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枕器文化及其艺术特征研究

2024-06-21 01:35王馨
东方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西汉艺术特征

摘要:西汉时期,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玉器的制作技艺独树一帜。玉枕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诠释了古代玉器的精髓。文章以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馆藏双乳山玉枕为例,探讨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从而窥探深厚的玉器文化内涵。

关键词:西汉;玉枕;艺术特征

一、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馆藏双乳山玉枕的产生背景与文化渊源

西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汉代是继新石器时代和商代之后的又一个玉器发展高峰期,当时的统治者秉承儒家提出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思想,加之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将优质的新疆和田玉料带入中原,这为西汉传承上古社会的“玉殓葬”习俗奠定了物质、经济和思想基础。双乳山玉枕作为古代葬玉体系的构成部分,蕴含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念,也体现了葬玉文化的意蕴。

首先,秦汉时期民众相信人死后灵魂永存。在西汉时期,人们信奉和推行“黄老之学”和谶纬学说,认为玉凝结阴阳二气,可保尸体千年不腐,灵魂与天地同在。其次,汉武帝十分推崇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奉行“死,祭之以礼,葬之以礼”的观念,为彰显孝道,“事死如事生”蔚然成风,厚葬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选择。不仅如此,玉器还被认为是统治者美德的象征,而玉枕则是社会地位和阶级的典型代表。据《拾遗记》记载:“汉诛梁冀,得一玉虎头枕,云单池国所献。检其颌下,有篆体字,云是帝辛之枕……是殷时遗宝也。”可见,玉枕的等级之高。整体来说,以随葬玉枕为重要代表的西汉葬玉之风在我国丧葬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为之后的封建王朝继续传承葬玉传统、崇尚“贵玉”理念、延续玉器文化提供参考。

二、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馆藏双乳山玉枕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

(一)制作工艺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馆藏双乳山玉枕(见图)于1996年出土于济南市长清县(现长清区)双乳山一号汉墓,据专家考察和研究,这件玉枕的制作时间应在汉武帝末期,约为公元185年之后,墓主人是西汉济北国最后一代国王刘宽。该玉枕主要由玉枕板、枕足、玉兽头三大部分构成,若具体拆解,则包括中心木板、玉顶板、玉底板、玉边板、玉兽头、玉枕足等18块玉构件。整件玉枕长约43、宽约7.6、高约14厘米,制作十分精良,体现了汉代人的匠心和巧思。

就这件玉枕来说,木板是各部件赖以架构支撑的轴心。在中心木板上下,分别置有玉顶板和玉底板,木板中间被玉边板包围。其中,玉顶板由7件几何形薄玉片组成,左右两面分别凿有1个孔和3个孔,便于固定玉板和中心模板。玉底板由1件玉片构成,呈长方形。玉边板由6件玉片构成,玉片皆为长条状。在玉板两边各分置1件玉兽头,这2件玉兽头相背、头朝外,使用方形玉,采用浮雕和线雕两种技法制成。在玉底板的下方,有2件对称摆放的玉枕足,使用透雕、凹面浅雕和线雕三种技法制成,用于支撑玉板和木板。中间有两道弧形的凹槽,下部中间分开,呈“大”字形。多样化的雕刻技艺让玉枕的样貌更加生动传神,使兽头面部的轮廓更加清晰、五官更加灵动,炯炯有神的双眸、威风凛凛的神态、奇特的长相,可谓活灵活现,体现了匠人深厚的雕琢功力和恰如其分的雕刻力道。

整件玉枕的组合方式也别出心裁,制作者充分考虑玉片和木片各自的属性,同时采用了粘连法和穿孔插入法。将玉顶板和玉底板分别粘在中心模板的上下两面,同理,玉边板也粘在中心模板两侧。再者,通过内端截面穿孔插榫,将2件玉兽头分别与中心模板的左右两端进行连接,并以同样的方式将玉枕足安插进上方玉底板两侧空出来的中心木板的两个底面。而经专家考察,这件玉枕很多玉片的年代可追溯至西周至战国时期,可见当时匠人在制作玉枕时搜集了前代旧玉,并紧随时代潮流进行了全新的加工。

玉枕的造型别具一格,展现了西汉葬玉礼仪独特的魅力和理念。相背的两个玉兽头造型栩栩如生,在古人看来,兽头有辟邪的寓意。《旧唐书·五行志》记载:“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可见,兽头是福祉的象征。通过这种设计,墓主人在死后能够辟邪。不仅如此,几案式的造型没有弯曲度,枕面平整,更适宜墓主人安寝。

除此之外,在高度、宽度、长度的设计上,匠人也尊重个体差异,即根据墓主的头围、面围进行制作。在墓室被发现后,与玉枕一同面世的随葬玉器还有1件玉覆面,由额、颐、腮、颌、耳17块玉片和鼻罩组合成脸形,其长20、宽23、厚2.9厘米,这与玉枕的长度、宽度、高度较为相近。可见,玉枕几乎是匠人为墓主量身定制的。匠人希望墓主在去世后依然可以舒适地安寝,向墓主传达了最为深切的关怀。

如此设计增强了玉枕的支撑力,更加牢固结实,也具有实际功效和鉴赏价值。它不仅能够伴随墓主长眠,更表达了对墓主的敬重之情、对墓主灵魂永存和永享幸福生活的由衷祝祷。整齐的结构、别具一格的设计、质朴而不失华丽的造型,说明了玉枕作为汉代玉葬品的高级规格和品质,彰显了墓主高贵的身份。每一片玉片都是质地上乘,轻薄而不失坚硬,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但温润依旧。因此,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审美,双乳山玉枕都是西汉随葬玉枕中的一颗明珠。

(二)艺术特征

根据出土的汉代玉枕情况来看,双乳山玉枕采用几案式结构,或可称为“几形枕”。这种构造方法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自新石器时代之后,先民就有席地而坐的习惯,为适应这种坐姿,逐渐发展出以“几”为代表的家具,有承托和倚靠两种功用。“几”一般由木制作而成,顶面狭窄,略向下凹陷,从上往下看,呈上窄下宽的特征,下部左右各有一根曲状的底足,足上部至足下部呈分裂状,并向下弯曲。《周礼·春官》记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东汉经学大家郑玄为其作注:“五 ,左右玉、雕、彤、漆、素。”说明在周代就有“玉几”,这很有可能给后世玉枕的制作带来启发,而且西汉双乳山玉枕的形制与木几十分相像,更能够说明其从前代木几中汲取了制作灵感。例如,从整体构造来看,玉枕由枕足、枕板、玉兽头三大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局部结构也体现了“几案式”的典型特征,比如玉顶板由7件薄玉片构成、玉边板由6件薄玉片构成,这些玉片呈长方形、梯形、五边形等形状,排列对称。这也是基于现实情况而产生的,在西汉的社会背景下,虽然皇室贵族的葬玉之风盛行,也引进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玉料,但若用整玉制作和雕刻玉枕,所需要的玉料十分繁多,难以收集,故整玉制作弥足珍贵。因此,大部分用于随葬的玉枕多数以“几案式”为主,实现原料节省和装饰的双向奔赴。

另一方面,从外观修饰与审美功能来看,双乳山玉枕上的纹理千变万化,多样化的图案交相辉映。玉顶板上的梯形玉片上雕刻阴线云纹,玉底板的正面雕刻线纹,中间刻有弧边的菱形状网纹。玉边板正面刻有阴线勾连云纹。玉枕足的正面上部刻有勾连云纹和凹弦纹,两侧中间分别刻有透雕的涡纹,相互映衬。多种纹理勾勒得惟妙惟肖,云纹、涡纹显得变化莫测,尤其是用阴线雕刻的勾连云纹呼之欲出,生动再现了云流涌动、此起彼伏的状态。不同形状的纹理交织在一起,使得玉枕更加精致。这不仅展现了匠人高超的技艺,更传递了西汉皇室和王公贵族崇尚的文化理念、宗教情结和美学观念。

三、西汉玉枕工艺的美学特征

(一)西汉玉枕的历史背景

西汉王朝的建立,结束了秦灭国之后的动荡局面。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壮大,经济富足,为皇室贵族奢华的丧葬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财力基础。同时,旺盛的社会需求促进了玉器手工业的繁荣,制玉工艺也达到巅峰,玉器种类层出不穷,这也是西汉“玉殓葬”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玉枕的诞生和使用,不仅反映了皇室贵族对丧葬礼仪的重视,更展示了玉器的社会影响力。不仅如此,张骞在出使西域各国后,为西汉王朝带回了大量的玉石和玉器,还引进了先进的制造工艺,为玉枕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原材料和技术支持。在这一时期,诸多玉制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共同构成了华美的玉器图景。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推崇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念,并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儒学和神学相结合,追求“灵魂永生”“天人合一”的境界,且儒家思想本身强调礼仪制度,尤其在葬礼上,随葬品的质量和规格要与被葬者的身份相匹配。换言之,逝者生前身份越尊贵,随葬品就要越贵重。《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皆赐器,官中二十四物。”这种思想对西汉葬礼和随葬品的艺术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以高贵、繁复、优质等为主的特征逐渐成为潮流,突出西汉王朝的雍容华贵与气度不凡,向世人展示了健朗威严、讲究礼仪的国家形象。

(二)西汉玉枕的工艺美学

玉枕是汉代皇室贵族在丧葬中使用的玉器,具有彰显身份的功能,既展现了西汉高超的制作技艺和绝妙的设计构思,也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思想。玉枕充分结合被葬者的身体特征、玉料需求的现实情况等因素,兼顾质地、功能、观赏性和个性。匠人精雕细琢,对每一件玉片的刻绘、对每个部分的雕琢都十分精细。每个部分都能有机地连接起来,且毫无损坏,从而组合成一个精美绝伦的整体。

玉枕上的纹理体现了当时皇室贵族崇拜大自然的观念,在众多纹样图案中,云纹相对突出,玉枕表面呈现出蜿蜒的云朵,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和美好祝愿。此外,流动缥缈之状更能营造出羽化登仙的意境,因此云纹也成为了“天”的象征。再者,诸多纹饰也具有吉祥如意的内涵,比如精雕细刻的玉兽头,其面容清晰可见,能够表达平安顺遂、幸福安详的含义,凝结了当时人们的原始图腾信仰。相较于实用价值,玉枕的美学思想更值得人们细细体会。

四、总结

西汉时期玉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展现了精湛的制作工艺,蕴含了古人对于生死观的看法,表达了对生命和死者的尊重。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馆藏双乳山玉枕制作精良、构思巧妙、雕刻细腻、艺术特征显著,通过探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其背后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并更加珍视它。

参考文献:

[1]王雪嫣.汉代玉枕形器与古玉改制[J].美术教育研究,2023(22):43-46+50.

[2]温悟宇,刘哲宇.徐州地区考古发现的汉代玉枕探析[J].文物天地,2023(07):45-49.

[3侯小楠.山东汉代贵族墓随葬玉器研究[D].云南大学,2021.

[4]李银德.汉代楚(彭城)国葬玉研究[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0(00):276-293.

[5]马莉.两汉诸侯王墓玉器中的葬玉美术代表——金缕玉衣初探[J].艺术评鉴,2017(10):154-155+125.

作者简介:

王馨(1976—),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猜你喜欢
西汉艺术特征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