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彦 杨梅 尼兴彤
摘要: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有一座季子庙,庙里立有一通历史悠久的延陵季子碑,其碑文相传为孔子所书,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在中国历史上,季子是被司马迁浓墨重彩写过一笔的人物。孔子知季子之美德,对他敬仰有加。季子去世后,孔子特意亲笔为季子书写碑文,字迹古朴遒劲。孔子遗留下来的书法真迹寥寥无几,因此延陵季子碑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孔子;延陵;季子碑;书法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内的季子碑(图1),又称“十字碑”“孔碑”“季子碑”等。因年代久远,原碑毁圮,现存的季子碑为唐大历十四年(779)所立,人们因此称其为“唐碑”。此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陵季子碑高2.3、宽1、厚0.22米,碑额圆形,正面刻有古篆两行,每行五字,“十字碑”的名称由此而来。
一、延陵季子碑的书法特点
该碑正面刻有古篆“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字大径尺。碑下部有唐大历十四年(779)萧定重刻碑文,张从申题字20列,每列5字,部分因石破损字无存。在碑文的两旁空白处刻有唐建中元年(780)八月树碑、建堂以及唐贞元三年(787)、宋元祐元年(1086)、明正德四年(1509)、嘉靖六年(1527)等多处款识,字迹已不清晰。碑阴额篆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碑文由萧定撰。碑尾有清初丹徒人张孝思题识。碑右侧有“延陵巡检供奉官张从应监制”字样,左侧刻有“明嘉癸未四月廿三日武进段金、赵翱、丹阳,无锡王辉敬观”字样。碑阴及两侧字迹尚清晰。
延陵季子碑的碑文为书法瑰宝,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却未掩孔子褒奖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既是季子的功德碑,也是孔子的缅怀碑。因旧石湮灭,唐玄宗命殷仲容摹拓以传。现此碑为唐大历十四年(779)润州刺史萧定摹开元殷仲容拓本重刻,背面有唐代书法家张从申书写的碑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碑文的十个字虽然显得有些稚拙,但不失古朴,其笔画之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传孔子为篆书高手,李斯、李阳冰等都向他学过。如李阳冰一开始以峄山刻石为师,后来在看到孔子书法后,他领悟了篆书笔法、结字的变化开合,于是“独蹈孔轨,潜心改作,过千古之作”。
据考证,孔子的篆书线条圆润、方折兼具,具有强烈的对称性和装饰性。古人在谈及孔子书法时曾说:“采摭旧作,缘饬篆文,天授其灵,创物垂则。”
二、延陵季子碑究竟何人所书
延陵季子碑究竟为何人所书,古往今来在文博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数人认为其确为孔子所书,后经多次临摹、刊石;也有人认为,从篆书字迹、大小和时代特点等方面看,它并非孔子所写,正如梅尧臣所说的“嗟尔后之人,万言书不显”,其好友欧阳修就认为延陵季子碑不是孔子亲撰。
对此,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再年认为,此碑是有明确纪年、年代较早的石碑;碑阴张从申书体流畅,也不失为书法范本。虽然相关的探索与考证仍在继续,但这通石碑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瑰宝。1982年,延陵季子碑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季子与季子庙的前世今生
在春秋时期,除了孔圣人外,还有一位季圣人,他的名字叫做季札,世人称其为季子。季札是周朝吴国人,他是吴国君主太王的小儿子,曾受封于延陵一带,因此也被称为“延陵季子”。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德者、贤者和智者,季子曾当过孔子的老师,是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季札(前576—前484),为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也是其中最贤明的一位,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立德、治国、平天下”,并留下了“聘鲁闻乐、脱难齐婴、徐墓挂剑、守礼葬子”等动人故事。
季札与孔子(前551—前479)同为春秋名人,并称为“南季北孔”。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司马迁则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称赞延陵季子是“见微而知清浊”。
相传,季子为谦让王位弃室而耕,隐避于茅山(丹阳县延陵乡王甲庄)脚下,并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人们因此推举他,但是其坚持不受。他的高风亮节和闳览博物,为后世称道和敬仰。
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季札被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他曾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使中原,为吴国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
古往今来,流传下来关于季札的著名故事还有很多。其中,“季札挂剑”与“季子三让”的典故曾被后世文人推崇备至,流传甚广。
相传季札拜访晋国之时曾路过徐国,出于礼节,季札便前往徐国王宫拜见徐侯。在交谈之中,季札发现徐侯的眼睛一刻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佩剑,便明白其看中了自己的宝剑,毕竟在当时,吴国的制剑技艺甚为精湛,堪为各诸侯国之首。不过,季札自知使命在身,便未能将宝剑赠予徐侯,随即便告辞上路。季札出使完毕后,再次回到徐国,却得知徐侯已经去世的噩耗,他便哭着来到徐侯墓旁,将自己的佩剑悬挂于墓碑之上,如此算是了却了徐侯生前的愿望。
季札回到吴国后,吴王对他另眼相看,甚至想将王位传给他,但是季札一直推托不受。吴王死后,王位被老大诸樊继承,诸樊也想将王位让给弟弟,然而季札坚决不同意,甚至为此逃到山林中隐居。到其二哥与三哥先后继位时,他们也曾表达过让位于弟弟的想法,但都被季札巧妙地推托掉了。因为在他的眼中,吴国最需要的是内部团结,而不是兄弟间为王位而伤了和气。
季子去世后,举国哀悼,消息传到鲁国,孔子久慕季札贤名,特意派学生子游拿上自己所书的简前往凭吊。如今我们见到的延陵季子碑碑文,相传就是孔子派子游呈上的简文。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季子庙便是江南名庙,地方官上任都要前来祭奠。东晋南北朝时期,季子庙已成规模,因与延陵县相距咫尺,备受地方官员重视。兰陵刺史殷仲堪和延陵县令王僧恕对季子的人品学问推崇备至,每年都前往祭拜。
到唐代,无论官府还是百姓对季子都非常尊崇。武则天时期,江南地区不少庙宇因种种原因被毁,而季子庙却被保留了下来。当时,江南地区有泰伯、伍员、大禹、季子四座名庙。
至宋代,季子庙渐趋完善,地方上无论祈雨、破灾,还是求福、问卜,都要前来祈祷叩拜。据说北宋元祐年间,地方大旱,禾苗枯槁,灾情严重,润州太守杨杰闻知季子庙神像灵验,便写下求雨文,令差官来季子庙祭祈。旬日内,大雨滂沱,沟塘皆满,禾苗复苏,百姓额手相庆。杨杰将此消息呈报朝廷,宋哲宗听后大喜,颁旨敕赐季子庙“嘉贤”之号,封季子为“嘉贤大帝”。到南宋,宁宗皇帝认为季子在世时没有封爵,加赐为“昭德育侯”。
2000多年来,季子庙历经风雨劫难,屡毁屡建十余次。在明代,地方官上任,都要召集百姓在农历四月十三这一天聚集季子庙,纪念季子生日,因而将这一天定为每年的庙会。清乾隆年间,又命八月十八加一祭,季子庙日益盛隆。碑文中曾有“车毂击,人肩摩,舟如织”的记载,“上茅山、回九里”已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习俗。
据明代吴国仁编写的《延陵九里庙志》记载,季子庙的整体布局从南到北大体是:头(上)山门、二(下)山门、戏楼、碑亭、香炉宝鼎、献殿、正殿、神像、夫子阁、让王楼等,达到九十九间半,廊房环绕,前后五进。两旁廊房里,供奉海龙王、雷公电母等各路神仙菩萨,如泰山王、都察司、判禄司、增福司、延寿司、关圣帝君、司命灶君。季子庙的隶属乡村有丹阳县的太平乡、寿安乡;金坛县的上元乡、孝德乡;丹徒县的洞仙乡;句容县的冷水涧、磨东村、北塘庄、潘庄村、毛庄等乡村,有“江南第一庙迹”之称。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打算将季子庙焚毁,后得知季子美德,便将已堆成的柴薪拆掉,季子庙为此幸免于难。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骚扰、民无宁日,季子庙若干廊房被毁,地方官府不闻不问,只得由各村组织募捐维修,季子庙才得以保存。1939年,季子庙毁于战火,众多古迹均遭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999年,九里人民开展季子庙的恢复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获得社会各界的资助。经共同努力,2000年10月,修建一新的季子庙重新对外开放,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展示。
四、结语
如今,延陵季子碑静静地矗立着(图2),仿佛在不断诉说着春秋吴国的喧嚣往事,并讲述着季子留下的丰功伟绩,让后人不断去追忆、去缅怀、去学习。延陵季子碑的碑文究竟是不是孔子所书,目前没有定论,但先人留下来的书法遗迹,既是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探索的重要资源,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艺术瑰宝。今人叩问古碑,了解季子生平,依然能够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对于文物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考证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认为随着学术考证的逐步深入,延陵季子碑的碑文究竟为何人所书,谜底终会被揭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研究、保护和利用好各类文物资源,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绪敏,戴静.20世纪80年代以来季札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3):256-261.
[2][汉]司马迁著;金源编译.史记·世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
[3]张承宗.季札及其故里延陵考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9-113.
[4]王卫平.孔子题季札墓“十字碑”考释 [J].史林,2023(04):213-216+74+220.
作者简介:
邹平彦(1966—),男,汉族,江苏灌云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文物。
杨梅(1980—),女,汉族,江苏灌南人。大学本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管理、陈列展览、地方史。
尼兴彤(2004—),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人文艺术系在读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