策略有效性的评估,本研究旨在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以应对水土流失带来的挑战。
1 水土流失的机制与影响
1.1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土壤侵蚀过程
水土流失作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其机制与影响在土壤侵蚀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施工活动中,土壤侵蚀过程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机械性因素和水动力因素。机械性因素指施工活动中机械设备和工程车辆对土壤的机械破坏。例如,大型施工机械在开挖、挖填、运输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结构疏松、表土剥离等现象,使土壤失去原有的抵御水流侵蚀的能力。水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施工场地的水流引发的侵蚀。施工现场常因为裸露的土地、缺乏植被覆盖等原因,使得水流容易对土壤进行冲刷。雨水或施工过程中的水流通过裸露的土地,形成沟道,带走了大量土壤颗粒,造成水土流失。这种土壤侵蚀过程直接导致了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的不良影响[3]。
对于此,一方面,土壤的减少和流失使得工程结构的基础变得不牢固,增加了工程的维护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流失的土壤含有丰富的养分,其丢失直接导致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水质问题和生态系统崩溃。因此,为减缓水土流失对工程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刻理解和有效应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土壤侵蚀过程至关重要。
1.2 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直接影响
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直接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工程结构的损害和水库淤积与水质恶化等方面。水土流失导致了工程结构的不稳定,这是由于土壤的大量流失削弱了地基的支撑能力。工程结构如坝体、堤坝等在水土流失的影响下,易发生滑坡、坍塌等现象,直接危及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水土流失容易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水体,导致水库淤积。淤积加剧了水库容积的减少,影响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和调蓄效果。此外,水库淤积还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可能引发藻类过度生长、水质恶化,对水库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这些直接影响给水利工程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不仅增加了维修和修复的成本,也危及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库淤积和水质问题则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威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深入理解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直接影响,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包括工程手段和管理措施,对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和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
水土流失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直接导致了土壤的贫瘠,降低了土地的肥力。以赣南地区为例,探究该地区水土流失是否存在空间依赖及其变化特征,当地采用全局莫兰指数空间自相关对其进行度量。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知1996年、2000年、2011年、2019年赣南地区18县(市、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的Morans I呈现出由正值转为负值的趋势,且逐渐趋于0。鉴于行政区划分的客观事实,结果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赣南地区水土流失的空间发展趋势,即由集聚向发散转变,水土流失的地理空间依赖度减弱。
表1 赣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Morans I
同时,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和水体,引发了河流的淤积和水体的浑浊。这不仅影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过度繁殖,威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鱼类死亡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此外,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坡地的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坡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土壤容易发生流动,形成泥石流,对下游地区带来威胁。
这些间接影响使得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能导致生态功能丧失,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深入了解水土流失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土流失防治策略
2.1 工程手段
水土流失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手段,以有效减缓和防止土壤的侵蚀过程。一方面,坡面保护与植被恢复是重要的工程手段之一。通过在坡面铺设覆盖物、植被、草垫等材料,形成保护层,可有效降低水流对土壤的冲击力,减缓土壤流失。同时,植被的引入不仅增加了土壤的抗侵蚀性,还有助于土壤结构的稳定,形成生态保护层。另一方面,护坡结构与防护措施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工程手段之一。在易发生土壤侵蚀的斜坡上,设置护坡结构,如护坡板、护坡砖等,以增强坡面的抵御能力,有效减缓水流对土壤的侵蚀。此外,设置适当的排水系统,合理引导雨水流向,有助于减轻坡面水土流失的程度[4]。
另外,通过土地整治和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可以减少土地开垦和改变地形的活动,从源头上减缓水土流失。科学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也是重要的手段,包括合理安排施工过程、减少机械损伤、采用环保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的生态友好性。总体而言,综合运用这些工程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2 管理措施
水土流失的防治不仅仅依赖于工程手段,同样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制度至关重要。通过明确施工区域的水土特征,科学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合理布局工程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概率。另外,加强施工管理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施工活动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建立定期的巡查与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防患于未然。科学管理还包括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水土保持的认知和实践水平,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
同时,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规范,合理引导农民和开发者的行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土地利用的限制和要求,引导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在进行土地利用时注重水土保持,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从而减轻水土流失的压力。此外,应加强社会参与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通过广泛宣传水土保持的知识,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这些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制度、技术和社会层面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水土保持体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全面保障。
3 案例分析
3.1 水土流失在具体水利工程中的案例
在具体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问题常常表现为泥沙淤积、河床漫滩、河岸崩塌等情况,给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某水库工程为例,由于该工程所在区域的强降雨,原有的植被覆盖被破坏,土壤裸露,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显著。
一方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挖和填方活动使得大量土壤裸露,暴露在雨水和径流的冲刷下,形成沟壑和坑洞。这些被侵蚀的土壤在降雨后被带入水库,导致水库淤积加剧,影响了水库的存水量和调蓄能力。此外,泥沙的输入也影响了水库水质,加速了水库富营养化的进程,威胁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一方面,河床漫滩和河岸崩塌问题也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存在。由于水土流失,河道中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河床抬高,增加了河流的洪水风险。河岸崩塌使得河岸线退缩,威胁沿岸生态环境和居民安全。这些案例突显了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直接影响,强调了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以减轻水土流失带来的不良效应。
3.2 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在一些成功的水土保持案例中,有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未来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是成功的关键。在工程前期,通过科学调查评估,明确施工区域的水土特征,科学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合理布局工程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至关重要。采用环保施工技术,减少机械损伤,科学控制工程进度,避免大面积的土壤暴露,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在施工现场加强巡查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土流失问题,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社区参与宣教工作也是成功案例的经验之一。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水土保持活动,形成社区共治的良好氛围。通过定期的培训班、讲座、宣传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的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环保的认知和参与度。综合而言,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强调了科学规划、环保施工、社区参与宣教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为未来水土保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4 结果与讨论
4.1 防治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防治水土流失的策略有效性评估是确保工程可持续成功的关键一环。科学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工程实施的防治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通过监测雨量、泥沙含量、植被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及时掌握工程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为后续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根据监测数据开展定量分析,评估防治策略的实际效果。借助专业的模型和统计方法,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对土壤侵蚀、泥沙输出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准确判断防治策略的效果,发现问题,并为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维度角度进行综合评估。生态方面,评估水土保持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植被恢复情况、水体生态恢复情况等。社会方面,评估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考察社区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经济方面,评估工程的投入产出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防治策略。通过对评估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防治策略的不足之处,对工程进行调整和改进。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循环,以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在长期内保持有效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水土流失作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全面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水土流失机制与影响的剖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其对水利工程结构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在防治策略的研究中,通过工程手段、管理措施以及社会参与宣教的综合应用,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的效果。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成为我们制定防治策略的参考依据。防治水土流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社区合作、农户培训等社会参与方式将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更加创新、可持续的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冬兵,赵元凌,孙宝洋,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优先度的评价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23(22):104-111.
[2] 陈亮.黑水河河道防洪治理水土流失预测[J].海河水利,2024(1):22-24+28.
[3] 周月杰,杨洪波.佳木斯市水土流失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3(4):11-14.
[4] 黄惠清.福建宁化:治理水土流失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水土保持,20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