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之根脉、追忆文化之基因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6-20 11:48:17李锦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五虎文山壮族

基金项目:文山学院2018年度委托基金项目“文山民族风俗概论”(项目编号:2018T0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锦发(1968-),男,彝族,云南建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山民族历史文化。

摘要:文山壮族《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云南壮剧、“六郎节”与“七郎节”节日文化、紫色糯米饮食文化、“前补”和“后补”服饰文化等赓续并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文山壮族文化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山壮族文化基因“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同构可为文山壮族文化的赓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托、历史支撑和现实支持,可为文山壮族接续奋斗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助力文山壮族与中国各民族更加团结进步,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共融,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山壮族;云南壮剧;“六郎节”与“七郎节”节日文化;紫色糯米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c)-0080-04

Trace the Roots of History, Recall the Genes of Culture, and Continu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king the Wenshan Zhuang as an Example

LI Jinfa

(School of Marxism,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Yunnan Zhuang opera Five Tigers Pingxi and Five Tigers Pingnan of the Wenshan Zhuang ethnic group, as well as the festival culture of "Liulang Festival" and "Qilang Festival", the purple glutinous rice food culture, and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front and back" continue and develop the gen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al genes of the Wenshan Zhuang ethnic group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riple isomorphism of Wenshan Zhuang's cultural gene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e" can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histor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nshan Zhuang's culture, can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force for Wenshan Zhuang's continuous struggle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can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help Wenshan Zhuang and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become more united and progressive, national relations become more harmonious and harmonious, and various social undertakings become more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Key words: Wenshan Zhuang people; Yunnan Zhuang Opera; "Liulang Festival" and "Qilang Festival" festival culture; Purple glutinous rice food culture; Clothing culture; Cultural gen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山壮族世代承传着《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云南壮剧、“六郎节”与“七郎节”节日文化、紫色糯米饮食文化、“前补”和“后补”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追溯中华民族历史之根脉、追忆中华民族文化之基因,文山壮族文化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深入挖掘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助力文山壮族与中国各民族更加团结进步,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共融,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1 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1.1 《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云南壮剧

《云南壮族》记载:1052年民族英雄侬智高不堪交趾侵掠和朝廷镇压,毅然发动一场震撼北宋王朝的民族战争[1]。1053年正月十八日(2月8日)侬智高因陷于寡不敌众处境,舍弃帝都邕州,带领母后、弟弟、皇后、太子,投奔特磨寨(今云南广南) [2]。当年起义军“三打宝月”“久困西洋”后,逐步往西退却,六月经过广南、富宁一带,七月经过砚山、文山、西畴、麻栗坡、马关等地。

广南县八宝镇那歪村壮族承传广南沙戏《五虎平西》云南壮剧,分为反叛军出巢到平西要清除、八宝公主双阳追夫、多花夫人和金花沙斗案[3] ,主要讲述以狄青为首的五虎大将保护北宋王朝,以及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反抗北宋等战争情况,反映了侬智高起义失事后起义军途经文山地区的情况。《五虎平西》云南壮剧在壮族民间得以世代流传并塑造了侬智高民间英雄形象。

广南县八宝镇老寨村壮族《五虎平南》云南壮剧是从富宁县归朝镇孟村传习而来,主要讲述北宋王朝以狄青为首的五虎大将与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在云南省富宁县发生战争的经过,以及在广南县杨柳井乡西洋、宝月关、头关、二关、三关交战等地域性历史事实。文山壮族民间流传侬智高手下有一战将叫达摩厄,他与侬智高一同被赋予神话色彩,侬智高及其战将达摩厄被分别赋予大蟒蛇心与海上一条龙神灵形象,最终被壮族民间塑造成威力巨大无比并可战胜一切的英雄人物形象。

因此,文山壮族《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云南壮剧作为广南沙戏传承剧目,世代承传以狄青为首的五虎大将保护北宋王朝与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反抗北宋等历史文化主题和内容。广南沙戏剧目《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云南壮剧反映了侬智高起义失事后起义军辗转途经广南、富宁、砚山、文山、西畴、麻栗坡、马关并形成其后部分壮族后裔聚(散)居文山地区而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甚或是融合、同化,最终形塑成文山地区部分壮族及其文化并世代流传于他们(后裔)中的地域性历史文化基因。这不仅延续着文山壮族与其他民族共存共生共融共荣的地域性历史文化基因,而且更是赓续并发展着文山壮族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2 “六郎节”“七郎节”

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壮族、砚山县者腊乡批洒村壮族,以及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壮族每年都要举办“六郎节”和“七郎节”。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发动起义失败后,侬智高家族纷纷改名换姓和迁居异地。由于北宋时期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发动起义失败受到极端打压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文山壮族民间不敢公开祭祀民间英雄侬智高。因此,文山壮族“六郎节”是为祭祀北宋英雄杨六郎,“七郎节”是为祭祀北宋英雄杨七郎,同时也是为祭祀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文山壮族世世代代承传的“六郎节”祭祀北宋英雄杨六郎、“七郎节”祭祀北宋英雄杨七郎,这些外显性社会文化行为模式体现了文山壮族在民族心理层面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壮族“六郎节”祈念:“保佑清吉平安,保福保佑……”[4]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壮族每逢“六郎节”既以献祭方式缅怀北宋英雄杨六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又寄寓着“保佑村寨(村民)清吉平安,保福保佑……”社会功能性心理。农历七月,砚山县者腊乡批洒村壮族“七郎节”祭祀北宋英雄杨七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见图1)。

图1   砚山县者腊乡批洒村壮族“七郎洞”

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壮族每逢农历六月初一过“六郎节”,七月初一过“七郎节”。丫口村壮族为何会出现农历六月初一和七月初一两个祭日同时祭祀北宋英雄杨六(七)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究其原因是该村两家宗族从异地迁徙到丫口村定居前祭日有所不同,一个宗族在迁居到该村前是农历六月初一祭祀,另一个宗族在迁居到该村前是农历七月初一祭祀。

因侬智高部队当时途经各村寨时间不一样,文山壮族后裔祭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为农历六月初一;广南县岜皓村壮族为农历六月初五,大波妈村壮族为农历六月初六和初九,贵马村壮族为农历六月三十;文山县舍舍、大糯、务路三村壮族为农历六月二十二,老安、木克村壮族为农历六月二十三,迷勒湾村壮族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西畴县上新民村壮族、麻栗坡县董湖村壮族为农历六月二十九;砚山县那基村壮族为农历七月初一[5]。

因此,文山壮族“六郎节”和“七郎节”时间虽然存在差异性,但都是为祭祀北宋英雄杨六(七)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

文山壮族“六郎节”和“七郎节”还说明民间仍然世代传承以祭祀方式缅怀北宋英雄杨六(七)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的潜隐性民族心理意识并以此作为载体继续强化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文山壮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1.3 紫色糯米饮食文化

“在传统型社会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壮族孕育并世代传承传统型稻作农耕经济文化”[6],并浸润到社会生产、生活许多层面。文山壮族在传统节庆、婚嫁时祭祀敬奉祖先,即是将糯米食品,尤其是花糯米饭或紫色糯米饭作为特殊性献祭品。

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七郎节”供奉祭品有八碗紫色糯米饭和一碗生米[7] 。文山壮族“六郎节”“七郎节”以紫色糯米饭作为特殊性献祭品敬奉北宋英雄杨六(七)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这“标识”着杨六(七)郎和侬智高既被文山壮族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又被赋予可福佑村寨壮族成员吉祥、平安和健康的神圣保护神形象。在传统型社会中,糯米因具有自然属性——黏性而被文山壮族作为衡量彼此关系亲疏程度的重要标尺。文山壮族“六郎节”“七郎节”以紫色糯米饭祭祀北宋英雄杨六(七)郎和壮族民间英雄侬智高,这说明在壮族民间杨六(七)郎和侬智高被视为享有同等社会角色身份及社会地位,甚或是英雄崇拜的历史文化基因。因此,在文山壮族民间,杨六(七)郎和侬智高不但被塑造成神灵崇拜、村寨保护神与英雄崇拜“三位一体”的神圣人物形象,而且成为赓续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1.4 “前补(黻)”“后补(黻)”服饰文化

文山县壮族土支系妇女服饰背腹绣有方块,被称为“前黻”“后黻”。富有者短衣上的“前黻”“后黻”还以银泡钉制为装饰。还有的在盖顶的长头帕上配有银饰[8]。开化府经常受到交趾国人的侵犯,官府为防御作战,下令建筑开化城(今文山城)四周的城墙。勤劳勇敢的壮家妇女放下家务活,同男人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建起了高一丈八尺、长七百二十八丈的城墙,阻止了交趾人的侵略。在修筑城墙时,妇女用背篓运送的建筑材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官府为奖励她们修城墙有功,特准许壮家妇女在服饰上绣有只有清官才能佩戴的图案。为此,壮家妇女在自己服饰(上衣)的前胸和后背上都绣上了清官才能佩戴的似道道城墙的彩色丝质图案,即前补和后补,又写作“前黻”和“后黻”(见图2),其意为前赴后继地相传下去[9]。

图2  文山壮族妇女服饰

这不但延续着“前赴后继”民族团结和睦的社会和谐价值观念,而且世世代代不断强化文山壮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挖掘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深入挖掘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还原北宋王朝与侬智高交战真实性历史背景和场景,既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又可不断发展文山壮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既是文山壮族部分现实性民俗文化事象依存之根、承传之本,更是赓续文山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之源、文化之脉或者生存之根、发展之魂。

因此,深入挖掘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既可丰富、发展并提升文山壮族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优势,又可还原、整合并最终归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譬如:《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云南壮剧、“六郎节”与“七郎节”节日文化、紫色糯米饮食文化,“前补(黻)”和“后补(黻)”服饰文化等诸多地域性历史文化及其现实性民俗文化事象具有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及开发、利用价值,乃至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同时,追溯历史之根脉,追忆文化之基因,既可凸显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又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历史性支撑和现实性支持。

“在理论、历史和实践上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新时代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同构,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质。”[10]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赓续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依托、历史支撑和现实支持。从理论的维度,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实证基础。从历史的维度,文山壮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历史支撑基础。从实践的角度,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现实支持基础。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同构可为文山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生产力,也是软实力。文山壮族《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云南壮剧、“六郎节”与“七郎节”节日文化、紫色糯米饮食文化、“前补(黻)”和“后补(黻)”服饰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产业振兴,乃至实现和谐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3 结束语

因此,阐释并解读文山壮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可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优势并为其赋能。旅游者可亲历体验和感悟中华各民族世代承传、赓续并发展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踔厉奋发而不断发展壮大,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学会壮学研究委员会.云南壮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2] 农式.侬智高东征北伐回师路线图及相关历史[EB/OL].(2009-08-31)[2024-03-18].http://m.nongshi.org/news/?/N_1_2009 0831_4640_4.html.

[3] 李锦发.文山壮族文化传承及其发展变迁[J].文化学刊,2016(1):59-61.

[4] 李锦发.文山壮族山神庙献祭活动和“竹筒签卦”调查:以平贵村壮族为例[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17-21,80.

[5] 李锦发,王明富,杨永福.滇东南边境壮族传统社会与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6] 李锦发.探析壮族传统婚姻习俗的社会功能:以广南县八宝镇和板蚌乡为例[J].民族论坛,2015(7):59-61.

[7] 林颂.文山壮族七郎节[J].今日民族,2015(5):27-28.

[8] 刘得荣,高先觉,王明富.新编文山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9] 高发元.云南民族村调查:壮族:文山攀枝花镇旧平坝上寨[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新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4):24-31,217-218.

猜你喜欢
五虎文山壮族
诗与象
诗与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五虎图》
流行色(2019年8期)2019-11-04 07:17:10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500年五虎少林会 京郊传承现雄风
北京纪事(2015年3期)2015-03-16 11:05:37
博弈名谱(48)
棋艺(2014年4期)2014-09-17 15:26:07
“五虎棍”有了传人
民生周刊(2012年21期)2012-06-01 08:44:40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alo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