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

2024-06-21 20:52苏昕韩晶晶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自信

苏昕 韩晶晶

摘 要: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工具,因此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符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理念,是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深化语言学习的文化内涵、促进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方法融入及评价方式融入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全面考查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为全球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支持。

关键词:高校英语;中华优秀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H319.3;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5-0060-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在高等教育领域,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此,探索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实际需要,也是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支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和独特价值,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同自己的优秀文化[3]。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国际通用语言的同时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在高等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强调:“教育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授。”[4]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验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意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深化语言学习的内涵

语言心理学家弗兰克·史密斯说:“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更是学习文化。”众多国内外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文化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5]。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不仅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词汇翻译教学方面,通过介绍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历史人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使学生不仅能够扩展他们的英语词汇量,还能够在语境中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背景。如此,学生不仅学习到语言知识,更通过语言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拿大语言学家吉姆·卡明斯提出,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与学习者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这种结合文化和语言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文化的认识[6]。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尝试将中国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这不仅是语言能力的锻炼,更是对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正如翻译学者彼得·纽马克所言,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通过翻译中华文化内容,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为他们将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打下坚实基础[7]。

(三)促进英语教学改革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精神,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环节需要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情感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也反映了大学英语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向更全面的语言文化教育转变。过去,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偏重于语言的工具性,主要关注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职场所需的语言技能,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人文价值,不能充分发挥语言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正如何莲珍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矛盾,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在这种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思维训练的结合。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的人文内涵,通过引入丰富的文化素材和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语言的文化魅力。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英语教学的人文内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故事等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同时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失语”现象屡见不鲜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张为民和朱红梅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126名本科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75%的学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8]。2019年的大学英语四级翻译考试中,诸如“春节团圆饭”“姓”“名”等中国文化特有概念的表达,也成为许多考生的难点[9]。这种“文化失语”现象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多元文化的全球环境中,对本土文化的敏感性和认同感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然而,由于英语教学环境中长期的文化单向输出和缺乏文化多元性的教育环境,许多学生在对待本土文化时可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疏离感,这阻碍了他们用英语全面和自信地表达中国文化。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缺乏一种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和表达本土文化的氛围。教育体系和教学环境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用英语探讨和分享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促进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

首先,在教材内容方面,大多数大学英语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这些教材主要侧重于西方文化背景和标准语言结构的教学,教材设计往往忽视了中华文化元素的融入。此外,这些教材通常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如语法、词汇、听力和口语等,较少涉及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和知识。其次,教学大纲的设计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大多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围绕语言技能的提升构建,缺乏对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相结合的重视。这种偏向使得教学方法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练习,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探讨,以及通过文化内容增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互动性。结果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在语言技能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却得不到充分地培养。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源于长期的教育体系和社会对语言教学的理解和定位。传统观念中,语言学习被视为一种技能训练,而非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因此,教材编写者和课程设计者可能更倾向于强调语言规则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探析

(一)教学内容融入:加强中华文化元素的整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融入策略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并将其创新性地整合到教学中。这一策略不仅涉及对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改版,还包括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以确保中华文化的元素能够与英语学习有效结合,从而提供一个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第一,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元素,并创新性地融入英语教学内容。需要对中华文化的广泛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能够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文化精髓。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取典型诗句或成语,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语言教学的素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文化内涵。还要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案例,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语言使用。例如,设计一些基于中国传统节日或文化习俗的对话练习、角色扮演或写作任务。这些案例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练习英语,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此外,在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强调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和演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庆祝方式或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演绎。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也突显了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活力和影响力。

第二,注重教材的融入和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应侧重于确保教材既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同时又能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相结合。首先,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内容应覆盖广泛,但不限于中国的古代文学、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及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可以包含对古代诗歌的分析、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及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讨论等内容。其次,教材的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这意味着教材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互动和深入理解的平台。在载体方面,还应注重融入多媒体和技术元素,以增强学习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引入视频、音频、虚拟现实等多媒体资源,更生动地展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现象。这样的多媒体融入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多感官层面上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

(二)教学方法融入:采用互动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融入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特别是结合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首先,可以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赋予一个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项目任务,例如研究中国的历史事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或者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这些项目不仅要求学生使用英语作为沟通和报告的工具,还需要他们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欣赏,从而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其次,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法融入中华文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于课堂讲授,更注重于创造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的语言技能。例如,在进行传统节日庆典的模拟时,学生不仅学习到与节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庆祝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组织春节晚会、中秋节等家庭团聚场景,来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这种互动性强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在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政府官员、环保人士、企业家等,来探讨和辩论中国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方法不仅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复杂的社会问题,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于这些问题背后文化和历史因素的思考。

(三)评价方式融入:反映文化理解与应用能力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时,评价内容重点应放在他们对中华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上。这包括对中国历史、传统、艺术、哲学以及现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解。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项目报告、口头陈述等形式来进行,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阐述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和特点。考虑到教学内容中对中华文化深层次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评价时需重点关注学生对这些元素的深度理解。例如,如果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的古典诗词,评价时可以要求学生不仅只记诗词本身,还要分析其文化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历史影响。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确保学生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面,而是真正理解和吸收了文化的深层含义。从评价方式上讲,一方面基于案例研究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具体的中华文化现象或事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语言使用情境中。例如,通过研究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文化节日,学生需要在英语演讲、讨论或写作中展现其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案例研究不仅评估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还考察他们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语言表达中。另一方面,开展反思性评价。强调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中华文化时的创造性和反思性。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创作相关主题的短文、视频或音频作品或通过编写反思日志来进行。例如,学生可以创作一部短片来展示他们对中国某个传统节日的理解或者撰写一篇反思性日志来讨论他们在学习中华文化过程中的体会和挑战。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也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2-10-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 t_5517606.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2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 685.htm.

〔3〕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5):9-15.

〔4〕苏刚,庄云旭.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98-100.

〔5〕黄亚平,刘晓宁.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8-81.

〔6〕权会琴.《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解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8-23.

〔7〕蔡萍.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78-81.

〔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S1):34-40.

〔9〕孙秀芳,聂雪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3,37(5):124-126.

猜你喜欢
高校英语文化自信
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