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前部分初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足的现状,结合人教版美术教材内容,从两个方面分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兴趣教学法的做法,旨在建构初中美术高效课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
【关键词】初中美术;兴趣教学法;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马小倩(1981—),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明园学校。
在“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果对学科具备较浓的学习兴趣与较强的求知欲,往往会积极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与累赘,形成影响学习效率提高与素养、能力发展的负面情绪。
美术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关键课程。兴趣教学法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以此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中,积极、合理地应用兴趣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感知、体会美术的独特魅力与学习的无穷乐趣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学习。
一、聚焦学生兴趣,灵活应用兴趣教学法,优化课程导入
在课程导入环节灵活应用兴趣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迅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投入度,为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得有深度且有意义夯实基础[1]。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兴趣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等学情入手,开展契合学生学情的趣味导入活动,从而有效消除学生对美术的排斥、抵触心理,促使其投入美术学习。
(一)游戏化导入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有着较强的参与动机。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应用兴趣教学法优化课程导入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2]。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小伙伴”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画创作方法、人物造型描绘技巧,教师可在课程导入环节联系“拼五官”的趣味游戏,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学习。
首先,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用手机拍一张五官清晰、表情任意的自拍照”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将学生通过微信等通信工具发送的自拍照打印出来,将各个学生的自拍照中的五官用剪刀剪下来,以此作为游戏活动的素材。
其次,教师可在开始导入时,以问题“在班级中,和你关系最好的同学是谁?在你的印象里,这位同学长什么样子?你能够描述出这位同学的五官、脸型、发型与表情的特征吗?”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走到自己的好朋友面前,认真观察他(她)的五官、脸型、发型与表情。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也会对“为什么老师要在课前收集大家的自拍照?为什么老师要在课上要求大家认真观察其他同学?”感到好奇。在学生正确描述出自己的好朋友的特征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老师已经事先将同学们发来的自拍照中的五官剪下来了,那么你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拼出自己的好朋友的五官吗?”同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游戏活动的素材,让学生自由组建游戏小组,根据本班同学的特征开展游戏,以此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构建开放、和谐与民主的美术学习环境[3]。
最后,教师可在各个游戏小组协作完成游戏任务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交流与自由表达,根据游戏经验说出自己是根据好朋友的哪些特征完成拼图的,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人的五官会因为它们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会使得每个人的相貌各有不同。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发现,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头像写生,让学生在兴趣的作用与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相关方法与技巧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活化导入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对现代的学校教育教学有深远的影响。《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课程应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设计与组织着眼于学生兴趣激发的导入活动时,要意识到将生活融入其中的必要性,即缩短学生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理念的认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的教学为例,在让学生用线描写生的方法描绘校园里的一处景色前,教师可在课程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用AI技术创作的校园风景照,并联系学生已有的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的经验,以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校园小导游,那么你会带领来校参观的人去哪里呢?”来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情境。如此,学生能够以多媒体设备为媒介,近距离地观赏这座将陪伴自己度过初中生活的校园的美景,介绍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校园景色,并主动用画笔记录这处景色,将自己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寄托于绘画作品之中。在学生完成绘画之后,教师可抓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呈现其他班级的学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对比校园的实际景色与线描画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追求画面的美观性,可以对景物进行合理取舍。
二、注重兴趣培养,创新应用兴趣教学法,优化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4]。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创新应用兴趣教学法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时,要不断探索兴趣教学的新路径,并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一)变审美为审丑,逆向思维促创新
长期以来,不少美术教师始终坚持开展正面教育,即利用经典美术作品,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审美观念,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鉴赏美术作品,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人格。但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部分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会对艺术领域的“丑”产生好奇心,也可能会因为判断能力不足而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基于学生年龄、认知与成长阶段等方面的特征,初中美术教师在应用兴趣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时,可立足于美与丑的对立关系,从逆向教学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开展关于审丑的鉴赏活动,在满足部分学生对另类、不寻常的事物的好奇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丑”的批判,提升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增强对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现实意义的认同感。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弘扬真善美”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表现真善美主题的经典美术作品,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赏中国青铜雕塑《铜奔马》、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创作的油画《纺织女》、中国画家王文彬创作的油画《夯歌》、中国画家潘荣本创作的中国画《铁肩担道义》、西班牙画家戈雅创作的油画《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初步掌握根据作品内容、特点、主题及艺术家生平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之后从真善美的对立面—伪恶丑出发,引领学生开展以“审丑”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欣赏与评析的活动。
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与伪恶丑相关的美术作品,如西班牙画家戈雅创作的油画《农神吞噬其子》、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创作的油画《萨达纳巴尔之死》、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雕塑《欧米艾尔》等,以此丰富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其次,教师可科学划分鉴赏小组,让各个鉴赏小组从与伪恶丑相关的美术作品中任选1~2件,迁移运用之前鉴赏表现真善美主题的美术作品的方法,识别并指出这1~2件作品中的“丑”。
最后,教师可再次展示一些与真善美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与有关伪恶丑的作品进行对比,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如此,学生能够在对比中深刻认同弘扬真善美的意义与价值,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断追求美。
(二)变单一为多元,技能迁移开思路
笔者认为,初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专项美术技能的培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如在鉴赏课上让学生“一赏到底”,在绘画课上让学生“一画到底”,在手工课上让学生“一做到底”。在这样的课堂上,初中生很难获得大展身手、展现个性的机会,其创造潜能得不到开发,其学习美术与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也得不到激发[5]。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在应用兴趣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时,不能过多限制学生,而要在意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特长,灵活应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技巧进行美术创作,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实现自主学习、自由创作。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编结艺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让学生围绕活动二中的“为你想要祝福的人创作一件中国结” 开展艺术实践时,补充了“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以中国结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将自己的美好祝福寓于其中”的实践内容。如此,学生便会在实际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美术技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内容。如:有的擅长绘画的学生画出各式各样的中国结;有的擅长造型设计的学生将中国结元素融入自己设计的现代服装之中,使服装带有别样的中国风;有的擅长雕塑的学生用陶土创作出一座关于中国结的雕塑;有的擅长手工的学生则将中国结与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绳结相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打结方法……
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将兴趣教学法与课程导入方式、课程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起来,既能增强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在正视“部分学生兴趣不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灵活、创新地应用兴趣教学法,以更好地彰显与突出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易玫君,张红岩.初中美术课程兴趣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3-55.
[2]张洪涛.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幻画报,2021(8):267-268.
[3]李艳.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21(18):169-170.
[4]杨济民.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7):119-120.
[5]张晋.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美术课堂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