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及其治理对策

2024-06-21 08:08:42谢正峰莫雪菲张晓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空心村治理机制

谢正峰 莫雪菲 张晓娟

谢正峰,莫雪菲,张晓娟. 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及其治理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2024,63(3):250-254.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空心村社区在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服务功能和组织协调功能的退化表现。从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农村居民力量3个方面论述了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驱动力量,利用推拉理论、协同模型和循环累积原理论述了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机制。最后提出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治理对策,包括尊重农民的参与权和主体性、提高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空心村;功能退化;机制;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4)03-025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3.03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农村空心化的本质是农村地域系统社会经济功能的整体退化[1]。农村空心化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空心化的类型与特征[2-5]、时空过程[6-8]、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9-12]以及空心村的治理[13-16]4个方面。学者们对乡村功能的认识,因研究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功能是乡村经济特征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外部表现[17]。从综合角度看,乡村具有多功能性[18],具体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4项功能[19]或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3项功能[20]。已有研究对农村空心化的负面影响有了较多认识,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土地浪费、耕地撂荒、房屋建设布局不合理等资源问题[21],农民荒、农业萎缩、资金外流等经济问题,公共服务滞后缺失、教育弱化[22]、基层组织涣散[23]、社会稳定风险[24]等社会问题。最终,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各类资源大量流失导致了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及乡村发展的困境[25]。

农村社区作为地域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们在认识农村空心化负面影响的同时,忽视了农村空心化对农村社区功能退化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表现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1 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表现

1.1 生产功能的退化

农村社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而农业生产是其中的主要经济活动[26]。空心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业的副业化和弱质化、农村劳动力的老年化等负面效应,对既有的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严峻挑战[27]。空心村的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导致大量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废[28]。而且,随着空心村人口老龄化加剧,村民逐渐减少种植规模和劳动强度,使得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3]。当农村现有留守劳动力最终退出农业生产活动后,未来难以有农业生产者接替[29]。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劳动力供给效应、资本要素替代效应、土地规模转换效应3个方面进行分析[30]。另外,人口的外流还造成了农村生产建设主体及社会治理主体的弱化和缺位[31],使得空心村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难以组织生产和实施新的农业技术[32]。

根据系统的结构-功能原理,空心村生产功能的退化来自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破坏。而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的破坏源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质量下降。空心村无论是劳动力素质、土地利用水平还是生产技术都在降低,加之农村资金外流,因此造成了农村生产功能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

1.2 生活功能的退化

生活功能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衣食、居住等基本生存需求,是农村社区的一项基本职能[26]。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流往城市,农村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由于后继无人正逐渐消失[27]。由于乡镇文化部门乏力,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外部支持能力不足;村级组织虚弱,使得内部文化承接困难,严重制约了空心村文化建设的成效[33]。同时,空心村还存在农民文化主体缺位、传统文化式微、文化多样性危机等问题[5]。人口外流造成的村落萎缩导致空心村文化景观消亡和传统文化缺乏表征的具象,从而使得农村居民丧失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农村作为历史文化传承载体的功能随之消失[34]。由于人口外流造成空心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农村文化走向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的不健康状态[35]。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一定负面影响[36]。

在空心村居民的消费方面,人口空心化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规模,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恩格尔系数[37]。空心村家庭中老人和妇女占比对消费产生负向影响,使得农村空心化总体上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38]。

1.3 服务功能的退化

农村社区建立起一系列服务体系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联系着社区内的居民和社区内外各部门,提供乡村社区服务功能的主要为第三产业各部门[26]。

以农村社区的教育功能为例,随着农村空心化程度加深,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适龄儿童数量也日益减少。地方政府从节约教育资源角度考虑,将农村的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撤并,许多村庄不再设置幼儿园和小学,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严峻问题[39]。通过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22],然而对村庄来说,教育机构的撤并意味着教育资源外流,造成村庄教育功能的退化甚至丧失,从而使得农村适龄儿童失去了在本村入学读书的机会,弱化了农村的教育服务能力,造成了农村教育的空心化[40]。从另一方面看,农村教育机构的撤并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对农村空心化发展长期趋势和空心村教育资源运行低效的认同。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及其子女进城,造成乡村学校生源日渐枯竭[41]。中国乡村学校的撤并,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成为导致农村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36]。农村学校撤并所建立起来的规模效益是以一部分农村学生正当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42]。同时,“撤点并校”在实现教育创强行政目标的同时,弱化了政府对基础教育设施投资的责任、增加了就学的辅助成本、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并导致教育资源大规模流失[43]。

1.4 组织协调功能的退化

农村社区的组织协调功能对农村社区的各项运行机制进行有目的的调控,有利于社区内自然、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平衡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和外部环境的协调[26]。农村社区基于血缘、地缘、宗教、文化及邻里关系等形成的内生性组织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社区的组织功能正在萎缩和退化[44]。

由于空心村高素质人员的大量流出,村里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人选[28],村干部素质结构不断降低[25]。人口的流出同时使得乡村组织的参与主体缺失,导致村民自治小组、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各类村级监督组织难以开展活动[25],不利于对村干部的监督。同时,在组织层面表现为空心化地区基层“两委”组织缺失严重,社会组织发育迟缓[4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也存在人力资源困境、资产管理困境、内部关系与制度困境等一系列问题[46]。

2 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机制

2.1 引起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力量

2.1.1 政府的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改革、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型的。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不仅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倡导者、规划者,而且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推动者和投入者[47]。从国家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和制度的变迁对社区内生性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呈现出正规组织抑制各种内生性组织的趋势[44]。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例,一方面,这项改革改善了农村紧张的干部与群众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不交税,基层政权组织丧失了各种农业税收来源,因而游离于乡村社会之外,失去了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兴趣,与农民的关系更为松散,成了典型的“悬浮型”政权[48]。另外,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忽略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自主地位[49]。政府的刚性命令不一定能够适合农民的意愿。

2.1.2 市场的力量 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市场属于外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民自主性增强,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规模提高[13]。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了农村人口的跨区域流动[25]。市场力量有可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社区走向凋敝[50]。效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一原则,同一区域不同乡村间资源配置不均衡[51]。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由于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农村大批的“富裕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发展急需的资金、人才、知识和需求大量向城市集中[52],造成了农村空心化。

2.1.3 农村居民的力量 农民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就业选择,主动离开村庄进入到大、中、小城市,使得农村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和活力。有能力迁到城市的农民都是村里素质较高、富有活力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迁出打破了乡村原来经济系统的平衡,对乡村经济的发展釜底抽薪,严重影响了乡村的产业发展。村庄人口大量外流影响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再生能力,进而影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外迁造成了乡村人力资本的空心化,影响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得农业萎缩,农业结构简单化,产业难以转型升级。人口的外迁还影响了村民组织的发展。

2.2 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形成机制

2.2.1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法则”,当时拉文斯坦已经提出了人口迁移法则的分析框架,即后人所认为的“推拉理论”[53]。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伯格系统阐述迁移推拉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迁移是两种不同方向力量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迁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迁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迁移的力量,即不利于迁移的负面消极因素[54]。

2.2.2 协同模型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赫尔曼·哈肯创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5]。空心村社区的功能退化是农村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空心化等协同作用的结果。

2.2.3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根据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积理论,区域间通过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发生关系,使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造成循环累积因果[56]。在城市回波效应的作用下,农村人口的外流使得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减少、耕地撂荒、房屋空置、公共服务水平下降,这些变化使得乡村功能退化,从而又加剧了人口的外流,进一步使得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更加严重。

3 空心村社区功能退化的治理对策

3.1 尊重农民的参与权和主体性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在精英主义的主导下,农民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行乡村功能退化的治理,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参与权。从农民个体层面来看,重建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应突出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强调的是农民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获得独立的、自决的、自主的内源发展能力[57]。做到乡村发展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58]、农民参与过渡[59],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60]。

3.2 提高农村内生发展能力

依靠政府、外来企业等外部援助的外源式发展并不能有效解决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问题,通过组织重建、产业重塑、空间重构,整合农村发展系统要素,激发内部动力,与外力耦合联动,有力推进农村发展系统演化发展,同时为外部资源有效利用提供重要基础[61]。从内生自主性组织建设、社区产业建构、村民主体地位与发展3方面,对中国乡村社区实行基于内生式发展的营建模式[62]。组织化的社会关联正在重塑乡村内生秩序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63]。修复和重建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的总体性功能,重塑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的公共性和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64]。

3.3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农村公共服务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的发展[65]。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完善供给机制。要谨慎处理乡村学校撤并问题,学校撤并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效率问题,还关系到成千上万农村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涉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功能的持续性问题。

3.4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空心化主要是农村人口的空心化,而农村人口的空心化本质是农村人力资本的空心化。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建设是解决空心化问题的重要途经。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31]。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65],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66]。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智力回流、培育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创建学习型农村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选择[67]。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但由于其经济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剧烈变化,市场预测能力差,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存在矛盾[68]。农民的组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政治地位也有利于农村稳定[69]。需要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营造农民组织化发展的文化氛围;需要充分发挥政党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完善法律体系,为农民组织化指明方向[70]。

4 小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空心村的治理,本研究认为其核心应为乡村功能的恢复和重构。如何恢复和重构乡村功能,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乡村价值,重新认识乡村的功能定位,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农村空心化过程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乡村发展釜底抽薪,使得乡村功能弱化乃至消失,从而让农村失去了活力和发展的源动力。乡村发展是乡村功能的恢复和重构过程,随着农村作为一个地域系统的功能退化,给村庄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本研究认为农村空心化治理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应将农村空心化问题放在区域发展、城乡关系协调的大框架下进行分析。乡村重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重建,更重要的是乡村功能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建。另外,本研究没有对农村和乡村的概念进行区分,认为它们是等同的。在表述上根据前人的研究,遵从了学术上的表达习惯,根据场合表述为“农村”或“乡村”。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刘 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 2009, 64(10):1193-1202.

[2]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37-446.

[3]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    32(2):45-52.

[4] 黄彩英,郝丽琴.农村人才空心化与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4(7):103-104.

[5] 陈 波,耿 达.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来自27省(市、区)147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4(7):77-91.

[6]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7] 吴文恒,郭晓东,刘淑娟,等.村庄空心化:驱动力、过程与格局[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133-138.

[8] 王国刚,刘彦随,王介勇.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1):34-40.

[9] 张 茜,张 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8(8):34-35.

[10] 钟震颖.空心村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696-699.

[11] 于 水,姜凯帆,孙永福.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42-49.

[12] 夏正智.空心村现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农业经济,2016(5):9-11.

[13] 江国逊,陈旭东,石亚飞.空心化村庄废弃地整理潜力研究——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34(5):107-110.

[14] 鲁莎莎,刘彦随.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4):537-549.

[15] 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等.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 1237-1248.

[16] 胡智超,彭 建,杜悦悦,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心村综合整治研究[J].地理学报,2016,71(12):2119-2128.

[17] 姚建衢, 郭焕成. 黄淮海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其地域模式[J].地理研究, 1992, 11(4):11-19.

[18] 陈秧分,黄修杰,王丽娟. 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201-209.

[19] 谭雪兰,于思远,陈婉铃,等.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8):1203-1210.

[20] 刘 玉,刘彦随,郭丽英.基于SOFM的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J].人文地理, 2013,28(3):114-120.

[21] 冯文勇.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探讨——以太原盆地东南部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267-269.

[22] 胡俊生,李 期.空心村·空壳校·城镇化潮——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甘肃社会科学,2014(5):6-9.

[23] 王东强,田书芹,宋凡金.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模式[J].开放导报,2014(3):100-103.

[24] 王伟勤.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风险及其治理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5):69-75.

[25] 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103-106.

[26] 王声跃,王 龚.乡村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39-40.

[27] 李国政.农村空心化视阈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365-367.

[28] 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83-87.

[29] 唐华清,袁艳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12):103-107.

[30] 王笳旭,李朝柱.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生产的效应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60-73.

[31] 郑万军,王文彬.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2015(12):100-104.

[32] 唐丽桂.我国西南山区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影响分析——基于重庆武陵山区3县6村级层面的实地调查[J].农业经济,2012(9):44-46.

[33] 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空心村为分析对象[J].中州学刊,2013(6):72-77.

[34] 周少来,孙 莹.乡村的“空心化”问题及其治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制度创新[J].理论学刊,2017(2):111-117.

[35] 张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2017(12):87-93.

[36] 李科平.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隐患与风险[J].教学与管理,2013(15):3-6.

[37] 李莹莹.消费分层视角下农村人口“空心化”与消费结构调整[J].商业经济研究,2020(5):60-62.

[38] 侯木缘,刘灵芝.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湖北省647份调查问卷[J].上海农业学报,2018,34(6):100-106.

[39] 刘滢霖.农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7):59.

[40] 张明斗,葛于壮.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94-99.

[41] 刘成玉,马 爽.“空心化”、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改革与创新探讨[J].农村经济,2012(4):8-11.

[42] 徐 洁.关注“较不利者”:农村学校撤并的正义性反思——基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5):12-16.

[43] 高军波,江海燕,韩文超.基础教育设施撤并的绩效与机制研究——基于广州市花都区实证[J].城市规划,2016,40(10):32-37,110.

[44] 马良灿.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及其“内卷化”问题探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2(6):12-21, 92.

[45] 田北海,罗 卫,彭 军.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缺失与重构——基于对湖北省的实地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5(7):96-105.

[46] 崔 超.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内部困境及其治理[J].山东社会科学, 2019(4):148-153.

[47] 安彩英.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和要防止的几个偏误[J].理论探索, 2013(1):106-108.

[48]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43.

[49] 贾义保.机制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反思与出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4(9):78-81.

[50] 张林江.市场力量是如何建构农村社区的?——路径、机制及其后果[J].新视野, 2017(2):76-82.

[51] 吴晓燕,赵普兵.协同共治:乡村振兴中的政府、市场与农村社会[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5):121-128.

[52] 李 俊.市场经济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三大悖论[J].经济问题探索,2013(6):69-74.

[53] 许恒周,殷红春,石淑芹.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乡城迁移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75-80.

[54] 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J].人口与经济,2010(6):77-83.

[55]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1-72.

[56] 韩纪江,郭熙保.扩散-回波效应的研究脉络及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4(2):117-125.

[57] 钱 宁.对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29(1):138-141,144.

[58] 李小伟.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9):60-63.

[59] 许远旺,卢 璐.从政府主导到参与式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1(1):120-124.

[60] 张大维.优势治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乡村振兴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8(11):66-72.

[61] 郭艳军,刘彦随,李裕瑞.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9):114-119,125.

[62] 张 慧,舒 平,徐 良.基于内生式发展的乡村社区营建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9):72-77.

[63] 许源源,左代华.乡村治理中的内生秩序:演进逻辑、运行机制与制度嵌入[J].农业经济问题,2019(8):9-18.

[64] 谢正峰,孟召丽.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3):5-10.

[65] 黄敬宝.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以人力资本投资打破我国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J].财经问题研究,2004(5):93-96.

[66] 谭俊华,李 寒,刘海雁.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J].农业经济,2004(9):38-39.

[67] 刘唐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效应、现状及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70-74.

[68] 咸春龙.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2(2):40-43.

[69] 袁素平.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及途经探析[J].农业经济,    2008(2):40-42.

[70] 张慧卿,刘 醒.农民组织化的现实困境、成因及其改善路径——兼评亨廷顿农民组织化思想[J].农业经济,2016(3):83-85.

收稿日期:2022-06-0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粤东西北研究专项(GD23YDXZYJ03)

作者简介:谢正峰(1976-),男,山东阳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土地利用和乡村发展研究,(电话)13421046750(电子信箱)xzhf_land@163.com。

猜你喜欢
空心村治理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谐波分析与治理措施探讨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8:49:34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1:37
“空心村”民生调查
百姓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7 15:56:33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6:20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25期)2016-07-05 15:51:44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