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学术进路与未来展望

2024-06-20 08:55:07梁杰皓丁俊萍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梁杰皓 丁俊萍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命题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本质特征、价值意义和实践进路等方面。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相关文献计量工具,系统梳理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不同学科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多元化的理论思考,同时,也存在基础理论有待夯实、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等不足。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大理论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内容,为构建起立足本土、突出特色、面向世界、贯通中西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24)02-0019-1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2.003

一、引 言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此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党的领导人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文献中出现的高频政治词汇。2022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2]。可以看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接续奋斗,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必然产物,改变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地,解决了“中国要往何处去”“走怎样的路”的问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进行的高度概括与深刻总结。

实际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较早时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研讨,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数据为例,在1979年就出现了四篇文章进行探讨,这说明学者们较早地以

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关注这一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该话题进一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果,发文量呈现跃升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连续两年被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前沿问题之一【 具体参见夏一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前沿问题研究 (2021).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139-156;田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前沿问题研究 (2022).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136-155。】,这说明学界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的高频热点话题。然而,当前却较少地回顾和思考近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深化方向。基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相关统计工具对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把握学术全景,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是了解和掌握学术前沿的重要方式。从文献发文量、文献来源统计和作者发文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有

助于掌握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文献来源与选择依据

为了确保检索文献的精准性和全面性,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检索词,检索文献题目和篇名中包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论文。同时,为保证文献来源的全面性,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刊纳入分析样本之中,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1日。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基本情况

1.文献年度分布

通过对文献数量的分析,可以得知研究主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发展的整体态势。本文对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得出了如图1所示的年度发文量统计图。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成果呈现持续上升的总体态势:2012—2020年发文量缓慢增长,个别年份发文量有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进一步激发学者们对该话题的研究热情,掀起了研究热潮,学术成果快速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2.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因此,分析文献报刊来源及发文量,不仅能够反映研究话题受到学者的关注状况,也能够看出学者的研究类型和特点。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报刊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论坛》《红旗文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教育理论导刊》《理论月刊》《求索》《中国社会科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思想教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从载文量上看,载文量超过6篇的报刊共有25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成果较多(共79篇)。从文献类型上看,学者的学术成果以理论文章为主,同时也有宣传类文章。

3.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机构的成果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出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某一机构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大小和地区研究力量的发展态势。通过对所选样本的分析,选取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得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关问题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发文量超过10篇(含)以上的共有20家,其中以中共中央党校发文量最多,位居第一位,说明中共中央党校在此问题研究上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研究机构的性质上看,党校系统、高校系统和社科院是研究此类问题的主力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力量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江苏等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这说明研究力量上存在区域的不平衡性,区域间的研究力量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

4.作者发文分析

本文对研究样本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了统计,取发文量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可以得知,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主要以董慧(华中科技大学)、韩喜平(吉林大学)、田鹏颖(东北大学)、颜晓峰(天津大学)、刘勇(同济大学)、林于良(苏州大学)、蒋永穆(四川大学)、张占斌(中共中央党校)、项久雨(武汉大学)、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王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文(复旦大学)、唐爱军(中共中央党校)等为主要代表。学者论文的引用情况是体现学术成果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据统计,被引次数超过20次的共有24篇,其中贺雪峰在《中国农村观察》上发表的《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一文(被引达124次,下载量4288),成为高被引论文。此外,马敏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被引90次,下载量13368);韩喜平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上发表的《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被引84次,下载量15693);孙代尧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被引77次,下载量17291);胡鞍钢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被引69次,下载量16528);唐爱军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被引60次,下载量7089);周文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被引51次,下载量10933)等文章也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研究现状不仅要从时空视角进行总结和归纳,而且有必要对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识别和归纳,这将有助于确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主题的热点分布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动向。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1.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本文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将检索到的有效文献进行了语义合并处理,得到如表1所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统计表,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热点趋势提供了有效参考。从表1中可以得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可以得知这些关键词所表述的主题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学者关注度较高。当然,学者还将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内容作为研究重点,这说明虽然学者在同一主题下进行研究,但是基于学术兴趣和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的视角有所差别,也从侧面反映出该研究主题具有许多重要意义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一般而言,关键词的中心性往往反映出该词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程度,中心性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该研究主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由表1可以得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大于0.1的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这些关键词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中较为突出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热点分布情况,本文利用VOSViewer软件对选取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得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频关键词可视化聚类图谱(见图2)。根据图谱呈现,可以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议题:一是本体论议题,主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本质与真谛、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性、共同富裕、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特色、现代性、世界性等。二是生成论议题,主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如何生成、如何而来,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历史必然性、实践逻辑等。三是价值论议题,主要研究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义,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世界历史意义等。四是实践论议题,主要研究如何坚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坚持和发展、党的领导、方法论基础等。

3.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能够对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而揭示出每个时间段内研究的热点分布,观测主要议题的变迁,为进一步掌握研究趋势提供依据。本文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领域共现时区图谱(见图3)。图3显示,2012—2023年,研究热点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不断细化和丰富。具体而言,2012年主题集中,学者主要集中在“现代化”“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研究。2013—2020年,主题词零散分布,主要有“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等。2021年高频词大幅度增长,这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作出了深刻概括和总结,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政治论断,这些都推动学者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为此,学界开始将“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领域,探究“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内在关联。

应该指出的是,一个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必然要受到本国长期积淀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传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建设中华民族新文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然之意,因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继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明。当前学者们也尤为注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体现出国内学者对学术问题保持较强的前瞻能力,不断更新研究内容,拓宽学术视野。

(二)研究主题的内容分析

1.本体论议题: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研究

“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因为这是在形式上起规则作用的东西。”[4]296概念是认识的起点,是研究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议题。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团结奋斗,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成果。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成功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深度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5],注重现代化的“协调性、体系性、接续性,同时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超越性的独特内涵”[6]。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的正确道路”[7]。有部分学者从指导理论、价值取向、制度设计、文化蕴含等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多重内涵,认为这四个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禀赋”,从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形象”[8]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的研究,学者观点不一,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一特征说”。有学者认为,西方模式的内核是“资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核是“人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价值立场、实践方式、目标追求、世界旨趣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9]的特性。还有学者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10]。二是“二特征说”。董德福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性,表现在以党的领导作为独特的政治保障,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独特的理论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共同富裕作为独特的价值取向,同时具有‘超越性,体现在它不仅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还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双重特性”[11]。三是“三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三重面向”的特征:既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际作出创造式发展,实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在理论、历史与实践层面的交汇融合,实现历时性与共时性相贯通;在文明面向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内生出新的文明形态,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12]。四是“四特征说”。徐艳玲等[13]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渐进接续、独立自主、全面协调、人民至上的特征,具有西方式现代化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和显著特质。五是“五特征说”。多数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王艺苑等[14]学者从发展动力、制度保障、价值基础、发展进程和交往原则这五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并认为这一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

六是“六特征说”。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色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鲜明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价值立场,协调有序发展是内在特征,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根本路径 [15]。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出发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但是鲜有学者说明为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此特征,基于何种视角或者理论视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特征是否具有内在关联性和共同的本质,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并作出理论回应和解答。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并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本质要求概括为九个方面,学者也需要对此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阐释,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的认识。

2.生成论议题: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而来的研究

学者较多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角度进行追本溯源,探究其生发机理:第一,从理论逻辑的角度上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6]。第二,从历史逻辑上回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被动—主动”“知之甚少—知之较多”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大历史观和大历史的逻辑视野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取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西方和苏联现代化道路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与扬弃,超越了他们脱离实际、制度僵化、片面发展的弊端[17]。实际上,学者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主要以回溯式的方式进行,从而透视其特殊的历史逻辑。第三,从实践逻辑上进行考察,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动力。张润峰[18]认为,经典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后现代化双重挑战和任务纷至沓来,并内嵌入中国实践之中,“由此形成了并联发展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和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探索和奋斗的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19],是基于客观特殊的国情、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并取得发展巨大成就,这些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条件 [20]。除此之外,学者还从文化逻辑、制度逻辑、文明逻辑、时代逻辑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是多重“历史合力”的必然结果。

3.价值论议题: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研究

这一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文明意义和世界意义。一是就理论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守正与创新。吕瑶[21]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唯物史观和自由人联合体”的视域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彰显,是对唯物史观正确性的时代印证并内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就实践意义而言,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陈金龙[22]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难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新进程。 三是就文明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超越性和破解性的文明意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和破解了所谓西方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新马克思主义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破解了发展中国家遇到的‘依附发展或‘脱钩的难题”[23]。另一方面,打破了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赋予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和未来[24]。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了现代文明的新走向,回答了‘多元文明如何共存的问题,突破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提供了崭新的文明智慧,书写了新的现代性”[25]。四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意义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集中,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释。如高晓林[26]认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的世界贡献,即不仅为世界现代化增添了新的理论形态,也为人类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同时创新性合理利用各类文明资源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段妍[27]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反驳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话语霸权,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韩喜平[28]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参考,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学者们多从超越西方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视角进行理论分析。

4.实践论议题:关于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

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对此学者也高度关注。杨荣刚[29]将此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民族内生性和世界开放性相结合。颜晓峰[30]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两个结合”,即“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基础,同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黄宝成[31]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全局观、系统观和整体观,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

除了上述议题之外,学界还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其他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内核,这是因为“驾驭资本”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关键性问题,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作为后发大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唯一可能的实践方式,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32]。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学界对二者关系也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依托,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为其提供了动力牵引[33]。三是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系。如沈传亮[34]认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实现,激发并凝聚起建设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力量。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通过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研究走向,总结出现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不足,以启未来。

(一)研究结论

第一,从研究现状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已然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之后,国内学者掀起了对此的研究热潮,成果数量急剧上升,提出了许多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和研究机构,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充分说明国内学者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逐步建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总结中国经验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但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的质量上看,虽然学界已经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但是高被引论文数量还较少,这说明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还较小。此外,从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该研究主题涉及较广的研究内容,但对部分研究内容存在浅尝辄止的问题,如现代化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须正确处理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需要学界进一步阐释。

第二,从研究的热点主题来看,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形成了四大基本议题,即本体论议题、生成论议题、价值论议题、实践论议题,分别涉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生成基础、价值意蕴和实践方略等内容,这些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主题。同时,学者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于多元现代性理论范式、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视野、中华民族发展或建党百年的视角进行宏观研究,也有学者聚焦探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等,进一步拓宽了研究内容。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是该领域的高频词汇,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

第三,从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上看,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学科为主体,同时涉及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学科协调研究的趋势。从作者和研究机构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以高等院校和党校系统为主要研究力量,研究实力较强的机构有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等,形成了以胡鞍钢、方世南、齐卫平、韩庆祥、颜晓峰、蒋永穆、张占斌、欧阳康、艾四林、韩喜平、田鹏颖、董慧等为代表的研究群体。但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较少,说明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群体,但是合作密度不强,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协同力度较低。如何发挥高校的作用,形成协同攻关的学术理论,这是今后学界应该着重思考和改进的重要方面。

(二)未来展望

虽然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总体而言,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涉及理论与实践两大基本论域,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分析不充分。

在继承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和深化。

第一,深化研究内容。

一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逻辑的研究。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是递进关系 [35]。但是问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何能够以及如何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属性和特征方面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何种新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者之间有何内在的一致性,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些问题亟需学界进一步深入研讨。二是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文明的角度出发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价值概括与意义总结,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的文明新形态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具有普遍性意义还是特殊性意义,需要学界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学者既要注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出的中国特色,进一步概括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又要关注其普遍意义;既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中国的影响,也应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对此,需要深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世界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学术”[36],避免空谈贡献,大而论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选择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等方面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概括和高度总结,正如韩庆祥等[37]所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断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根本成就及其历史贡献的最高概括”,因此这一重大命题必然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另外,尽管当前学界兴起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但是有时候对二者关系问题还易于混淆,存在误用和套用的现象,甚至将二者直接等同起来。为此,有必要从学理上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避免对概念理解不清,范围随意扩大。

第二,拓宽研究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必须注意开拓研究视角,才能避免同质性和重复性的学术劳动。一是要在多元化的视角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理路和理论意义,并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为指引,准确且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义;同时学界还应该从学理的高度上,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在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38]。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是“站在文明角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方向规定性的高度自觉”,更凸显“‘中国具体实际中的文化要素”[39]。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研究中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演进及其文化内容与特质,深入开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文明底蕴。

二是要加强比较研究,彰显道路优势。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主要以“我”为主,然而突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不能仅从本土视角出发,这样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局面,还应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加强与西方社会的交流和对话,总结和整理世界范围内典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特点、困境和弊端,从更为宏大的理论视野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优势和显著特征、理论贡献和世界意义。为此,加强横向国际比较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三是要加强多学科视角的协同。当前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为主,但这一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如何进一步解读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是学界未来关注的内容。因此,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多维度地研究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中共党史党建为主体,辅之以历史、文化、新闻等相关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态,在实现多学科的联动和贯通中丰富研究视角。

第三,构建话语体系。有学者提出,要在理论与现实的辩证互动中,“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匹配的当代中国特色现代性理论的学术体系”[4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又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具有理论上的守正性、实践上的创新性和独特的民族性特征。但是,由于受思维习惯与价值立场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西方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简单理解为“中国模式”,并冠以“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污名。如何回应西方话语的攻击和诘难,在思想和理论上构建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话语体系便成为学者责无旁贷的学术责任。因此,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有益文明成果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成分,加强理论供给,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持以事实为基础,用鲜活的事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升研究水平,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优势;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在实践中概括中国经验,上升至理论,形成中国智慧,焕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坚持以问题为遵循,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实现“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41],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亲和力、解释力和吸引力,为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事实支撑和话语力量。

第四,要畅通国内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渠道,扩大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研究成果,并积极对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如2024年5月,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和新华社国际高级智库联合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智库报告在巴黎发布,该报告全面详实地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鲜明特色和实践路径,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也应理性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国际学术交流和传播上仍面临“自说自话”的弱势处境。为此,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上的优势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阮博.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内涵[J].党建,2021(11):31-32.

[6] 周文,肖玉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5):36-45,204.

[7] 王灵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22(3):77-96,205-206.

[8] 张智,刘龙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多维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3):28-31.

[9] 毕国帅,李海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及其对西方模式的超越[J].浙江学刊,2023(4):80-87.

[10] 丁俊萍,梁杰皓.党的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15.

[11] 董德福,齐培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超越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2(4):57-63.

[12] 张琳,白雪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面向[J].理论视野,2023(6):37-43.

[13] 徐艳玲,徐林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鲜明特征与经验启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9-17.

[14] 王艺苑,蒋明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J].学海,2022(5):5-11.

[15] 梁伟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18-27.

[16] 何爱国.变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逻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2-120,142.

[17] 张士海,姚功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3(2):15-26,164.

[18] 张润峰.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与独特内涵[J].探索,2022(2):13-26.

[19] 于金富,郑锦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J].经济纵横,2022(2):13-18,2.

[20] 陶文昭.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5):22-29,157.

[21] 吕瑶.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意蕴——兼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J].理论月刊,2022(4):5-14.

[22] 陈金龙.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学习月刊,2022(3):10-12.

[23] 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24.

[24] 骆郁廷,刘舒皓.中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J].思想战线,2023(4):19-29.

[25] 田鹏颖,武雯婧.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12-17.

[26] 高晓林,周克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09-117.

[27] 段妍.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东岳论丛,2022(4):15-21.

[28] 韩喜平,郝婧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2):102-111.

[29] 杨荣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辩证逻辑及其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128-135.

[30] 颜晓峰.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4):4-11.

[31] 黄宝成,周育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J].经济问题,2022(2):9-16.

[32] 何显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J].浙江学刊,2022(2):4-14.

[33] 李潘,林伯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关系的辩证思考[J].党政研究,2023(3):83-90,127.

[34] 沈传亮.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3):37-41.

[35] 高正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3):11-15.

[36] 洪大用.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N].人民日报,2022-07-11(08).

[37] 韩庆祥,虞海波.全面精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党建研究,2022(3):36-39.

[38] 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39] 徐冶琼,李艳萍.民族复兴的文明展望——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另一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9-35.

[40] 王海锋.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匹配的学术体系——基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学术史梳理[J].宁夏社会科学,2022(1):18-29.

[41] 代玉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三重维度及其系统构建[J].求索,2023(1):40-47.

Academic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

LIANG Jiehao DING Junping

(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1,Hubei,China)

Abstract:As soon as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as put forward,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domestic scholars. The 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generative logic,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valu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the papers included in the CNKI database as the data sources, using the relevant bibliometric tool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hows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conducted diversified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this subject from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basic theories need to be consolidated, research content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need to be expanded. Therefor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efforts, further improve the cont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cal-based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which highlights characteristics, faces the world and bridges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discourse system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杭州(2021年14期)2021-08-24 07:34:50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1期)2021-08-23 02:46:49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求是学刊(2016年6期)2017-01-07 11:26:00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13:07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