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赜

2024-06-22 07:10田海舰洪贺鹏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田海舰 洪贺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07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海舰(1970—),男,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研究;洪贺鹏(199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科学理解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深刻理解其内涵实质、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觉承担传承弘扬的主体使命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体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6-0030-0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32。我国历史五千多年的绵延发展,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对本国传统文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直接关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从民族精神理念、国家战略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维度,对待、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供深厚的精神资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43。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国梦”,必须科学理解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

一、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质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发愤图强,齐心协力缔造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给予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给予人类文明无法泯灭的历史贡献[4]。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念,并由此构筑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过程中形成的独立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

从基本内涵的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3]18等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宇宙、天下、社会、道德的总的看法,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

从历史创造与现代意义结合的维度看,能够推动历史发展,并且仍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即可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着中国社会与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强大生机和活力等特点和功能。

从精神实质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和精义所在。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进程中,在中国精神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正向影响,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推动社会与民族的发展,重点表现在精神文化维度。简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对当前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精神文化。譬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同、大公无私的崇高追求,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待人理念,以和为贵、崇尚中庸的和谐观念等,均为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从历史作用的视阈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继承与发展的绵延不绝,对产生与维持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格局,对产生与稳定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环境,对产生与充实民族精神内涵,对激发中华民族爱国情怀、抵御外国侵略,对推进社会历史发展、国家稳定持续进步,均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蓬勃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5]。

从现实的向度来看,今天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传承与进步,当今文化的发展亦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文化根基、灵魂与精神归宿,更是其绵延不绝、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治国理政的极为重要的精神滋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思想力量,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与独特优势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包涵了处理当前世界难题不可或缺的智慧启迪和思想借鉴。有学者认为,“多维厚重的中华人文精神超越了单维度、平面化的西方启蒙理性与功利主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长久远的价值,对西方近代文化的缺失有补偏救弊之功”[6]。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处理当前人类面临的难题有重要价值[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历经磨难又不断浴火重生,均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7]。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与社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举世瞩目。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奋斗不息理念;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风尚;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等,都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

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被法国拿破仑喻为“睡狮”的中国,经过不懈抗争,终于在各种历史合力作用下猛醒过来。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救国”[8]707。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科学的文化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克服盲目复古、全盘西化等错误主张,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创造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加需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如毛泽东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8]534中华文化如果失去了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是不会有地位和前途的。

正是在历史的比较与鉴别中,我们才真正了解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向、重视中国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着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以史观今是考察新时代中国的关键维度。不知悉中国的发展史与文明史,特别是不知悉184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史与文明史,就无法完整洞察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无法准确理解当前中国人民的远大抱负与理想,无法真正明白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9]。当今中国不是断代的中国,而是数千年历史绵延发展的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全方位探究中国发展史与文化史,尤其“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10],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数千年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吸取精神能量,主动传承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始终坚持创新性发展,把现代内涵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注重打造新时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发愤图强的精神力量与和谐融洽的精神纽带,焕发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中国精神价值体系,为人民提供精神向导[1]18。

纵观传统文化发展史,不难看出,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人类认知能力、政治发展模式的限制与影响,无法避免残留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相符合的糟粕和消极成分。对此,人们在研习、探究、运用传统文化时,务必坚持古为今用、吐故纳新,切勿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务必坚持辩证法精神,批判地继承与弘扬,努力实现“双创”,让其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吻合,与当前文化和谐共生,一起担负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11]313。在这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2]。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又涉及如何看待其中的一些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问题。自近代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怎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客观地加以具体地、历史地考察,分辨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既要充分认识到其对历史和现实中国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又要鉴别其中存在的消极成分及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体系[13]170。应加大力度发掘与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蕴和当今文化相融合,要推动中华文明“双创”,激发它的生命力[11]340。无论哪种文明均为该国家与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不仅要一脉相承、世代维护,更要革故鼎新、开拓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文明“双创”,激发其内在动力,使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蕴和当今文化相融合,使珍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印刻的古文字与世界文明一起,给予人类历史发展以正确的精神引导与强大的思想力量[14]。但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双创”工作[13]164。牢记历史方可继往开来,勇于传承方可革故鼎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绵延不断的“根”与“魂”,应“善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时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1]31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阐释,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提供了正确指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和“辩证的综合创造”方法。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蕴含了人类文明中大量普遍性的积极因素与思想精髓,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共识,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合理内核和元素,能够给予时代精神的内涵,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封建社会最为基础的价值理念,究其实质而言,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保障封建等级制度,其精神本质蕴藏了许多与时代不符、阻碍社会发展的理念,如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三从四德”“官本位”等封建礼教和等级思想,道家学说中的“无为”“贵柔”“守拙”等思想,法家学说中的“尊君”、权术等思想,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陈陈相因、不思进取、抱残守缺、缺乏创新的理念,自由懒散、不重效率的理念,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顺从和依赖的观念。毛泽东同志指出,对这类东西应如对食物一样,要首先经过消化、分解,尔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15]。对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自觉扬弃,既取其精华又去其糟粕,既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又汲取世界文化的营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大众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须批判全盘西化、“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思潮;必须增强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责任;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将其有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日常生活。

三、自觉承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使命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使命和历史责任。纵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并未产生文化自信,而是导致全盘西化的局面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丢弃和迷失。由于否定自身民族文化,使得在面对西方文化时,迷失了自我,同时再无话语权可言。十月革命,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也逐渐回归。毛泽东指出,自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凭借全新的面貌与武器,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拉开战势,向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文化发起猛烈攻击[8]397。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认为,文化不仅反映政治、政治斗争,也指导政治、经济斗争[16],倘若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勇往直前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以鲜血证明自己,激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锤炼,并伴随战争的结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到达高潮。民族尊严的重获与民族力量的增强,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质原因。换言之,中华民族精神焕发出蓬勃动力,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此出发,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未动摇,从而实质性地捍卫了祖国领土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和把握的逐步深化,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也逐步成熟。在我们党成立早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采用的是革命思维和行为下的激烈批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采用的是执政思维和行为下的理性对待方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方式。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既反映了时代主题的转换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对党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我们党思想认识的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采取科学态度,辩证地继承与弘扬,就本质和总体而言,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历史的结论已经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延续与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踊跃提议者与发扬者。必须加以指出的是,它绝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分析态度,目的是使传统文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用,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绝不是简单机械地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以坚持、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立足点,并把它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上,以获得数千年中华文明长期且深刻的浸润,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盲目顺从,而是以现实国情、民族大义为标尺,以谦虚的态度向其他各国学习,真真切切地将各国优秀的文化结晶纳入自身文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不仅领航与践行先进文化,同时也宣传与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35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文化使命”“文化创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0-15(1).

[6]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光明日报,2014-04-02(13).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EB/OL].(2015-08-23)[2024-03-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

[10]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EB/OL].(2019-01-03)[2024-03-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03/c_1123942672.htm.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3.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24-03-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c1024-24758504-2.html.

[15]常乐.论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J].哲学研究,1994(2):3-10.

[1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110.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与创新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