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阅读疗法”实践

2024-06-24 02:47:56孙艳
新世纪图书馆 2024年4期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文化服务

孙艳

要  论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通过阅读疗愈团体交互式共读与个体阅读体验分享等实证研究,探索“阅读疗法”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提出“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阅读推广服务,提供新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阅读推广;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分类号 G252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Therap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cus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un Yan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reading therapy”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empirical studies such as interactive co-reading in reading heal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 reading experience sharing, and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reading therapy” an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ractical scheme for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servic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Keywor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Reading therap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0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旨在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的场所,也是为公众提供阅读资源与服务的重要平台,更是承担着传承中外文化、促进知识和科学传播、开展社会教育等多重使命。

作为国家文教战略组成部分的“全民阅读”,不仅为民众提供知识和信息,也是塑造个体心理健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促进民众心理健康作为重大专项行动[1],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2],可见如何在全民阅读,尤其是学校教育范畴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压力大、价值取向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且日趋复杂化。有研究表明,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 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疗法”得到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认可。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通过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愈团体交互式共读与个体阅读体验分享等实践,探讨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以期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等公共服务探索新路径。

1“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

“阅读疗法”是一种利用阅读改善心理健康的方式。其术语由Bibliotherapy汉译而来。1848年,John Minson Galt发表“阅读疗法”研究首篇论文。1916年,美国学者Sammel Mechord Crothers正式提出“阅读疗法”。1984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发布图书馆服务纲要,标志着阅读疗法明确纳入全世界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美国心理学会倡导图书馆作为心理健康中心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12],美国公共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其构建公共心理健康资源等特色做法对国内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起到启示借鉴作用[13]

20世纪80年代末,“阅读疗法”被引入我国图书馆界。南京大学教授沈固朝指出,图书治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5]。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研究馆员在其编著的《阅读疗法》[3]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阅读疗法”的原理、类型、发展历程等问题。他为“阅读疗法”拟定了符合汉语语法习惯的本土化定义:“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3]15-16”。

“阅读疗法”强调阅读对个体心理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点。它以特定类型的文献或书籍为载体,引导读者进行情感释放和心理疗愈,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华北理工大学原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黄晓鹂研究馆员团队合著的《阅读疗法实证研究》[6]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了我国阅读疗法实证研究现状,论述了阅读疗法的实施、应用模式、书目编制等内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研究馆员围绕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阅读疗法研究取得系列成效,其著述的《读祛心病》[7]是国内有关阅读疗法的第一部实证案例集。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暨研究所陈书梅教授是台湾图书馆学界探索阅读疗法的专家,其编撰的《从迷惘到坚定:中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8]和《从沉郁到淡定: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9]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于“阅读疗愈”的过程,南京大学教授徐雁认为,“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困惑时,应该借助对‘有字书和‘无字书的阅读和理解,即通过观照他人的宝贵人生经验,借鉴其丰富生活智慧,客观认识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能予人的困惑、磨难以至打击,汲取其中可供汲取的精神营养,以求得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感悟,寻获到脱困解厄的可能路径,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绪和欠安宁的神志,进而调适到一种平和安稳的心态——这种情绪转换的过程,便是学理上的‘阅读疗愈过程[4]”。徐教授还带领研究生团队,开设了“阅读疗愈与文艺名著审美导论”研究生课程,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积极推介具有“情绪疗愈”内涵的“书方子”,致力倡导图书馆创设“疗愈系”馆藏文库和疗愈性空间[11]

笔者认为:①阅读疗法,是通过阅读这一行为来实现其功能的;②阅读的保健养生功效,只是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而不是治疗本身;③必须对实现阅读的工具——文献或书籍,从针对读者问题有匹配度上进行考量,否则达不到共鸣、净化和领悟等疗愈效果;④阅读作为一种治疗的辅助方法,在文献或书籍选择与读者匹配度高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积极疗愈功能;⑤阅读疗法既可适用于自身,亦可用于指导他人,但不适用于不爱阅读以及没有阅读行为能力的人。

厘清阅读疗法的概念有助于阅读疗法操作者在实际操作运用“阅读疗法”时,有理论上的指导与界定,做到心中有数,既不夸大,也不否定其起到的疗愈功能。目前,阅读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和医院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涉足相对较少。

其实,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的窗口和重要阵地,在阅读疗法应用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突出体现在馆藏资源丰富,受众群体广泛,疗愈空间的创设和相关活动的组织具有较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存在的瓶颈与困难也不容忽视,推广阅读疗法的意识尚需强化,读者结构的复杂性对从业馆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效果评价操作性难度较大。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公共图书馆”+“阅读疗法”,共搜索到92篇相关学术文献。文献普遍认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疗法应用方面还有待于加强,较少创建设立疗愈空间并开放,较少设立疗愈类图书专架,具备相关背景和经历的馆员力量较薄弱,与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合作还不紧密。

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对阅读疗法推广实践作出积极的探索。杭州图书馆在国内较早推出阅读疗愈公益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疗愈服务,开设了“阅读疗愈书吧”[14]。嘉兴市探索依托图书馆打造“全民、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健心客厅”,提供“介于心理咨询和聊天谈话之间”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这一做法被央视点赞[15]。苏州市姑苏区图书馆打造馆员与心理咨询师结对的服务团队,分主题招募参与者,组织参加小组读书会,开展交互式阅读疗法实践研究[16]

2“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阅读疗法”概述

“阅读疗法”有“发展阅读疗法”和“临床阅读疗法”之别。前者的应用对象是“正常人”,相当于中医学说中的“治未病”,它以预防和保健为主,因此,图书馆员、教师、家长,或有相关图书知识或阅读经验的人员都可以经过培训上手操作;“临床阅读疗法”的施治对象,是在情绪或行为上“有问题的人”,相当于中医的“治已病”,将阅读疗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直接应用于临床患者,重在过程中的治疗,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要求[17]

目前,阅读疗法实施顶层设计和应用模式研究不足,呈现理论研究与实操不均衡局面,阅读疗法尚未有机融入图书馆阅读推广体系。阅读疗法模式的分类应基于阅读疗法实施主体、应用对象、推广方式、应用目标等诸多要素,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王景文[18]、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左步电[19]等对阅读疗法实践模式进行了分析。按实施主体可分为专家型、团体型两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型模式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研究馆员主持的泰山医学院模式、南京师范大学万宇博士主持的南京钓鱼台小学模式和台湾大学陈书梅教授主持的公共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团体型模式为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模式。专家型模式以专家为主导,而团体型模式更注重发挥团队优势,两种模式可互为借鉴参考。相较而言,团体型模式在诸多图书馆更易实现。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大学时期属于人生发展阶段上的“第二次断乳期”,大学生面临诸多艰巨的心理发展课题,就业压力、学习动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及社会适应等多重问题交织叠加,致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而18岁至34岁群体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大学生心理健康广受关注,高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性和应用性、个性化和差异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教育内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渠道不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凸显。此外,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具有隐蔽性,部分发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咨询或治疗,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被忽视或延误。

2.3“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现代社会诸多现象超出大学生的适应阈值,当代大学生也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在增加。江苏省属本科新生心理普查数据分析报告披露,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技术来提升其自助能力。潘秋玉通过研究实验表明,“阅读疗法”能够科学并且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即心理状态,认为在高校开展“阅读疗法”极具可行性[23]。李人杰等对全国348所本科高校的134657名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积极的阅读,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焦虑[24]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20]”可以说是对于阅读疗愈功能的经典论述。J.Lourdunathan等研究发现,阅读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让他们的自我信念变得更加积极,人也更加自信[21]。S.L.Levine等对加拿大231名大学生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个人因基本心理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的挫败感,可以通过积极的阅读投入得到缓冲,从而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喜爱阅读是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简单且经济的工具[22]

总之,开卷有益。“阅读疗法”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其自身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抗挫能力,促进其心灵成长和人格发展。

3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的“阅读疗法”融合实践

2017年,笔者从大学生辅导员转岗到校图书馆,对“阅读疗法”深心认同,情有独钟。一方面自觉向“阅读疗法”领域的先行者学习,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开展大学生阅读疗愈活动。

3.1开展阅读疗法问卷调查分析

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疗法活动意愿还不够强,高校阅读疗法推广应用成效尚不明显。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为推进阅读疗法活动顺利开展,2023年初组织由本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老师联合编制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生四个方面问题。第一,阅读状态,包括阅读态度、阅读时间、影响阅读的主要群体及因素、阅读动机、书籍来源、阅读偏好、阅读载体;第二,情绪困扰状态及对策;第三,对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的关注情况、认可态度;第四,对阅读疗法知悉情况、接受程度、意愿及需求。根据大学生状态分析阅读疗法推广基础与成效,根据认可度分析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需求,根据接受度分析阅读疗法的开展方式。

通过对1079名在校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2.4%的受访者认为阅读与个人良好的修养和心理素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仅有0.28%的受访者认为存在负相关关系;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中学业负担过重是最主要的因素,占总有效次数的67.19%,其次是阅读环境(占60.43%),阅读意志和阅读推荐也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分别占57.55%和32.9%);77.11%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困扰,在所有的情绪困扰中,生命成长与生涯发展和负面情绪调适出现次数最多,分别占据了55.42%和49.95%,人际关系也是常见的情绪困扰(占比为41.89%),自我认同也是一部分人的情绪困扰(占比为53.29%);43.84%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听说过阅读疗法,而有22.15%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仅有12.6%和21.41%的受访者表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阅读疗法;95.46%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用阅读去缓解自己不开心的情绪或解决心理困扰,65.62%的受访者表示期待开展阅读疗法;对于阅读疗法的开展方式,大多数人倾向于通过书目推荐(72.47%)和主题活动(42.45%)来参与。此外,提供相关书籍的阅读室(59.22%)和微信推送(33.64%)也是受欢迎的方式。而面对面交流(25.49%)和专题讲座(28.36%)相对而言不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灵活、方便参与的方式进行阅读疗法,如通过书目推荐和主题活动。同时,提供相关书籍的阅疗室和微信推送也是受欢迎的方式,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更直接和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对面交流和专题讲座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有效的方式,但在此次调查中它们并不是最受欢迎的选择。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自主和灵活的方式来参与阅读疗法。

根据数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正向的阅读态度、较强的心理需求、较高的参与意愿等促使大学生对阅读疗法产生积极的态度,学业负担过重、对阅读疗法的了解程度不高等致使大学生对阅读疗法产生消极的态度;如阅读疗法环境好、阅读疗法成效明显,大学生的态度较易由消极向积极转变。二是七成以上大学生群体出现过情绪困扰问题,其中生命成长与生涯发展、负面情绪、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占比较高,以上为下一步阅读疗法的推广方式和应用目标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大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心理学或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图书推荐与个人需求契合、加强对学生书目阅读诉求的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期望和需求。此外,整体来看,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方面的持积极态度,但仍有一定比例大学生不知道或持不关心态度;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当出现情绪困扰时较少选择的方式是向辅导员倾诉或求助心理咨询师,说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设计基于阅读疗法的朋辈交互式共读活动

交互式阅读疗法是相对于以阅读为中心的阅读疗法的自我管理式而言,更强调接触读者对其阅读进行干预和管理,指导者在操作实施时,由关注读者阅读行为本身而转向读者对于读物的领悟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疗法。交互式阅读疗法一般以团体方式进行,对于指导者有着较高的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要求[17]。鉴于对1079名大学生阅读疗法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自主和灵活的方式来参与阅读疗法,以及在当今大学生中逐渐呈现的“浅阅读”“碎片化”式阅读的趋势,为了培养让大学生能够深入精读一本书,体验朋辈交互式阅读带来的阅读疗愈经验,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开展了基于阅读疗法的团体交互式共读活动。

此次朋辈交互式共读包括以下六个环节。一是明确主题为“阅疗润心,陪伴成长”,希冀通过共读可以让参与者打破人生谎言,在阅读中遇见以及重新思考“如何处理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要不要活在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是否应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等人生议题。二是选择共读书目为《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5]。此书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从一个普通人的烦恼出发,在与哲人的辩论中自我启发,看似朴实无华却深入浅出地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予以呈现。三是确定团队带领者。要求由具有心理学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担任。四是制定共读计划,包括共读时间、共读章节和相应阅读目标,共读计划具体内容见表1。五是遴选共读成员,邀请希望在阅读中探索自我,愿意在团体中表达自己、给予他人反馈的在读大学生参加;明确活动适合非危机、非诊疗类问题的大学生参加,建议如有抑郁、焦虑和强迫等倾向的大学生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约个体咨询;为适应读书会小组形式和保证朋辈交互式阅读质量和效果,限定成员人数不超过20名。六是对于活动前、中、后期设置活动反馈环节。对共读成员进行共读前进行访谈,分析调查参与人员参与此次共读活动的原因以及其要达到的期望值,共读动机反馈见表2;共读中,带领者根据每位成员的参与表现及时予以灵活动态调整,保证活动得以持续良好进行;在共读后及时了解对共读过程、带领者、共读成员本人及其他成员表现的满意程度,总结参与活动的收获。

因此次共读活动以促进提升大学生心里建设水平为目的,所以活动联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开展。为了能够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促进活动的最大价值化,此次活动还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每位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均可申请第二课堂里的心理学时学分。活动和申请学时结合起来,可以保证共读效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本次共读活动持续4周、每周2小时,分4次完成,每参加完一次活动的同学都可申请获得2个心理学时,共计可以申领到8个心理学时。

此次活动也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人员方面的支持,选派一名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且具有共读与带领经验的老师作为团队带领人。由于活动在前期环节准备较充分,故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在参加完全程的共读活动后,绝大部分同学在活动后期调查反馈里提到对于共读过程、带领者、共读成员本人及其他成员表现都表示满意,并希望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3.3个体阅读体验分享

为让大学生在调适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压力、促进人际交流、积极探索个人发展等方面赋能,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大学生量身定制“在悦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阅读体验分享活动。活动举办目的是想通过让他们提交一篇500余字的阅读心得,分享人生中的阅读感悟和心路历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从同辈的阅读体验分享中得到共鸣,学习到建立积极健康心态的方式和技能,从而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温暖、坚定内心、共同成长,在悦读中分享、在悦读中遇见、在悦读中疗愈。

阅读分享活动展现四个特点:一是部门协同,配合密切,形成合力;二是内容较丰富,参与度较高,宣传较及时;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四是注重实效,有力促进阅读推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结语

据《“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6],强调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因此,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服务、阅读疗法推广等方面任重道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认同徐雁教授提出的“科学认知发展性阅读疗法[27]”的观点,期待在阅读疗愈团体交互式共读与个体阅读体验分享等实践基础上,图书馆能够在读者服务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中,更多地发挥出“阅读疗法”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2024-02-16].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2]教育部网站.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EB/OL].[2024-02-16].http://m.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3]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5-16.

[4]徐雁.“疗愈”类读物与小微化读者服务概述[J].新阅读,2020(9):8-11.

[5]沈固朝.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1998(4):12-15.

[6]黄晓鹂,王景文,李树民.阅读疗法实证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宫梅玲.读祛心病[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8]陈书梅.从迷惘到坚定:中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M].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9]陈书梅.从沉郁到淡定: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

[10]王贵海.基于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的我国阅读疗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4):76-86.

[11]徐雁.“情绪疗愈荐读书目”与公共图书馆“阅读疗愈”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4):7-15.

[12]APA.Libraries as mental health hubs[EB/OL].[2024-02-16].https://www.apa.org/monitor/2020/04/libraries-health-hubs.

[13]谈大军,刘晔.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心理健康支持服务[J].图书馆论坛,2023,43(12):193-201.

[14]叶丹.公共图书馆阅读疗愈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7):72-75.

[15]搜狐网.央视点赞嘉兴市图书馆打造健心客厅,用心服务为青少年“健心“[EB/OL].[2024-02-16].http://news.sohu.com/a/588464495_121123721.

[16]王黎艳.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6(5):73-75.

[17]王波.阅读疗法的类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7-53.

[18]王景文,张丽丽,杨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阅读疗法推广模式实证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04-108.

[19]左步电.我国阅读疗法的实践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0):40-42.

[20]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M].何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97.

[21]LOURDUNATHAN J,IDRIS K,VETHAMANI M E,et al.Enhancing the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s in a Malaysi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rough bibliotherapy[J].Pertanika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2012(8):74-88.

[22]LEVINE S L,CHERRIER S,HOLDING A C,et al.For the love of  reading:recreational reading reduc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autonomous motivation is the key[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20,70(1):1-7.

[23]潘秋玉.阅读疗法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54.

[24]李人杰,郭建鹏,王仕超,等.阅读对大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全国348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8):81-91.

[25]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M].渠海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6]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2024-02-16].https://www.mct.gov.cn/whzx/bnsj/ggwhs/202107/t20210706_926236.htm.

[27]徐雁.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情绪疗愈系导读书目”与全民阅读推广[J].新世纪图书馆,2023(2):5-13.

孙 艳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江苏南京,210046。

(收稿日期:2024-01-20 编校:谢艳秋)

猜你喜欢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文化服务
阅读疗法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干预模式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8:11:34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01:08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1:26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