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农场”项目迭代:从“劳力上劳心”走向“三力生活”

2024-06-23 14:30钱晓雯楼靖怡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劳动教育陶行知

钱晓雯 楼靖怡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的“屋顶农场”项目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在劳力上劳心”走向“三力生活”。

【关键词】陶行知;三力论;屋顶农场;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生活·实践视域下‘屋顶农场项目实践的行动研究”(编号:TY-c/2021/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钱晓雯(1989—),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

楼靖怡(1968—),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

2018年,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以新校园建设为契机,在教学楼屋顶空间开辟了面积为730平方米的“屋顶农场”,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开发用于学校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场所。学校深入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践行陶行知劳动教育观及“三力”思想,整体构建“屋顶农场”项目,从项目1.0版学生学习时空场域的延伸,到2.0版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融合,让学生从“劳力上劳心”走向“三力生活”,为学生成长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劳促全”,让“小农场”变身“大基地”

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他从生活教育的视角审视劳动教育,既看到了劳动教育自身的意义,又看到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既有智力和体力的,又有道德与审美的[1]。

(一)田间地头“真劳动”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弱化、异化等问题。有的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目前,城市里的学生大多缺乏基本的农耕常识、生活常识,很少有机会体验乡土劳作的乐趣。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开辟“屋顶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布置真实的劳动任务,让学生真实践、真体验。

学校让各班级认领承包地,实行值周制,每周安排一个小队参与“屋顶农场”的生产劳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捉虫除草等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规划、管理农场,承担果蔬种子和肥料的选购、劳动设施和设备的维护等任务。学校每学期还开展“屋顶农场”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生态中体验学习,感受农耕劳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二)以劳促全“真发展”

劳动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将其他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中。陶行知“以劳促全”的劳动教育观指出,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理清“五育”之间的关系。“屋顶农场”不仅是学生参与劳动生产的基地,更是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基地。

将“屋顶农场”劳动与德育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智育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换为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与体育结合,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体质;与美育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立足“三力论”,实现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主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头脑帮手生长,手帮头脑生长”。这种手脑结合、在劳力上劳心的人“能以人力胜天工”。陶行知提出的“三力”(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培养是其生活教育理念的根本宗旨。“三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被视为“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一)“三力论”对发展核心素养的启示

当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面临现实的困境:一是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生活实际脱离,二是课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是教师对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陶行知主张培植“三力”—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这与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要求和要素结构上相似。“三力”思想被国内教育界视为“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2]。

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要先让教育内容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教师要减少对课堂的控制和固定的安排,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所谓“六大解放”,指教师既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又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充分延展时空,挖掘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才能。基于“三力论”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启示,学校将“屋顶农场”项目的特质界定为:亲自然的、强实践的、创生活的。学校立足“三力”培养,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整体构建指向学科实践的“屋顶农场”项目1.0。

(二)“屋顶农场”项目1.0:延伸学习时空场域

陶行知指出,实现在劳力上劳心这个担子要教师来挑。基于“屋顶农场”项目,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不断延伸,借助农场资源搭建实践的大平台,让“屋顶农场”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开展学科课程学习,在课程中自然生长。

教师们在农场中找资源,在生活中找资源,把教学空间向课堂外延伸。教师不再将教室作为唯一的教学空间,而是有意识地在“屋顶农场”开展相关课程活动,如教学小学语文《菜园里》《春风吹》《植物妈妈有办法》《触摸春天》等课文,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统计图表等内容,小学科学种子、土壤等知识,劳动种植课程等。教师还选择各学科中与“屋顶农场”紧密结合的话题,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古诗中的田园”“屋顶农场的四季”活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展“种植中的数学”“屋顶农场里的统计学”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开展“屋顶农场里的生命”等活动,丰富学科综合学习的内容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样态。“屋顶农场”项目的时间也是灵活的、充分的。比如,科学教研组组织学生按计划、长周期地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屋顶农场”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项目小组,准备相关种植用地植株、种子、种植工具、防虫工具等;通过亲身演示实践,带领学生学习种植植物的技巧,观察记录;依托校外专业资源,邀请种植专家“送教上门”。此外,基于“屋顶农场”项目学科实践的需要,学校还对“屋顶农场”基地资源进行了二次规划和拓展,建设农耕工具展示厅,完善和增设以范成大廉洁文化为主线的思政教育场景。

三、过“三力生活”,开展跨学科学习

陶行知指出,生活就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让学生走向“三力生活”,就是为学生走向未来奠基,为其全面发展助力,为其生命成长蓄能,这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屋顶农场”项目2.0实施指向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跨学科学习,围绕“屋顶农场”情境中的特定问题开发设计项目,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学习。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素养时代下的课程融合

现实世界的不同之处在于,要把所有知识技能都放在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3]。如果只凭某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往往难以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何当前教育尤为关注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词。新版课程方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明确“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由此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聚焦真实情境问题,围绕主题整合两种及以上的学科内容,进行问题式或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设计,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4]。

(二)“屋顶农场”项目2.0: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学校围绕创设什么样的项目、怎样创设项目、怎样呈现项目成果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将跨学科融合作为“屋顶农场”项目2.0实践的核心路径。基于真实的“屋顶农场”情境,学校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旨在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围绕“田园农事”“田园诗情”“田园宏志”这三大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获得丰富体验。

1.“田园农事”主题学习

学校融合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着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校开展“我是快乐小农匠”项目,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农场劳作过程,初步学习植物生长规律、土壤肥力等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农作技能;开展“我是小小农场主”项目,让中年级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测量承包地面积,应用科学知识制订种植计划,并结合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设计包装,营销推广农产品;开展“我是农学小院士”项目,鼓励高年级学生自主发现感兴趣的农业话题,提出研究性学习问题,如怎样科学种植出又大又甜的西瓜、如何科学制订农产品销售方案等,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实验等方式解决问题。

2.“田园诗情”主题学习

学校融合语文、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着力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学校通过开展“我与植物交朋友”“我是护绿小使者”“我与自然共生长”等体验式项目,引导学生在耕耘田园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对美好生命的崇敬之情,对自然万物的友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心。学校还精心挖掘经典诗文中关于田园生活的内容,开展诗文欣赏与创作活动,让学生在诗意的世界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3.“田园宏志”主题学习

学校融合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学科,让学生扎根社会实践,树立远大理想。学校开展“寻访最美劳动者”项目,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学习身边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感悟劳动者的伟大;让中年级学生在体验农场劳作的过程中,重温南泥湾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开展“走近范成大”项目,让高年级学生深入了解这位南宋贤吏的生平事迹,挖掘中国传统乡贤文化的精神内核。

只有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在“屋顶农场”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采用项目学习、小组合作、情景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还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农业专家、作家、企业家等入校指导;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校外相关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手脑结合、手脑相长中培植“三力”,在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过“三力生活”,搭建成长的舞台,孕育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四、反思与改进

“屋顶农场”项目旨在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学校也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五育融合,拓展立德树人的广度和深度,助力行知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在“屋顶农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中,学校在项目创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对于项目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有效的策略,更好地管理教学活动、搭建学习支架;教师的观念理念、研究能力等都亟待提升。如何做成“真项目”,如何让跨学科学习真正发生,如何发现真问题、实现真解决,都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继续迭代升级“屋顶农场”项目实践,将项目开发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导师制研究学习等新的教育内容、教育样态有机结合,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驱动问题,设计学生真正参与、真正活动的系统性项目;鼓励学生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记录项目攻关的全过程,彰显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完善“屋顶农场”项目评价体系,开展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评价;基于陶行知“三力”培养目标,创建有效的评价量规等工具,细化评价指标,形成开放的、适切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模式和策略上推陈出新,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着眼于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永希,陈中文,史基升.陶行知劳动教育观及其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J].教育史研究,2020,2(3):155-162.

[2]龚燕,胡冰,周春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分析:基于陶行知的“三力论”视角[J].生活教育,2019(9):16-19.

[3]杜文彬,刘登珲.美国整合式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策略:与Carla Johnson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3-12.

[4]郑葳,贺凯强,王玲.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3(23):37-45.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劳动教育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