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爱国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五年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存在校企共赢机制缺失、合作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阐述了五年制高职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建议,从而有利推动教育、产业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与效率,推动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升级工作,实现多方主体互利共赢的效果,以多方的合力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五年制高职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应当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推动校企间的深入合作。在实施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对企业的产业资源实施积极引入,使得教育与产业互相融合和促进。我们五年制职业院校要以积极探索五年制高职发展模式为引领,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新产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宗旨,紧扣现代发展新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校在新时期核心竞争力,为支撑所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学生充分就业和终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逐步摸索出一套以“多元整合、一体设计、在地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育模式,为培育大国工匠等提供支持。
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培养企业需求人才的方式,其包括订单培养、实习和合办学等多种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指的是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实习模式中,学生有机会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通过与企业合办学项目,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设计并开设专业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1)在订单培养方面,企业和学校之间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以精准对接企业的需求。订单培养模式是一种提升高等教育培养实用性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订单培养模式有助于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使其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并为企业带来实际价值。同时,订单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生产实习模式:学生培养计划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整体培养方案的重点。当前,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生产实习逐渐演变为提升实践与综合素养的关键。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实习,以获得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生产实习模式为整个合作进程的关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实习,以获得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依靠生产实习,可认知实际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等多个领域的具体状况,还可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企业导师的指导和辅导,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生产实习通常会安排于学期期间或是假期,时间长度可结合具体需求来开展安排。
(3)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享相关资源,其中含有设备、场地以及技术等不同维度,最终达成优势互补以及合作共赢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投入资源,包括设备、场地、技术、信息等,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办学,学校可以更好地贴近企业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提高人才招聘和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合作办学模式既可以是长期稳定的合作,也可以是短期项目的合作,具体形式可以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情况进行灵活安排,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校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企业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优秀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
三、五年制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策略,然而在实践中,面临着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和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首先,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环节之间的脱节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次,企业参与度低的问题也限制推进。许多企业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这可能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或者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所致。此外,一些企业可能对校企合作的益处和机会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持有观望态度。
(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的初级层次,学校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企业也没有积极性。企业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时,缺乏长远眼光,只是把学校作为一个市场的过客。
(二)校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校企双方虽然在合作方式、内容、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1)学校的教育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其缺乏针对性。由于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不足,学校所提供的课程和培训无法有效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学校应当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教育内容。
(2)从企业角度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不够关心和了解,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管理人员不熟悉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能合理地安排实习时间,造成学生参与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未能将理论和实践深入整合。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常常与学校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3)政府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互动。但是当前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持,导致校企合作活动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合作关系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足。
总之,职业教育资源规划与实际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当前的资源规划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法充分预测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趋势。这导致了一些职业教育项目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校企合作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实践中,该模式的形成和推行还面临一些挑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畅,导致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此外,一些企业对于参与办学缺乏积极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效益和回报持怀疑态度,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其中。
五年制高职教育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教育与实际生产环境相结合,能够提供更为贴近实际工作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校企合作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和趋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案。同时,企业的参与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职业技能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各类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一)转变观念
转变校企合作观念是指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好地利用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经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和更为先进的技术。但是,此前有企业对此有消极的态度。这些观念和想法是需要改变的。转变校企合作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为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之一。
(二)加强合作,提升质量
为了加强合作并提升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这个制度应该包括多种合作模式,并且要确保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这样的合作机制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趋势,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教学和培训中,使学生获得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体系与地方经济同型同构,提升专业适应性
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同步推进。一、动态设置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连接。这意味着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进行调整,确保专业的设置与地方经济需求相匹配。这种紧密连接可以促使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二、为了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对接,可以建立校企共建专业的机制,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和协商。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可以确保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相一致,并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三、特色专业的引领发展也是专业适应地方经济的重要策略之一。特色专业的设置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地方就读,为地方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储备。
(四)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同向同行,增强了专业人才竞争力
应当发展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推行互聘互用制度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种制度,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提高人才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此外,应设立联合办学与管理体制,以优化内部环境,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一是制定符合产业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定期调研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各专业每年形成调研报告,设置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裁汰招生差、就业前景不利的专业,根据产业变化及时新增专业。导入行业的前沿标准,保障培育目标和行业标准衔接。二是构建与完善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不同阶段分别设置“职业体验”课程、“理实一体化”技术课程、“项目化”创新实践课程,保证课程梯度。三是创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引入合作企业、教育主管部门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
结语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的深入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协同机制,以更好地对接产业的实际需求。这一过程中,应着重构建起一套完备的成长平台,以支持教师的专业提升与发展。最后,还应积极推广校企协同模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培养路径,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空间。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它有助于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合作,积极推动教育和产业需求之间的深入衔接,培育匹配产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途径,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范丽丽.职业教育校企共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9):65-66+70.
[2]冯仰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现实困境与保障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84-87.
[3]莫中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智库时代,2019(15):36-37.
[4]周敏,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3):157-158.
[5]谢永东.“双师型”教师“三级平台”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苏联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为例[J].职教通讯,2020,(11):74-79.
[6]谢辉,王栓强,曹静,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与实践[C].201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