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薇 马灿灿 刘全利 王明 李绘锦
摘要:地方名人是每个地域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也是自带流量的地方文化宣传代表。文章通过对滕州市博物馆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的梳理,就闵荫南艺术陈列馆和孙开桐艺术馆展开分析。滕州市博物馆将地方名人捐赠的藏品与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并采用公开展示的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地方名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进而提升滕州市博物馆的综合运营能力。
关键词:地方名人;展览展示;滕州市博物馆
滕州市博物馆作为一座县级综合性博物馆,历来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馆藏文物在国内文博行业享有盛名。本文从展览视角出发,以地方名人专题艺术展厅为例,对滕州市博物馆的展览模式和陈列架构进行了简要梳理。滕州市博物馆的展览架构形成之初,陈展大纲的设计和框架基本按照历史沿革和馆藏文物种类配比,将整个展线分为通史、专题及临时展厅三部分。文博专家学者和策展人员的研究角度也大多遵循传统,依托本地区的出土文物、馆藏器物和研究成果,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传承与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我们从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着手,通过其架构浅述地方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多样性。
滕州市博物馆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的规划和设计源自2019年滕州市博物馆新馆试运营阶段,本不在新馆展厅的筹备规划内。2020年伊始,在馆领导的统筹下,开始筹备以闵荫南先生和孙开桐将军两位滕州籍知名艺术家为主题的专题展厅,展品均为两位艺术家无偿捐赠。这两个展厅,从展品分类来看,既丰富了滕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品类和数量,也顺应了当下博物馆“包容性、扩张性”的发展趋势,强化了滕州市博物馆展厅内容的延续性和丰富性,并对滕州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一、闵荫南艺术陈列馆
闵荫南艺术陈列馆位于滕州市博物馆三楼东部区域,陈列面积将近300平方米,采用独立柜、桌柜、通柜为辅助陈列方式,展示了闵荫南先生捐赠的部分藏品。展厅最开始由书画、根雕、陶俑、马家窑文化藏品四大类展品组成,后于2023年进行调整,充实了大量的古格王国擦擦藏品,丰富了展线内容。
走进闵荫南艺术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以闵荫南简介为开篇,介绍其个人艺术成就(图1)。
闵荫南,谱名繁榕,字荫南,以字行,1939年10月5日出生于山东滕州闵楼村。2018年以来,闵荫南就一直关注着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地委托其弟子刘龙水先后5次向滕州市博物馆捐赠个人藏品,多达691件,极大地丰富了滕州市博物馆的馆藏。2018年4月,闵荫南捐赠一批书画、拓片等,共计223件,包括王学仲等名人书画作品67件、碑帖拓片24件和闵荫南个人书画作品132件。2018年9月,闵荫南第二次捐赠藏品,共计209件,其中包括彩陶器、唐三彩等陶器89件,古格王国佛造像45件,唐代墓志铭14件,汉代墓葬空心画像砖2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石器3件,闵荫南设计、雕刻、创作的根雕作品56件。2023年2月至4月,闵荫南分别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捐赠:第三次捐赠了具有西域文化特色的古格王朝佛造像113件,此次捐赠与第二次最大的区别在于展品数量庞大,古格佛造像造型完整且保存良好;第四次捐赠的书画作品共计61件,包括国画28件、书法33件,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滕州市博物馆10号展厅举办了闵荫南先生第四次捐赠仪式及“闵荫南先生第四批捐赠书画作品展”,反响热烈;2023年11月29日,刘龙水代表闵荫南先生第五次向滕州市博物馆捐赠其个人藏品85件,其中拓片43件、古格王国擦擦42件,而43件拓片藏品中的部分朱砂拓,为滕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拓片品类增加了新的种类。
闵荫南艺术陈列馆的展览陈设序列明确,以闵荫南捐赠的器物种类为大纲主线。因这些展品是当代艺术家捐赠的个人藏品,根据其展品的现代性,从而延伸、深化出每个单元的具体陈列,结合少量背板说明,采用部分藏品裸展的形式,用四个单元的清晰架构直观明朗地凸显整个展厅的艺术价值及展示效果(图2—图6)。
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一)字立新风,画展自我
闵荫南是一位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艺术名家,他的书法风格侧重雅致、笔法娴熟、心境淡雅。其书法风致归于“二王”一脉,写出了自我的自由精神和新境界。
闵荫南绘画气势磅礴、功底深厚、耐人寻味,形成了典型的新文人画艺术风格。不同题材的国画作品,均能体现先生不同时期的“心性”。他在人物造型上大胆夸张,以沉稳、老辣的手法传神写意,形式新颖、妙趣横生,配以精美的诗词和题款,使得创作浑然一体。由于闵先生师出名家,自幼就受到传统国画影响,加之勤奋研习、经历颇丰,因而在书画艺术发展上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尤其是晚年作品颇有创新,达到“人书画俱老”的艺术境界。
(二)闵荫南捐赠的个人创作根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闵荫南创作了一批根雕艺术作品,并在新疆电视台播出。他遵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艺术创作理念,充分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去表现艺术形象,这也足以看出闵荫南的综合艺术才华。
根雕艺术被定义为发现自然美又具有创造性的雕刻艺术,闵荫南在致力于书画艺术研究的同时,对根雕艺术也有着丰厚的创作造诣。每当他选到一块既具自然形态美又有创作价值的根材时,便以清晰的创作思路,再凭借他对根材形态美的第一印象,很快就能够确定创作主题并进入创作状态,对一根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反复推敲,确定主题后审慎地进行取舍。其创作重点在于既巧妙利用根材的天然性,又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使得他创作出的每一件作品的自然元素都得以充分展示,天然和艺术完美结合,原定的创作设想圆满实现。
闵荫南的根雕作品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具有人文思想内涵。特别是多件组合作品,充分体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性,且形象逼真、情节感人。
在2023年调整部分展品内容之后,闵荫南艺术陈列馆又增添了古格擦擦佛造像展柜。闵荫南热爱收藏,在与友人互赠藏品时得到一批古格王国擦擦,年代为10世纪至14世纪。擦擦上面的佛像、佛经等内容丰富、栩栩如生,每一枚古格王国擦擦都浓缩了一个大千世界。闵荫南所捐赠的古格王国擦擦,小巧灵动、精美异常,弥补了滕州博物馆此类藏品的空白,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
(三)闵荫南捐赠的唐代陶俑
中国的陶俑出现于商代,至东周渐趋流行,至唐代盛行。唐代陶塑艺术题材广泛,包括人物、镇墓兽、武士天王俑,以及驼、马、鸡、羊等动物。其中,人物陶俑有歌舞俑、伎乐俑、侍奉俑等,也有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井、磨、仓、灶、房屋院落,以及牛、羊、鸡、犬等模型器。
唐代女陶俑形体丰盈、造型精美、神态多样,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形态一般呈站立状,云髻高耸,衣衫华美,显得端庄秀丽。2018年9月13日,闵荫南将个人收藏的26件唐代陶俑精品全部捐献给滕州市人民政府,现珍藏于滕州市博物馆(图8)。
(四)闵荫南捐赠的马家窑文化藏品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滕州地区并不多见,相较于当地出土的彩陶而言,马家窑陶器的器型较为多样,图案丰富,颜色保存完好,较为绚丽。
闵荫南酷爱马家窑文化艺术品收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多次到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南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搜寻民间藏宝,先后收藏到多件马家窑文化马厂时期、半山时期、马家窑时期、寺洼时期、齐家时期的彩陶器及素陶器。这些彩陶、素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马家窑彩陶系列体型较大、纹饰精美、构思灵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马家窑彩陶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纹、几何纹、波浪纹等纹饰为艺术构成要素,展示了渭河、黄河流域先民的生活情景,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遗产。2018年9月13日,闵荫南将个人珍藏于家中的61件马家窑文化藏品全部捐赠给滕州市人民政府,现珍藏于滕州市博物馆(图9)。
二、孙开桐艺术馆
相对于闵荫南艺术陈列馆来说,孙开桐艺术馆的陈列遵循了美术馆展览的常规陈列方式,配以射灯调整光线,成为滕州博物馆唯一一个单纯展示画作的专题艺术常规展厅。观众踏入孙开桐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序厅(图10),即孙开桐简介,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主题。
孙开桐捐赠的作品共52幅,根据展厅实际,陈列布展时全部上展(图11)。在艺术馆开展之际,孙开桐又补充了12幅小品,既丰富了展线,也突出了其艺术创作的魅力。
孙开桐秉承“融书入画”传统,多年来深入研究历代的书法、绘画,并积极进行创作实践,能变古象今,传统功力深厚,在书画艺术创新方面颇有成就。而他并未就此止步,继之,又放眼东西方近代以来绘画的对比探究,追求“笔墨当随时代”,从此画风大变、焕然一新,形成了独到的、个性化的书画风格,备受同道瞩目。
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国水墨山水的内在意蕴,这种意蕴讲究化实为虚,将客观真实转化为主观表现。孙开桐在化实为虚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以抽象美召唤具象美,通过灵动的线条组织出一个个气韵生动的画面(图12)。
三、设立地方名人专题艺术展厅的意义
地方名人是每个地域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也是自带流量的地方文化宣传代表。设立地方名人专题艺术展厅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另一面,更是为文博人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增添馆藏架构,丰富藏品数量
滕州市博物馆的馆藏品大部分为本地区出土或早期馆内收藏,后期征集及捐赠的藏品数量并不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构制度的改革,以及新馆运营能力的提升、博物馆架构的增添,馆藏文物品类亟需进一步丰富,地方名人专题展厅恰好能够另辟蹊径,为征集与收藏更多更好的藏品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新途径。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的策划及落地,在滕州市博物馆的展览体系上,既增添了新的架构,也是博物馆灵活运营的直接体现。在展览选题、展览叙事和展览选品上,突破了原有博物馆策展所遵循的基本路径,在策展方式上减少“规则”,尊重“本心”,在以艺术烘托陈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共鸣。
(二)传承和发扬地方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
多年来,滕州市博物馆在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滕州市博物馆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的设立,既可以发挥名人效应,宣传及助推当地文化发展,为本土艺术家提供可兹学习和观摩的实践平台,又能够扩大博物馆的综合影响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地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及格局,为树立地方文化品牌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滕州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历来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导广大观众树立正确的博物馆文化认同观念,在展品收藏、研究以及展览方式创新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时代发展需求。通过设立地方名人专题艺术展厅等方式,既满足了当代观众多样化的参观需求,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晨,耿坤.“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路径研究[J].东南文化,2022(04):184-190.
[2]李凤亮,陈能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J].广东社会科学,2023(03):5-14+289.
[3]马家窑文化[J].党的建设,2008(02):44.
[4]曹卫星.典守民族珍宝 提升江海和江苏文化影响力[N].南通日报,2015-11-30(A02).
作者简介:
刘薇薇(1983—),女,汉族,山东滕州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马灿灿(1983—),女,汉族,山东滕州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刘全利(1979—),男,汉族,山东滕州人。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王明(1988—),男,汉族,山东滕州人。转业军人,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李绘锦(1997—),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