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2024-06-23 23:19:41胡美华黄茂兴林向劼
开放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新格局新模式

胡美华 黄茂兴 林向劼

[摘要] 当前,我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已形成以数字化转型为新趋势、知识密集型为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增长点、制度型开放为新焦点的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并正在探索跨界融合、“互联网+”“保税+”以及“区块链+”等服务贸易新模式,为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然而,服务贸易逆差大且国际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关键支撑要素与治理能力不足,以及外部需求收缩等挑战,是当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为顺应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模式,需要在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构建完善的人才要素保障体系,以及加速数字化服务贸易进程等方面积极发力,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球服务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键词] 服务贸易   高质量发展   新格局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3-0079-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3FJLB001)。

[作者简介] 胡美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黄茂兴,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力和国际经济问题研究;林向劼,福建中医药大学。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领域。在我国,数字化浪潮为服务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知识密集型服务日益凸显,生产性服务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制度型开放的稳定推进,进一步勾勒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图景。这些新趋势催生了服务贸易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必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和高水平开放所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规则红利,以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的形成,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服务贸易发展初显新格局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深化,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性。这一积极变化,叠加消费者偏好的不断转变,共同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攀升。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格局不仅凸显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力和优势,也为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1. 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成为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发了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的潜力,加速了产业要素的聚合裂变。这种变革在服务供给端催生了数字化创新浪潮,同时在需求端点燃了数字化消费的火焰,促使服务消费理念、业态模式和价值空间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性。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额为4.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球服务出口比重达57.1%①,2012—2022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年均增长6.1%,高出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在我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尤为显著。2022年我国可数字化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3727.0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服务进出口比重41.9%,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这一数据表明,我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新引擎

2017—2022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显著增长,从2079.5亿美元大幅攀升至372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相应从29.9%上升至41.9%。具体来看,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表现尤为突出,进出口额从469.4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24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6%,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出口额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从47.62亿美元增长到13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9.8%。这一增长速度仅次于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标志着我国正在从单纯的知识产权引进大国逐渐转变为知识产权创造大国。

进一步地,2023年1—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持续提升。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知识密集型服务总额达24351.5亿元,同比增长8.3%,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表现尤为亮眼,达到13895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超过了进口。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为10456.5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正在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进军,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这一趋势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一致,也符合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3.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服务提供的研发设计、货物运输、商务咨询、金融服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对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增加值由2016年的223764.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78960亿元,增长幅度达70%,凸显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也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整体规模中的比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达59.33%,成为支撑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尽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在服务业中呈现增长态势,但在GDP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31%,与欧洲和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和50%以上相比,仍有不小提升空间。

4. 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成为新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持续演变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的制度型开放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数字贸易等新型服务贸易领域,各方正在积极参与博弈,以孕育和形成相关的贸易新规。值得关注的是,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服务贸易的“国内规制”已经达成新的国际共识,这一成果进一步彰显了贸易自由化的核心理念。

2022年12月20日,中国、美国、欧盟等WTO主要谈判参与方,正式启动《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在WTO的生效程序,这一举措标志着WTO成员在增强服务业领域政策透明度、提高许可和资质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跨境交易成本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与以往的贸易协定相比,当前的区域贸易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在数字服务贸易规则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这些新协定不仅映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也凸显了数字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日益重要的地位。2023年1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以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型开放。

近年来,我国在服务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在推动服务贸易管理模式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值得一提的是,海南自贸港还率先实施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跨境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

二、服务贸易发展探索中的新模式

2020年,商务部发布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强调了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及拓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性。在传统服务贸易中,我国长期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然而,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服务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了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1. 跨界融合服务模式:重塑服务贸易价值链

当前,跨界融合已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致力于打破传统产业界限,促进不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从而重塑服务贸易的价值链。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价值链理论和服务创新理论。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并非孤立的,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综合较量。跨界融合正是通过打破传统服务贸易中单一、线性的价值链,构建出更为复杂、多元的价值网络,旨在提升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同时,服务创新理论则着重指出,创新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跨界融合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引领服务业的革新与升级,也为我国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跨界融合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制造与服务的创新模式,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正成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核心动力。同时,制造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也促使制造业企业加速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

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跨界融合服务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发达国家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起步早,并在创新中不断推进,对我国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为了改善农村萧条状况和农民就业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融合策略。例如,法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本土化的“农业+旅游”融合模式,其乡村旅游吸引了法国旅游业60%的游客,成为了法国乡村的重要富民产业。同时,各国还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多样化“农业+金融”融合形式,如美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李俊海、吴本健,2023) 、德国“金字塔”体系的土地证券市场①等。

我国传统农业正逐步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深度融合,催生了乡村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村电商等多种新业态。2022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为11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近900万农户就业增收②。此外,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高达2.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313.8亿元,农村网商数增至1750.3万家,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也扩展至15.9万个③。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我国农业与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服务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跨境电商。跨境电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力量,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呈现出多种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平台集成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使得中小企业和个人也能参与全球贸易大潮,从而实现服务贸易主体多元化。2022年,商务部办公厅在《关于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中指出,要支持构建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完善布局,充分发挥其“蓄水池”作用,助力中小微外贸企业借船出海。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我国跨境电商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据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高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①。具体来看,出口额达1.83万亿元,实现了19.6%的显著增长,而进口额也稳步增长至5483亿元,增幅为3.9%。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品走向世界,为我国外贸的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买全球、卖全球”的理念正逐步变为现实,这无疑为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互联网+”服务模式:引领服务贸易数字化革命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该模式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已成为引领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王东波,2016) 。这一模式融合了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互联和共享特性,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服务生态环境。

首先,“互联网+”服务模式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实现了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使企业能够更精确地洞察消费者需求,从而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体验。同时,人工智能的引入也显著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互联网+”服务模式在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互联网平台模糊了产业之间的界限,为不同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提供了可能。以“互联网+金融”为例,该模式将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紧密结合,推动了金融服务的全面升级和创新。移动支付、在线信贷、智能投顾等新业态的涌现,不仅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便捷、个性化,还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3.“保税+”服务模式:开拓国际服务贸易新空间

“保税+”服务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全面服务模式,它充分利用了保税区的特殊关税与税收政策优势,以及其集成的进出口加工、物流配送、国际贸易等多功能,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保税+”框架下,涌现出“保税+展示交易”“保税+跨境电商”“保税+航空产业”“保税+总部经济”以及“保税+口岸物流”等多种服务贸易创新模式,这些新兴模式不仅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形式,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机会。

根据《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23》的深入剖析,我国“保税+服务贸易”表现出四大鲜明特征:发展活力充沛、模式多元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以及监管模式不断创新。这些特征共同凸显了“保税+”服务模式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随着保税区的不断壮大和新业务模式的持续涌现,国家相关部门已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特别是保税租赁、保税展示、保税维修等相关政策规定正在逐步得到完善和优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综合保税区正逐步向以服务贸易为特色的发展方向转型,预示着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此外,随着“一带一路”等的深入推进,“保税+”服务模式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4.“区块链+”服务模式:重塑服务贸易信任机制

在全球服务贸易日益数字化的趋势下,单纯依靠中心化的大数据技术已难以满足跨境合作的复杂需求。随着Web3.0及数据要素等新兴概念的日益普及,全球区块链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和验证技术,以其不可篡改和唯一性的显著特点,有效地解决了跨国机构与企业间的信任难题,进一步消除了彼此间的合作壁垒,为重塑服务贸易的信任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天然“助推器”。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23年)》显示,我国部分代表性城市在“区块链+”服务模式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以“区块链+版权”为例,该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为版权存证、取证及保护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从而更有效地保障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区块链+金融交易”服务模式在跨境支付、证券交易、数字资产及供应链融资等多个领域也展现了其应用价值,显著提升了交易的透明度与安全性。此外,“区块链+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在知识产权的注册、存证及维权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创新成果的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①。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国家对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支持态度明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区块链技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对推动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无论是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还是市场多元化的推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彰显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强劲发展势头。然而,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中,我们仍需以更为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正视并积极改进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带来的各种挑战,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前行。

(一)服务贸易逆差大且国际竞争力较弱

1. 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2009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现象。具体来看,逆差规模在2018年之前持续增长,于2018年攀升至历史最高点,达到2582亿美元,相较于2009年激增了16.8倍。虽然在2020—2022年间,由于防疫措施的实施导致跨境旅行支出减少以及运输收入的增加,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减,然而,随着2023年全球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稳定,特别是各国放开入境旅游政策的影响,逆差再次呈现扩大趋势。2023年服务贸易逆差达2078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了1.4倍。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传统服务领域仍存在显著短板。以2023年为例,旅行服务逆差高达1717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了69%,运输服务逆差扩大至731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扩大至427亿美元,且出口规模占比远低于进口规模;尽管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如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呈现顺差态势,但这些领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仍不足15%。

2.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但其国际竞争力仍显得薄弱。从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看,2018—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比仅维持在12%—15%的区间,明显低于全球20%—24%的平均水平。同时,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审视,我国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相对较低。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2年的数据,我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仅为4.62%,相较于美国(6.39%)、日本(8.98%)、韩国(15.98%)和德国(21.77%)等发达国家,差距显著。这表明,无论是从对外贸易还是国内经济结构的角度,我国服务贸易的地位和影响力均有待加强。

深入分析发现,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同时,服务业的部门架构、业务范畴以及基础设施也存在不足,亟须改进和优化。此外,服务贸易结构也存在不合理,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在服务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例如,2022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占全球的比例不足3%,远低于美国30%和日本10%的水平,表明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衡量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商务部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出,2018—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分别为-0.22、-0.28、-0.15、-0.04、-0.05,始终小于0,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状态。虽然2021年该指数有所回升,显示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增强,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较弱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当TC指数接近1时,才能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1. 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我国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金融、电信等关键领域(表1)仍有不少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充分竞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22年《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限制指数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以金融业为例,该行业在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等方面受到的限制颇多。尽管近年来我国已逐步放宽相关管制,如商业银行的准入限制从2017年的0.257降至2022年的0.197,保险业的准入限制也从2017年的0.328降至2022年的0.246,但根据OECD相关数据,2022年我国在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开放度相较于其他50个样本国家,排名仍然较为靠后。具体来说,在商业银行开放度排名中居第42位,在保险业开放度排名中居第44位。这表明,在这两个行业,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中列出的特别管理措施多达17项,高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各成员国平均13项的水平。这不仅影响了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也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服务贸易的深入发展。

2. 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虽已初步建立,但与国际高标准法律体系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重要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如《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等。然而,这些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条文内容往往显得较为抽象,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和操作规范,导致执法者和市场主体在理解和执行时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进,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层出不穷。这些新兴领域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特点,对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模糊区域。以数字服务贸易为例,当前法律框架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尚未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和规范。在跨境电商领域,税收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交易纠纷解决机制等法律问题也亟待解决。

3. 国际规则对接尚待提高

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经历深刻变革,而我国在对接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全球贸易正朝向“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程度与这一趋势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虽然我国已经逐步降低关税并减少非关税壁垒,但在金融、电信等行业,开放程度依然有限。这不仅阻碍了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我国市场,也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更深层次发展。其次,面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区域化“高标准”和“强排他”特点,我国在服务贸易规则对接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我国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规则对接上仍存在盲区,未能涵盖服务贸易所有相关领域,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对于像CPTPP这样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所提出的高标准,我国在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对“边境内”措施,如竞争中性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等的重视,对我国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已在这些领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确保国内外企业在服务贸易市场上能公平竞争。

(三)制度型开放下的关键支撑要素与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服务业因其内在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导致不同部门对开放的要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有效应对这种多元化的开放需求,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匹配的资源和管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 高端专业人才不足,难以满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如餐饮、住宿和物流等。然而,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提升和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高端服务领域正面临显著的专业人才缺口。特别是在涉外法律、金融理财、税务咨询以及工业设计等能够显著推动贸易增长的高端专业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伴随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于掌握新技术、新业态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如跨境电商运营、跨境物流管理、海外仓储及跨境支付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这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明显制约因素。

2. 现代化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更好适应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目前,负面清单制度在关键措施的精确度上还有待加强。与国际通用的GATS分类标准相比,我国当前采用的仍是国内行业分类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主体的实际操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服务业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叠加数字技术推动的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大量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些变革对我们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在对外开放的监管领域仍存在许多短板,需要采取更加包容和审慎的监管策略,并逐步改进以往的分业监管、多头监管及监管缺失等问题,以确保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以适应服务业高水平开放,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四)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诸多外部挑战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史巍娜、刘帆,2023) 。然而,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正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

首先,外部需求呈现收缩态势。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2.9%,低于2023年的3%。受高通胀、高利率和高债务的多重冲击,外部需求显著减少。同时,大国间的博弈加剧,以及2023年11月中旬起红海航运通道受阻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异。

其次,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存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传统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依然存在,而绿色贸易等新型壁垒也不断涌现。这些因素削弱了全球的开放共识,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再次,国际经贸规则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格局、产业链布局都在发生变化,全球贸易合作日益区域化。经贸规则逐渐趋向于高标准、强排他性,且限制措施正在从边境向国内转移。同时,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的崛起对国际经贸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剧了规则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涉及数据流动、本地化政策等标准的制定对服务贸易规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活跃,既试图主导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还通过构建具有排他性的规则体系,如“印太经济框架”,以遏制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加大了我国服务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四、我国服务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顺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与新优势,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的营商环境,主动作为,深入探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开放路径,积极打造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詹小琦、林珊,2020) 。

(一)持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1. 持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聚焦促进高附加值服务的出口,特别是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及专业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是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对于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如旅游、运输等,要鼓励并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在运输领域,借助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及陆海新通道等建设契机,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挖掘运输服务的增长潜力。此外,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球趋势,大力发展数字服务贸易,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升服务贸易的效率和质量。

2. 培育壮大服务贸易主体

一是重点扶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集中资源支持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软件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利用政策扶持、资金注入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助力企业巩固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品牌。二是要特别关注数字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以及快速成长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推动其快速发展。同时,在文化、体育和旅游等领域,积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专业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企业,并大力支持在细分领域内表现卓越的企业继续做强做大。三是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并积极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在稳固美欧等传统服务贸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积极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全力开拓服务贸易合作新领域

1. 深化市场准入改革与加强“边境后”管理

全面梳理并优化服务业市场准入政策,特别是科技服务、商务咨询、金融服务等关键领域,确保相关开放政策得以全面实施。此外,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并逐步放宽各类准入条件,以促进更多行业领域的开放。同时,彻底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各种隐性限制,如地方保护、行政审批等隐形壁垒,解决部分服务业外资企业面临的“准入不准营”难题,从而确保市场准入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外资企业营造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

2. 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利用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契机,以及借助在WTO启动《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生效程序等机遇,大力推进服务业国内外标准对接和资格互认工作,减少服务业人才流动的障碍,加快消除边境内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消除地区间、行业间的壁垒,从而提升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及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内,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和发展树立标杆。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重构,努力打造优越的服务贸易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和人才来华投资和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推动我国服务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进而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三)着力构建人才要素保障体系,切实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人才基石

其一,深入洞察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特性。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专业设置,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服务贸易人才。其二,完善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倡导并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服务贸易行业的实际需求。其三,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并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以吸引并稳定高端人才队伍。其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将贡献与待遇、晋升机会挂钩,并设立创新奖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其五,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以提升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如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不断涌现,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构建人才要素保障体系时,需着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关键作用,不仅要为服务贸易行业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以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还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的监管与评估,确保其有效执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大力推进数字化服务贸易进程,有效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1. 扩大数字化服务贸易规模

积极推动传统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界限,拓宽服务贸易市场,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政策的精准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数字化服务贸易,丰富服务贸易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数字化服务贸易整体规模的扩大。这一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携手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助力数字化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2. 推动数字化服务贸易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化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这些技术创新将显著提升数字化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3. 加强数字化服务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石。应不断加强网络和数据中心等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升数字化服务贸易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构建高效、安全的数据中心,确保数字化服务贸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支持服务贸易中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俊海,吴本健.美国“保险+期货”模式助力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23(3):33-47.

[2] 史巍娜,刘帆.推动“一带一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3(11):12-19.

[3] 王东波.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新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3):75-81.

[4] 詹小琦,林珊.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J].亚太经济,2020(4):109-118.

① 第二届数贸会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https://h5.drcnet.com.cn/docview.aspx?version=g&docid=7316643&chnid=3640.

①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官网:《德国农村土地制度概述》,http://www.fecc.agri.cn/xglj/zdnyzx/zdnyzx_gzdt/201910/t20191031_343156.html.

② 中国建成12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 乡村休闲游带动近900万农户发展,https://www.moa.gov.cn/xw/qg/202307/t20230731_6433207.htm.

③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417号建议的答复,https://www.moa.gov.cn/govpublic/SCYJJXXS/202308/t20230811_6434115.htm.

① 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年全年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5703.htm.

① 中国信通院:《区块链白皮书(2023年)》。

The Path Selection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System Innovation

Hu Meihua1 , Huang Maoxing1,2, Lin Xiangjie3

(1.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 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3.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gital service trade has formed a new pattern featur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a new trend,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as a new engine, producer services as a new growth point, and institutional openness as a new focus. It is exploring new models of service trade such a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ternet+", "bonded+", and "blockchain+",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However, the large service trade deficit, weak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 openness of service trade, insufficient key supporting factors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contraction of external demand, are th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pattern and new models of global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work 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service trade, promoting high-level openness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building a complete talent factor security system,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digitalized service tra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global service trade.

Key words: Service Trad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Pattern; New Model

(收稿日期:2024-04-30   责任编辑:赖芳颖)

猜你喜欢
服务贸易新格局新模式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中国和韩国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4:32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新机制 新格局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
创新应对媒体新格局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