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卓育
摘 要:劳动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精神和劳动实践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人们的劳动态度、观念、意识和创新性。因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务必要秉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理念,强化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的有效培养,进而实现学生全方面的进步和成长。基于此,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再次,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最后,探究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4个着力点。
关键词:劳动精神;大学生;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47
0 前言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意志和劳动态度,切实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尊重劳动者,做一个热爱劳动、能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优秀青年。为此,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务必要遵循劳动精神的4个着力点,培养学生勤于劳动的习惯和奋斗、勤俭、创新的劳动意识,造就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综合型人才,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4个着力点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基本内涵
1.1 坚守诚实劳动的底线
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务必要坚守诚实劳动的基本底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劳动品德。首先,要坚守劳动的职业操守。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不良劳动行为,避免损害劳动者的权益和他人的利益,为新时代下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贡献力量。其次,倡导诚实劳动的基本原则。只有诚实劳动,才能让劳动者真正获得劳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经济由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诚实劳动是化解各种矛盾、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
1.2 转变劳动的地位
劳动能够创造出丰厚的财富。为此,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环节中,务必要积极提升劳动的地位,强调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首先,劳动创造价值,任何淡化劳动、轻视劳动的理念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务必要将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重视劳动、崇尚劳动,强化劳动,创造出劳动的真正价值。其次,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大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作为信仰的底色,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3 确保热爱劳动的思想
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务必要不断革新自我、发展自我,进而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热爱劳动不仅是对劳动的热爱,更是在行动上、理念上保持对劳动的热忱,做到以劳为荣,保持崇高的劳动底色,更加自觉地融入劳动的过程中,使自我理想和价值得以完美实现。
2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意义
2.1 符合造就时代新人的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是造就时代新人的需要。国家建设需要时代新人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中。“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劳动精神,对于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涵养劳动情怀、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劳动,都可以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体魄投入到中华民族追梦、圆梦的时代洪流中。
2.2 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劳动素养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因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劳动理念和劳动态度,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首先,要通过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其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务必着力于劳动素养的不断培养,运用科学合理的观念和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实现全面的进步和成长。
2.3 满足教育根本方向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满足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务必要将劳动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具备增智、树德、涵美等综合素养。首先,通过劳动精神着力点的有效培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将劳动品质融入教学工作中,打造自主劳动的意识和劳动意志,满足教育教学的根本需求。其次,结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发展规律,加强大学生对劳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符合国家发展和需求的优秀青年。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现实困境
3.1 劳动意志薄弱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劳力者治于人”,普遍存在劳动意志薄弱的现象。首先,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教育工作人员更倾向于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无法将劳动实践课程融入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劳动意志薄弱。其次,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而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大多形式化、任务化,导致学生缺少劳动实践的锻炼和磨砺,不仅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志。
3.2 劳动创新不足
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通常较为广泛,且思维活跃性高,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基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部分大学生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影响,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导致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缺少劳动创新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极易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此外,调查表明,部分高校对创造性劳动宣传教育质量不高,根据就业情况,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将公务员考试、事业编考试等“铁饭碗”作为第一首选,不擅于在学习及生活中创新实践,习惯性地用传统方式方法认知、操作,缺乏工作劳动上的创新精神。
3.3 劳动观念弱化
现阶段,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其劳动观念偏颇,不能够充分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首先,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学生自身对劳动的本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认知程度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很难认识到劳动等同于财富,劳动等同于幸福的来源。因此,在劳动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劳动所带来的价值和导向,呈现出弱化劳动的现象。其次,部分学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割,在能力发展和择业的环节中偏向于脑力劳动,而忽视体力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观念被进一步弱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岗位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高骛远的问题,不接受体力方面的工作岗位,希望得到一份只需要动脑的“体面”工作,殊不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这种弱化劳动的观点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4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四个着力点
4.1 着力于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
为进一步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务必要着力于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强化家、校、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协作,实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劳动的观念,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强化理实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在知识和实践的环节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确保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价值导向。其次,注重家庭的良好指导和教育环节,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好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其进行品德素养的良好教育和指导工作。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修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和态度。再次,强调学校的劳动精神教育和指导工作。大学校园拥有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和教学资源,是培育劳动精神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确保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态度的实践场地。最后,发挥出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制定规范的制度和体系,强化正面积极的引导和劳动意识宣传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劳动环境,确保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强化学生自主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全面的进步和成长。另外,协同民间组织、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等多方力量和资源,全面进行劳动精神培养的多元化丰富的平台,确保大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具备良好的劳动态度,进而自主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强化教育的高效性。
4.2 着力于坚定劳动意志,增进劳动的情感
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环节,务必要坚定学生的劳动意志,增进学生的劳动情感,引导大学生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并热爱劳动、珍惜自身的劳动成果。第一,热爱劳动。劳动创造历史,成就现在。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劳动的本质中找寻内在价值,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热爱劳动,增进劳动的情感,感受劳动的快乐。第二,尊重劳动。劳动精神和意志的培养具有开创未来的重要意义。对此,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热爱劳动的基础上尊重劳动者,不轻视任何一名劳动人员,也不用“高低贵贱”划分劳动,而是要通过劳动的贡献程度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认同劳动等同于财富,能够为人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第三,珍惜劳动,爱惜劳动成果。首先,当代大学生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成了浪费、铺张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享乐主义,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对此,要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使其珍惜劳动、重视劳动、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和道德品行。
4.3 着力于创新品格的塑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务必要着力于其创新品格的塑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成长环境。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变革的主要动力,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为此,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品格,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劳动模式,提高自身的劳动动力和劳动意志力。其次,创新品格塑造的过程中,为强化大学生的劳动理念和劳动态度,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一,重视兴趣的有效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坚定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摒除妄自菲薄的心理,实现自我价值的开发和创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体现创新的劳动精神;第三,实现科学的布局和学科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科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积极建立重点实验室、科技项目等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进行基础的劳动操作和劳动成果转化工作,提高自身的劳动动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建立校地、校企的协同合作机制,创建创新的知识平台和创业科技园,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平台、实训实践基地等,鼓励学生融入劳动创业的过程,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德,满足教育教学的根本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诉求。
4.4 着力于树立崇高的劳动观念,重视劳动价值的认知
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务必要秉持崇尚劳动的基本底色,着力于树立崇高的劳动观念,强化劳动价值的认知度。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劳动的地位和观念逐渐变得淡薄和弱化。要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树立崇高的劳动观念,避免出现功利主义的现象。此外,在强化劳动观念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其在劳动中提高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塑造崇尚劳动的正确理念。其次,要强调劳动是自身发展的关键要素,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全面塑造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强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构建特色的现代化强国,劳动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务必要加大对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塑造,相信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实现国民生活的现代化发展。最后,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要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加深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和领悟,并通过讲解劳动案例、开展劳动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劳动实践水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4个着力点,需要秉持劳动精神的基本内涵:坚守诚实劳动的底线、转变劳动的地位、强调勤于劳动的价值、确保热爱劳动的思想。着力于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着力于坚定劳动意志,增进劳动的情感;着力于创新品格的塑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着力于崇高的劳动观念的树立,重视劳动价值的认知。通过上述4个劳动精神着力点的有效培养,满足教育教学的根本方向,塑造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符合多元文化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心乐.素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考察[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5):611.
[2]朱红娟,邵方益.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策略探析[J].大学,2023(19):134137.
[3]刘建成,周志宏.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成机理、价值意蕴及培育路径[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3,39(03):8085.
[4]孟鹏涛,王雅懿.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6):109113.
[5]周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师,2022(24):1214.
[6]衷凤英.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及路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