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态势、问题及对策

2024-06-21 11:39:59欧阳鹏
大学教育科学 2024年3期

摘要: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其外在环境之多重“势”的影响。除了深度认知和充分把握外在的“势”,各方还应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内在的“失道”“无法”“乏术”“近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而着力创新督导工作的运行体系,有效推进督导工作“弘道”“合法”“驭术”“成器”:以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的中央文件精神为理念指引和行动依据;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念赤字,丰富督导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督导工作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定位督导工作的职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善督导工作的目标与方式;有效把握时代机遇,全面剖析督导工作的科技需求点,充分依托科技赋能;采用“立体环绕”的督教督学和看课听课评课方式,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深入考察;优化督导工作队伍的年龄与素质结构,在督导员选聘时注重对申请人综合素养尤其是德性修养的严格把关;强化针对督导员的督导评价和教育培训。

关键词: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理念;督导制度;督导方式;督导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4)03-0063-10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重点关切的问题。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面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保障,是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和推进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法宝。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体系有其外在的“势”,有其内生的本原的“道”“法”“术”“器”。本研究从“势、道、法、术、器”的中国哲学视角出发,分析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运行态势、要素本质及现实问题,探讨其“道不远人、令修法成、寓需于术、怀才抱器”的对策,寻找其“利而不害”“常与善人”的生动答案。

一、高校教学督导工作面临的“势”

高等学校不是象牙塔,不是桃花源,它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形势和变化。教学督导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其外在环境之多重“势”的影响。“势”主要是指态势、趋势和时势,督导工作主体只有深度认知和充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善于观大势、谋大势,才有可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一是中央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大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围绕这些指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学督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诉求本身就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走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就“大思政课”建设而言,高校教学督导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力量和质量把关环节,应当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牢把准工作方向上大有作为——这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在新时期的使命任务,而且并非易事。

二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迭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兴科技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科技的赋能下,教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大有裨益。然而,新兴科技自带的风险也乘势进入教育场域,冲击原有教育生态,掣肘教育的繁盛之路。这些风险包括知识异化风险、学生主体性异化风险、教学过程异化风险、数字伦理风险及数字教育治理风险等等[1]。而且,新兴技术的伦理问题可能限制甚至损害学生的人格发展;“数字鸿沟”“智能鸿沟”可能因短期内难以逾越、弥合而造成更严重的教育公平缺失。显然,新兴科技对于教学督导工作而言亦是“新因素”。教学督导工作应充分利用和内化科技发展之“势”,敦促和助力一线教学活动对于科技能量的巧用与妙用,及时发现和掐灭新兴科技可能给高校教育教学制造“麻烦”的苗头,帮助任课教师找准科技与教育的具体结合点及作用边界,有效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滥用和伦理困境问题。

三是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愈发丰富,高校教师招聘的基本条件即是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实力较强的名校几乎只招收科研成果丰硕的博士毕业生,有的甚至还要求有博士后流动站或海外留学经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学历层次和学术素养方面,还包括其它许多内容,比如扎实的基础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高超的科技应用水平、良好的跨学科素质[2]、过硬的师生交往能力、对于个适性和积极愉快教学氛围的营造力、对于学科前沿热点的敏锐感知力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势必会对督导工作提出更多要求,传统的督导工作理念、制度和方式愈发难以适配和“驾驭”新的师资所主导的教学活动,这就倒逼督导工作之理念、制度、方式及队伍的优化与变革,呼唤对于教学督导工作“道”“法”“术”“器”的新探索。

四是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尤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因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理论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蕴含着教学督导工作之“道”的悟得和证成,有助于促进教学督导工作制度与方式的创新,也对督导员保持“乐学、好学、善学、勤学”的学习品质和求索态度提出较高要求。“教学督导”顾名思义是要督导教学,它有责任将最新高等教育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教学实践来精炼和升华理论,有序实现对教育理论进入、汇入、融入教学活动各个具体环节的“督”和“导”。值得一提的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理论的建构不是为现实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只是更广阔、更深入理解的开始。我们既不能将理性的解释寄希望于一种普适的理论,也不能陷入一种理论的“无政府主义”[3]。督导主体应该始终秉持一条原则,即过多的理论会增加理智的负担,单一的理论会限制理性的边界——“在学术领域永远不应该只有一个真正的信任”[4],要在督导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审视、反思、检验、精炼和升华理论。正如杜威所说,“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5]

五是在校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代际特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社会关系在不断变迁,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于上一代或下一代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社会关系的缩影,也是时代发展的印记。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00后”,他们趋向于个性独立化、表达直接化、思想多元化;他们知识面广、接受的间接知识多、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内在情感丰富细腻,规则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强,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饱满的“四个自信”;他们率真、开明、包容、易于接受新观点和新事物,对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较为拒斥,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强……教学督导工作要能充分助力教师认知、适应和悦纳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行为表现及发展规律的新常态,辅翊教师为新生代量身定制教学活动的新方案和新模式。譬如,鉴于“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强,那些他们能自主检索、提炼和剖析的知识内容,课上便不必赘述;鉴于大学生们普遍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课程思政建设就应尽可能地与这一特点有效衔接;鉴于大学生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教师应搭建基于宏观社会代际和微观成长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框架,科学把握新生代大学生成才的矛盾和张力,不断加强对其价值观念的培育和督导[6]。

二、“失道”“无法”“乏术”“近器”:当前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问题

“势”是外在的科技发展态势、文化生态形势、政策变化趋势等,欲让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因势而谋、顺势而为,除了应及时感知和洞悉其外在的“势”之外,还须深刻剖析其内在的本质的“道”“法”“术”“器”问题。

(一)“道”之不存,“导”将焉附:教学督导 工作的理念问题

不谙督导工作之道,便难成师生发展之机。“道”指的因果、本质、原理,它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开展所应秉持的理念、所当遵循的规律、所要坚持的原则、所将去往的方向。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之道蕴含着党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蕴含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践行《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理念,蕴含着“有效监督、指导、评价及帮助教师发展”的原理,蕴含着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蕴含着教学督导工作的设计、规划、管理与评价的原则。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失道”问题:

一是督导工作主体在理念层面对中央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文件精神的敏感性及洞察力不强。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强调“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学督导工作是督察、引导、把关及评价“思政元素进入融入各类课程”的重要方式,督导员在第一次开展督导工作之前,就应已是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专家与行家——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然于心,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办法如数家珍,进而在每个具体的工作环节都能对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保持高度敏感性,并能通过多元督教和导学的方式,来实现思政要素、思政元素与各级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自然融合。然而,现阶段有些督导员的课程思政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仅停留在“不能有消极反动言论”的基本层面,未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任务视为督导工作的重中之重,缺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之文件精神的高度敏感性、充分自觉性及强大行动力,且有部分督导员本身并不十分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素养,并不十分熟稔这其中的辩证法和方法论。

二是督导工作主体在督导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由于对现代化督导和教育的理念、原理及本质存在认知偏差,有些督导员只督导教师的“教”而不督导学生的“学”。实质上,教与学本是一体,不可分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就是在不断交互中实现和成就彼此发展的意义。教师的教育生命乃是活在师生关系之中,教师必须置身于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中来选择合理的教育行动,由此来形成教师向着学生的实践姿态[7]。督导员之“督”和“导”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更准确地说,是师生的互动关系。现在有些督导员仅督导教师行为,不督导师生教学关系,更不督导学生成长。他们只是纯粹地根据自身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却严重忽视了对学情的督导,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体察,对“此时、此地、此班”之特殊性的考究。调查研究显示,每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评教得分高的教师,督导评教得分不一定高,甚至区别很大、走向两个极端[8]。这充分说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不一定是能获得督导员好评的教师;反之,得到督导员肯定的教师,有时并不受学生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大概率是不能很好地促成学生进步的,大概率是不能让学生受益良多的。但他们又为何得到了督导员评出的高分?一是督导员听课时间短,对课堂的了解不如学生客观全面;二是督导员给分时并未深入考察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怎样学,学了些什么,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收获了符合预期的成长?这本应是督导工作的明确指向和重要内容,现实却远非如此。

(二)法治不彰:教学督导工作的制度问题

先有教学督导工作的良法,后有教学质量提升的善治。“法”主要是指教学督导工作的战略、制度、政策、规章及流程,是以“道”为基础制定的不可违背的标准、规定和原则,是“道”的显象,是可见的“道”。“法”的确立至关重要,其执行和遵守同样不可或缺。法治不彰或令松法驰,将严重制约教学督导工作职能的发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存在以下“无法”的问题:

一是督导员权责清单制度尚需完善,督导工作职能定位有待优化。有些高校的督导工作之“法”尚是一片空白,有些高校尽管专门针对督导工作管理出台了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对督导员之具体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十分模糊,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未体现出对等性和一致性,也缺乏独立的督导管理组织机构。这就可能导致督导员有时越权办事,却疏于责任的承担。另外,有些高校对督导工作职能的定位不准确。一方面,督导工作的部分职能内容范畴太窄,需要扩大。如,督导更多地表现为课堂督导而非教学督导。教学的效果从本质上说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它既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设备,也涉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事实上,教学设计、知识传授、实践应用、作业完成及其检查批阅、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等都决定或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并非全然决定于课堂教学。高校本应采用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督导模式,而非简单地局限于课堂督导。另一方面,督导工作的有些职能范围过于宽泛。如有些高校从制度上设定“全覆盖”的教育督导(而非限定于教学督导)职能,在此制度框架下,督导员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既管政策,又管对策,既为领导尽心,又为师生负责,既为行政背书,又为教学服务。此时,督导职能严重超宽超限,以致在职能发挥的实践过程中或困难重重,或难以为继[9]。

二是督导工作制度对推动实现过程督导与结果督导的有机衔接和辩证统一未能产生较大功用。人的劳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很多时候,人所进行的劳动只有效果好才算是劳动得好。教学是一种高级劳动,判定教学的好坏必然需要评估最终的教学效果。然而,过程评价也很重要,只有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度考察,才有可能正确鉴定和评价教与学的质量,规避单纯结果评价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当下有些高校督导员所出具的教学评价,既非过程评价,也非结果评价。通常是学期中的某一天随机去观摩一节课,给定一个简单的评分和评语。此评价很可能是不客观、不准确和不全面的。譬如,有督导员现场批评任课教师缺少板书,其实恰是他所观摩的那节课不需要板书。然而,这个不客观、不准确、不全面的评价关乎教师的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攸关教师前途命运的重要事项,如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如此评价,便会对教师的教学意愿、教学热情和教学信念产生负面冲击,甚至导致教师将应然的教学能力提升自觉异化成只为应付督导检查的敷衍行为。

(三)驭“督”乏术、驭“导”乏力、驭“时”乏谋:教学督导工作的方式问题

“术”主要是指督导工作的行为、方式、战术和技巧,是以督导工作之“道”为指导原则做出反应和选择的行动,是对督导工作之“法”的遵守、落实和践行,是静态之“法”的动态化。优“术”在于取“势”、明“道”和守“法”。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存在以下“乏术”问题:

一是督导员的课堂观摩时间短,对现场情境的考察不够深入细致,对课堂的“把脉”有失精准。要正确鉴评一门课的质量,单听教师讲一堂课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长期的跟踪观察和动态审视。教师的教育影响施加于学生的身心,其作用点是细微到难以察觉的,作用方式大多是悄无痕迹的,发挥功效的过程是渐缓和漫长的。而且,任何教育活动所引致的不同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是既有共性又有显著差异性的。目前,督导员们通常不愿“换位”成学生,他们很少且事实上也几乎不可能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教师(他们的年龄、经验、思维方式及身心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无法获得与学生同质同频同品的感受和体验),外加现场听课的时间极短,他们就更难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获得了进益。然而,学生是否获得进益恰恰应是督导员评价教师、监督教师和引导教师的最重要依据。于是便出现了矛盾。换言之,有些督导员并非无力从“学生视角”这个重要向度去鉴定教师的教学业绩或专业水平,而是全然站在自身立场、站在“看不见”学生的立场、站在无“人”的教育立场来“作出指示”。他们的“指示”所基于的认知和判断,却常常是过时的、笼统的、浮于表面的,或是未经深思熟虑的。另外,督导员往往过度偏爱自己所倾向的内容,过度看轻自己所不了解的方面;过高关注自己所精通的领域,过低认同自己所拙于的范畴[10]。这种种偏见和习性无疑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课堂的评价。

二是督导工作的目标设立和实施方式不妥当。督导工作过程的问题意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施行“找问题”“查漏洞”的“弥补式督导”或“管理式督导”方式,就会出现问题多、效果差、管得宽追得细、行政部门有微词、教职员工不满意的状况,从而容易失去发展的基础[11]。现实中,有些督导员过于理想化和偏执化,他们看不到一线教学过程中种种难以短期攻克的结构性难题和实际矛盾,忘记了自身的最主要职责是帮助师生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而把监督、批评甚至惩罚教师当成了督导工作的终极目的。重“督”轻“导”、只“督”不“导”的工作方式或取向,会让教师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失却了温度及人情味的大面积否定和质疑,会让教师们意见很大,他们不会心悦诚服,最多只是表面配合——欲使一线教师在“督导”这种交互方式中收获进益根本无从实现。

三是督导工作未能把准和抓好时代机遇,对新兴科技的应用不够灵活和巧妙。新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新形态、“数字中国”的政策新蓝图、“5G应用”的技术新动力、“线上教学”的需求新变革、“互联网+”的联动新引擎、“云计算平台”的服务新生态、“物联网环境”的协同新模式、“智能化设备”的监控新手段、“融媒体传播”的交互新渠道等,为新兴科技赋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之“术”营造了新气象、带来了新机遇、释放了新活力。在以上多元新兴科技利好因素的加持下,教与学的方方面面都更为可视化、可感化和可及化,教学督导工作本应大幅提质增效,现实却并非如此,只因部分督导员依然“滞留”在几十年前的讲台,对于“执教鞭、写板书、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模式有着近乎极致的热忱、忠诚和专一,对于新兴科技的涌现带着本能的拒斥,几乎所有的新元素、新尝试、新变化都会让他们颦蹙。他们本应及时更新技术理念、灵活依托技术赋能、巧妙利用技术便利,实际上却是技术认知较为落伍、操作水平较为欠缺、对于新型教学或督导设备设施不够具有掌控能力——且不说无法在先进的教学及督导办公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上驾轻就熟,有些督导员连最简单的通讯设备或会议工具都难以轻松驾驭。对“奇技淫巧”兴趣的缺乏导致他们对新技术的功效、对教师们试图发挥新技术功效的努力熟视无睹,在打分评价中尤其不愿对此置以积极的客观的应然肯定。

(四)不琢不器:教学督导工作的队伍建设问题

“器”指的是从事教学督导工作的人才队伍。“督”与“导”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督导员先须成为善“督”会“导”之“大器”,方能助力教师们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弘扬教育家精神,进而助力学生学有所得、终成大器。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督导工作队伍的年龄与素质结构不合理。有些高校的专职督导员多为退休人员,普遍存在精力和体力不足的问题,由他们组成的督导工作队伍,其结构无疑是存在缺陷的。部分老年督导员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技术素养方面无力做到推陈出新,“沉迷”在旧方式、老传统的窠臼陈规里故步自封却不自知,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强制勒令年轻人向他们“看齐”。时代在不断发展,年轻教师在知识传授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往往更具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更能走在学科领域的前沿,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与新生代的学生们“打成一片”。老龄督导员与新生代大学生隔着几个年代,他们对于“年轻大学生的日常见闻是什么,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刚性的需求和诉求是什么”缺乏了解也难以共情。这就导致他们难以深入扎根于现实教学情境,无法切实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有些督导员欠缺作为合格督导员所应有的理论认知、心性气质和言行举止,处处显现着不合时宜的“威压”和不容置喙的“傲慢”。这样的督导员其实并不适合站在高校最关键的工作岗位、最重要的育人关口上“指点江山”,否则必将成为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和大学生们前进路上的严重阻碍和极大束缚。

二是高校对督导员的督导和培训缺位。督导员是学校教职工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但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手中所握实权并不小。广大教师尤其年轻教师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对他们毕恭毕敬、过于客气,即使心存愤懑也不敢声张,唯恐得罪了他们以致公报私仇。长此以往,某些督导员“骄气日盛”就日渐张狂。发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归因就是监管缺位。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有瑕疵,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自始至终公开透明,所有环节都置于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全过程可视化监管之下,此类监管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手段在现阶段已较为健全。但督导员不同,在一些高校,督导员手握实权却几乎无人监督监察,行有差错也几乎没有管治,以致有些督导员肆意指责一线教师,出言不逊,丝毫不顾及教师们的切身感受。另外,教学督导工作本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对于从业人员的资质有着各方面的较高要求,督导员本应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培训才能上岗。现阶段,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员培训在许多高校是缺位的。由于未曾受过专门的精细化的岗前培训,督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通常是参差不齐的,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同一课堂质效的评价经常大相径庭,甚至存在诸多冲突之点、矛盾之处,进而让一线教师们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信谁。

三、“弘道”“合法”“驭术”“成器”: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提质对策

提升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质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而非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高校内外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协同联动,需要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坚实支撑。教学督导工作只有从“道”“法”“术”“器”方面多管齐下、有序着力、统筹推进,才有可能取得符合预期的改革成果。

(一)道不远人:教学督导工作理念创新的应有之义

其一,以中央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的文件精神为理念指引和行动依据,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应然坚守之道。欲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办好讲好用好“大思政课”,解决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问题,提升教学督导工作质量是关键处和基本点。高校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唯有将思想政治元素充分融入各级各类课堂,融入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各方各面,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四个自信,进而待到他们入职就业后,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汇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督导员是教育者,也应是政治人,他们应对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要求如数家珍,对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类会议精神、各项文件指示和各种决策部署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并在督导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对教学活动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内容的质量、教学材料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元素的鲜活性与针对性、任课教师的“思政思维、情怀、视野、水平及自觉”、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素质发展状况、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支持体系的建构水平等进行严格把关。督导员要切实将“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要求作为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遵循和基本原则,推动实现思政元素对于各级各类课程的润物无声。

其二,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念鸿沟,丰富教学督导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指向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全面涉及整个教学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的诸多环节。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学生获得符合预期的应然成长的过程。因此,与学生获得预期成长相关的全部教学环节,都应被纳入教学督导工作的范畴。有关部门应敦促督导员及时调整认知,不可将教师课堂教学视为督导工作的唯一对象。督导工作的指向,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准确地说是包括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全部内容。教师将教学活动的所有“光”和“热”、“好”与“坏”,都投射到和蕴藏于学生学的具体实践之中。教师教得好不好,不能片面地从督导员自身的视角来审定和评鉴。督导员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成长的立场,立足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体察的基础上,来全面客观评价教师工作的“功”与“过”。当然,“督导学生的学”也并非是作为“督导教师的教”的附属品,“督导学生的学”本身就是督导工作的指向,是目的而非陪衬,是督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2]。督导员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应深谙督导之“道”、教学之“道”,并通过种种科学的方式,给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令修法成:教学督导工作制度设计的终极关怀

其一,深化督导工作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定位督导工作的职能。良好的制度设计是确保督导工作有序性和高效性的前提,只有制度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督导主体在工作过程中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关督导制度应对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且确保权利与义务的相互依存和彼此适配。教学督导工作是一份既特殊又普通的工作:特殊在于因其关涉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而尤显重要;普通在于它与其他所有职业一样,都是为人民和社会服务。这份职业不仅没有任何特权,还因为它是与为人师表的教师打交道、与发展中的学生打交道而更应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理念,更应彰显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督导工作的领域不是法外之地、德外之境,要建立从上至下的监督监管机制和从下至上的举报投诉机制,严格限定督导员的权力配置,禁止越权办事。要对督导员的违规越权行为施以及时的矫治和惩处,敦促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并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确立教学督导系统的运行模式,推动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管理体系,确保督导工作者有位、有威和有为[13]。要明确教学督导工作的价值取向,清晰把握督导工作的职能定位,不将“分外之事”加之于督导员,同时也要深度治理督导员不管“分内之事”的现象。要理顺“学校督导教师发展”与“教师自主自觉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指导教师自主提升有效教学的意识与能力。要完善“三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督导与被督导相结合)的督导组织体系,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反馈与循环系统,牢牢抓住督导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充分借助校际督导的共通力量,以联盟的方式促动督导工作质量上台阶[14]。

其二,通过制度设计确保人力、物力、财力要素的投入,推动督导工作做充分、做扎实、做精细。首先,要创造性地借鉴和活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专门的、独立的教学督导管理机构和组织部门。早在1992年,英国便通过立法,让督导部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行使教学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权力的机构,并给予专项财政拨款[15];法国的教学督导部门侧重发挥监督功效;日本的教学督导机构基本只发挥咨询和指导的职能作用[16]。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点到即止的45分钟听课模式,增加对于具体教学班的督导时长和督导力度,不以课时作为督导时长单位,而以教学内容的具体构成、呈现特点为依据来确定特定教学班的督导时长。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同一学科专业的不同课程,可有不同的督导时长。例如,有些课程可以一个专题内容的教学时长作为督导工作的单位时长。总之,督导员必须以系统听完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单元所需时间为基本单位来拟定参与时长。教学督导员唯有对课堂进行为期较长的持续跟踪并进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深入调研,才有可能给出客观的督导评价。再次,要尽可能减少督导工作本身对课堂的干扰,若有必要可通过课中实时电子监控或课后录像回放的方式来观摩课堂。若采用参与式观察的办法来考察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倾注更多的注意力,要适度、适时地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现场考核,对学生的课堂满意度与获得感进行调查摸底,尽可能从学生的视角与立场、以学生的“所学、所获、所长”为依据去评价课堂。最后,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以课堂为着眼点和切入口,还要从其它的切面、角度、视域和子系统发力,采取多元办法全面调适教学督导工作的运行机制。譬如,完善人事任免系统、构建绩效激励机制、施行目标管理办法、建立薪酬适配体系等[17]。

(三)寓需于术:教学督导工作方式优化的必由之路

其一,根据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完善高校督导工作的目标与方式。在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前,督导主体先要明确目标设定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导向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18]。督导管理部门和督导员应该对督导工作的本质有深刻体认,深知督导工作的最主要目标是促进师生成长、提升教学质量——找问题、查漏洞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管理部门不能任由督导员本末倒置,总是上纲上线或吹毛求疵地挑毛病、给差评。对一线教师们的非原则性教学问题进行程度不适配的严厉指责,可能导致一线教师尤其是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充满挫败感且不知所措——这就完全背离了督导工作的初衷。另外,高校在宏观目标、远景目标或战略目标之下,要精准把握具体战术目标或近期目标的设定,让督导工作具有适当的标准、明确的要求和合理的刚性,不能让师生在不同督导员的不同口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下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班与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目标要求的设立及工作方式的选择应当充分体现弹性和个适性,教学督导工作要根据现场摸底和调研的结果,实事求是地因应施策。在与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督导员应保持最大的耐心、细心和热心,秉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姿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手段,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有效助力师生成长和进步。

其二,有效把握时代机遇,全面剖析督导工作的科技需求点,充分依托科技赋能。依托科技赋能是要将新兴科技灵活巧妙地应用于督导工作的各方各面,让督导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乘技术之机、用发展之利。激发和释放科技的“良善特性”,以生成督导工作的智能化、高效化、人性化及精细化,有赖于相关部门协同处理好三层关系。首先是价值观念、制度规范与科学技术的联动协同。“技术领先了,思维却没能跟上”是目前我国许多行业或岗位在技术应用上的痛点问题,督导工作领域正有此“患”。新的理论或技术生成后,在价值观念培育和制度规范建设层面需及时跟进,让新兴科技在督导工作的实践中得以充分而有效的利用,而非与时代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这也是督导工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积极应对、妥善处理“传统”与“生成”的相互掣肘和冲击。异构的或异类型的新兴科技由于跟传统督导工作的发展战略及心智模式相冲突,很容易遭到排斥和稀释;新兴科技的进入则同样可能对传统督导方式的优势要素产生激荡[19]。做好解构与重构,降低转型过程中的成本代价,并最终完成“传统”“现在”“将来”的无缝联结,需要着力的地方有很多。譬如,要及时更新、引进新兴技术与设备,构建良好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让高科技成为督导工作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助理;要及时引导督导员转变观念,实现督导工作之技术应用从学用到会用、到活用、再到善用的能力水平转变。再次,应妥善把握新兴科技与督导工作的基本结合点。教学督导工作并非所有环节都能依靠新兴科技赋能,也并非所有新技术都能为督导工作所用。督导管理部门应对“科技”与“督导”的具体结合点进行精准定位,进而有效梳理和正确处理以下问题:科技赋能是赋能督导工作的哪些方面,在多大的程度上赋能;新兴科技能否解决督导工作领域现存的难点、堵点或焦点问题。

其三,采用“立体环绕”的督教督学和听课评课方式,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深入考察。前文已述及,现在许多高校的督导考察方式既非过程考察,也非结果考察:督导员随机选取一节课观摩,既无课中的聚精会神也无课后的反复研究,下课后督导员就匆忙朝着另一教师的另一堂课“飞奔而去”。不仅如此,督导员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除了听课观课,还需“一心多用”:完成各类材料或表格的填写,譬如记录、打分、写评语……显然,督导员的听课效果和效率是大打折扣的,督导员对于课堂所做评价的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采用“立体环绕”的督教督学和看课评课方式,振裘持领之举在于加强督导员与课堂的立体交互,确保督导员对教学活动的“环绕式”全面观照。为充分实现督导员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全面立体考察,从时间维度来说,应实事求是地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课程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具体的督导时长;从空间维度而论,督导员必须能彻底融入教学,不断调整和转变角色,一会儿是作为教师,一会儿是作为研究者,一会儿是作为尖子生,一会儿是作为差等生……[20]而非永远作为“查课者”,而非总是浮在表面、飘在外面,充当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和边缘人。督导员唯有深度浸淫于教学过程的“道”与“术”,精准识别师生发展的具体需求,寓需于“术”,才有可能充分洞悉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正确鉴评教学活动的品相与品质。“立体环绕”意味着要动态地、近距离地观照教学体系的所有截面,要深入调研教学系统的所有子系统,要对学生学习的知、情、意、信、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课终考核等环节的具体情况有全过程跟踪、全要素监测、全时空评查和全方位问效。

(四)怀材抱器:教学督导工作队伍建设的  时代要求

其一,有关部门在选聘督导员时应注重对申请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德性修养进行严格把关。督导员是教师,但他同时还是督导教师教学的教师,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他的品行及修养必须过硬,必须堪为师生的榜样。他们在督导过程中首先应做好教师们立德树人工作的模范引导。督导的“导”有“引导”“向导”“指导”之意,换言之,督导员是领头羊,是带路人,是教学前沿阵地的开拓者,是教学新风尚的引领者。督导员应当深知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辜负组织和师生的信任。从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来说,督导员既应是卓越的教学理论研究者、教学改革推动者,又应是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的中流砥柱,还应是懂得管理科学、领导艺术和教育规律的优秀的教育管理者[21]。从职业道德和品性修养而论,督导员应是低调务实的“大咖”,平易近人的“先生”,高风亮节的“模范”,甘为人梯的“师者”。他们深知自己所从事之工作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应为自己能站在高教阵地不可或缺的岗位上助力师生发展而甘之若饴,应为自己能代表学校有关部门把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关口而竭尽全力。他们应能适时转换角色,多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多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去体验和审思,去感受师生的真实需求,去聆听师生的反馈意见,去提供师生所需要的帮助,并最终促成师生的教学相长。

其二,优化专职督导队伍,根据年龄、学历、教学科研成就、教育管理能力、思政工作经验以及督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来确立和调整队伍结构。有些高校督导员队伍的大多数甚至全体成员都是退休人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退休教师因年龄原因可能导致精力、体力、观念等因素已不能再胜任原先工作。教学督导工作事关一线教师成长、事关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多安排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只能说明高校未充分认识到督导工作、督导岗位的重要性,进而也恰恰说明高校有关部门或管理人员的决策理念和教育思想亟需调整。优化专职督导队伍,要尽可能推动督导队伍建设迈入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年轻化发展的快车道,既不能让督导队伍多是“退而不休”的老年人,亦要严格规避督导岗位多由一线教师兼任的现象,还要尽量确保督导员是教育学专业科班出身或接受过教育科学正规训练。最后,在同等情况下,要选择更受学生欢迎、更让学生觉得没有距离感、更能与学生平等亲切交往的教师担任督导员,如此,他才更能倾听学生心声、理解学生处境、共情学生感受,并尽可能多地从助力学生发展的视角和立场去寻求有效办法,切实促进学生成长。

其三,强化针对督导员的督导评价和教育培训。督导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必须有较高的任职资格门槛,必须交由值得组织和师生信赖的人员去完成。一方面,要加强对督导员的“督”。须以公开透明方式助推督导员督导能力现代化,让督导系统在阳光下运行、督导员在众目昭彰下工作。督导工作的所有内容都有记录和备案,是确保督导员认真履职,敦促督导员与师生互相尊重、平等交往的重要条件。有关部门应当针对教学督导工作建立起专门的监督监察机制,既要完善从上而下的监督管理办法,又要开拓师生对于督导员的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路径[22],还要定期对督导员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考评,考评结果与薪酬待遇及是否续聘直接挂钩。另一方面,要完善对督导员的“导”。如上文所述,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是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有其自身的本质规律和岗位特点,不能与教学科研岗位或教育行政岗位全然等同——有着丰富教学科研或教育行政经验的人员,不一定就能胜任教学督导工作。有关部门应针对准督导员开展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化培训,并规定他们只有经过扎实的培训和全面的考核后方可上岗上位。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李宇阳.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102-112.

[2] 霍忠义,戴生岐.大学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构建探析[J].江苏高教,2016(04):101-104.

[3] 王建华.论“高等教育理论”的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01):12-22.

[4] 约翰·塞克斯顿.据理必争:教条主义时代中的大学[M].刘虹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90.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8.

[6] 韩丽颖.新生代大学生发展的特征、矛盾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22(03):215-233.

[7] 刘铁芳,颜桂花.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J].大学教育科学,2015(03):76-81.

[8] 包水梅,陈嘉诚.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L大学2139门课程学生评教数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2(06):54-63.

[9] 杨文杰,范国睿.教育督导制度改革:1977-20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督导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7(21):1-15.

[10] 徐美.高校教学督导员课堂教学评价的权威性: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6-8.

[11] 徐爱萍.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路径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01):17-22.

[12] Deng Wenjing, Jiang Bo.Improving the Effect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al-Time Supervision of College Students[J].Advances in Multimedia,2022(09):67-79.

[13]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06):86-90.

[14] 张勤.高校教学督导联盟组织的实践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4(01):154-158.

[15] Hechuan Sun.Accountability and Successful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M].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4:13-20.

[16] 顾明远.外国教育督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45-157.

[17] 陈企盛.怎样督导员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43.

[18] 孙河川.教育督导与评估指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49.

[19] 欧阳鹏,胡弼成.教育在积淀与生成联结中:为何及何为[J].大学教育科学,2022(05):31-38.

[20] 沙利文,格兰仕.美国教学质量监管与督导[M].翟帆,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107.

[21] 莫斯利,麦根森,彼特瑞.督导管理:授权和培养员工的艺术[M].刘庆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

[22] 姚相全,周东明.高校教师对教学督导的认识与期望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5):66-69.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Ouyang Peng

Abstract: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is inevitably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potentials of their external environment.In addition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fully grasping the external potential, all stakeholders should remain highly vigilant about the problems of unfairness, imperfect systems, imperfect methods, and lack of skill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There should be a focuson innovating the operation system of supervision work 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supervision work that follows the essential laws, has a reasonable system, efficient working  methodsand a high-quality work team. Furthermore, central government's series of spiritual instruction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be taken as conceptual guidance and action basis; transcend cognitive barriers, eliminate conceptual deficits,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upervision work; deepe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resources, and accurately define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supervision work; based on the laws of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goals and methods of supervision work; deeply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mand points of supervision work, and fully rely on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dopt a three-dimensional surround methods of supervised teaching, supervised learning, observing classes, listening classes, and evaluating classes, pay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and in-depth inspect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optimize the age and quality structure of supervision team,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rict control of applica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especially the moral cultivation when selecting supervisor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training for supervisors.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supervision concept; supervision system; supervision methods; supervisor team

(责任编辑  陈剑光)

收稿日期:2024-03-06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化赋能家庭德育促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2YBQ-013)。

作者简介:欧阳鹏,湖南湘潭人,法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长沙,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