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莉
摘 要:地方文献作为地区文明发展的宝贵资料,在全部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地位。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源收藏机构,其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状况值得关注和探讨。文章以凤阳县图书馆为例,在分析凤阳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加地方文献资源的入藏量、丰富地方文献资源的推广方式、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质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5-0030-03
1 背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地方文献作为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记忆,在全部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1]。地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文化离不开地方文化[2]。地方文献作为记录本地区文明发展的资料,不仅具有延续先辈生存、发展印记的史料价值,也为这一地区生活的人提供了情感归属和共同记忆。
近年来,凤阳县图书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管理、挖掘价值为手段,加强地方文献的保存、整理、开发和利用,以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有效路径。
2 实证研究
2.1 发展现状分析
2.1.1 制定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基层公共图书馆限于人力和财力,很难将所有地方文献收集齐全[3]。因此,凤阳县图书馆成立了由馆长牵头的地方文献工作专项小组,根据本地历史和文化特点,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座中都城 凤阳城市魂”理念,制订馆藏地方文献发展规划,确定征集范围,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点放在明文化和地方史志等资料上,全面收集凤阳县地方文献资料,凡是内容和形式与凤阳县有关的文献,都视为凤阳县地方文献,不论出版年代均尽可能地全面征集入藏。
2.1.2 广泛收集不同类别的地方文献。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拥有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凤阳花鼓、凤阳民歌等各级非遗45项,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记录都非常丰富。从建馆之初,凤阳县图书馆便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涉及本地内容的文献,如:各类地方志,新闻出版单位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各类年鉴、手册、统计资料,革命历史文献及研究资料,凤阳籍人物及外地人物在本地的文字、图像、著作、手稿、生平事迹、学术评价、纪念文集、年谱等,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开出版的各类型文献和有价值的内部出版物,各类邮政簿册、地图、宣传资料,以及其他有明显凤阳地方印记的重要文献。凤阳县图书馆于2019年重新规划和建设了明文化和地方文献室,广泛收集本地方志、明代历史、明中都、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小岗村、大包干等相关文献典籍、考古发掘报告、研究著作和报纸期刊等纸质资料,以及工程图纸、老照片、音视频等电子资源,现收藏有明文化文献874种、3,496册,地方文献400种、1,036册,数字资源1.6T。
2.1.3 多种途径寻访地方文献。凤阳县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方式主要有征集、采购、接受捐赠和复制等方式。一是征集。凤阳县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人员与出版部门、史志办、档案馆、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建立了长期联系,多渠道、多途径获取信息,保证各类型地方文献能及时得到补充,每年征集《凤阳年鉴》《凤阳统计年鉴》等地方文献图书资料50册左右。二是采购。凤阳县图书馆采用项目建设方式,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地方文献采购,近五年共投入财政资金100多万元,此外每年从购书经费中划拨5%用于地方文献及明文化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购和维护,先后购得《明实录》《明别集丛刊》《明蜀王文集五种》等珍贵套书1,000多册。三是接受捐赠。随着地方文化研究的持续升温,人们对地方文献的关注度也日渐提高,很多机构和个人将涉及本地的文献资料捐赠到图书馆,以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发现者王剑英的亲属捐赠明文化研究类图书4,212册、手稿及论文等资料1,000多页,县博物馆捐赠《明中都城考》《凤阳明中都字砖》等专著近百册,县作家协会捐赠《凤阳文学》等内部资料百余册,县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王金生捐赠《凤阳石雕艺术》《吴恒元凤画集》等美术方面的研究资料15册,刘府镇张氏捐赠族谱一套8册。四是文献复制。对于通过其他采选方式不能获得的地方文献,凤阳县图书馆采用复制的方法代替文献原件入藏,如《中都志》《凤阳新书》《明谥纪汇编》等古籍文献200余册,《李氏族谱》《刘氏族谱》等本地宗族族谱50余册。
2.1.4 加大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开发二三次文献。在地方文献进馆后,凤阳县图书馆首先安排采编人员对其进行科学标引,标准著录,使其以一种有序状态存放,以方便读者利用和查找[4];其次对地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挖掘和展示,编写书目、索引和简介,深层次揭示文献内容,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咨询和专题服务。二是开发专题数据库。通过对明文化和地方文献进行有效梳理、资源整合、数字化加工、资源中心搭建,结合智能信息处理平台,凤阳县图书馆建成以明文化和地方文献为主题,集学术研究于一体的专业化数字展示平台——明文化专题数据库,内容涵盖明代政治、经济、人物、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并对本馆部分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包括图书40册5,962页、手稿8,163页、地图179张、照片104张。三是开发文创产品。凤阳县图书馆基于地方文献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四季凤阳”书签选取凤阳四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建筑造型为主图,配上地方文献中对应的古诗词做文案,辅以礼盒包装,形成深受欢迎的伴手礼,广泛应用于本地各种对外交流活动。此外,凤阳县图书馆还开发了以“濠梁流韵”“临淮道中”“濠梁书舍”等以诗文展示为主要内容的鼠标垫、小夜灯、文具套装等文创产品10余个。四是举办“典籍中的凤阳”阅读推广活动。凤阳县图书馆以阅读地方史志为主要内容,面向读者开展“典籍中的凤阳”阅读推广活动。活动以自主阅读为主,邀请本地文化研究者担任辅导教师,解答读者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辨识繁体字、认读古诗文、解读所引用的典故等。每场活动设置20分钟的分享发言环节,通过交流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唤起其内在的传承愿望。
2.2 问题分析
2.2.1 地方文献的收藏量不够多。与安徽省中部、南部县级图书馆相比,凤阳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量明显偏少,古籍资源尤为匮乏。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籍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载体[5]。古籍保护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凤阳县图书馆因建制时间较晚,本地又历来尚武,因此至今未收集到古籍版本文献,本地居民又鲜有捐赠意识,馆藏家谱和族谱数量不多。
2.2.2 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不高。凤阳县图书馆所藏的地方文献数量有限、获取不易,因此暂未开通资料外借服务,读者只能在馆内查询,服务人群也仅有地方文化研究人员和部分教师,普通读者很少借阅。
2.2.3 地方文献的开发不充分。因编制人数较少,且需从事繁杂的免费开放服务,凤阳县图书馆无法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地方文献的采编、典藏、开发和利用工作。普通馆员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处于较低水平,能够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仅限于借阅服务和文创产品开发,未产生其他效益。
3 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策略分析
3.1 扩大收藏范围,增加地方文献资源入藏量
凤阳县图书馆根据本馆资金、场地、人员等实际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地方文献做到广泛收集、兼收并蓄:一是推动“呈缴”制度的落实,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通过定期采买、接受赠送、馆际互换、复制等方式,持续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二是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党史办、档案馆、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的联系,同地方文化研究人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收集保存各单位、个人编纂的地方文献。因地方文献不易获得,许多信息机构视为珍品,一旦收入就藏而不露。为此,图书馆要带头突破“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做好相关部门的思想工作,以期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3.2 创新思路,丰富地方文献资源的推广方式
凤阳县图书馆采取读者细分策略,依据他们的年龄、使用目的等,开展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阅读推广工作,如:在馆内开辟地方文献专题服务区,展示本地特色馆藏资源;利用地方文献专藏资源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挖掘馆藏资源,制作并开展专题展览;借助各级各类新媒体,加大地方文化宣传力度,提供地方文献线上阅读服务。
3.3 主动作为,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质量
3.3.1 开发文献借阅服务新途径。图书馆应树立“藏用并重”的服务理念,通过有效的途径让地方文献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如:开展文献复制服务,可以节省读者摘抄誊写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加快文献的传递速度,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同时也可解决图书馆因珍本不出借或复本不足而产生的供求矛盾。
3.3.2 开发文献主题揭示新做法。专业馆员要充分挖掘和揭示馆藏地方文献内容,除题名、责任者等常用字段外,还可以编写内容摘要,使其更容易被获取,进而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凤阳县图书馆要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参考咨询馆员,使其能够编写具有资政价值的参考文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原始资料和决策依据。开发地方文献的馆员除需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特别要熟悉本地区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发展史,能够判断地方文献的真伪和价值。
3.4 精益求精,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当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从“是否有”到了“是否精”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将旅游文化项目从数量追求转到品质和文韵的提升上来[6]。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挖掘地方文献里的史料价值,为风景名胜、历史景观、遗址风貌等旅游场景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支撑,提高旅游的历史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真实性。二是挖掘地方文献中的文学价值,将民间传说、民俗技艺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7],开发契合时代需求的文艺作品和戏剧演出,使其与景区参观结合起来,为“文化+旅游”提供特色服务。三是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人文价值,在景区、民宿建设富有本地特色的阅读空间,提供高品质、定制化的地方文献阅读服务,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四是挖掘地方文献中的文化坐标元素,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鲜活的地方形象,提升地方文化的亲和力。
3.5 对接需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地方文献中记载的风俗民情、传统技艺、伦理道德等内容,通过挖掘整理后的有序展示,可以增强民众对特色乡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8]。凤阳县图书馆要从地方文献中寻找独特、不可复制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为乡村振兴“一村一品”建设提供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凭借乡村名人、民俗历史、地理风貌等优势资源,确定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差异化发展道路,也可为研学游提供文化基础资源。地方文献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乡村元素,可被用于文化传承、区域生态、农特产品等乡村品牌建设提供依据和支撑;地方史志、影像档案等地方文献可促进大众了解乡村,吸引专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带动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乡村新业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丽娜.新形势下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4.
[2] 林春燕.深耕地方出版 传承地方文脉: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为例[J].出版参考,2022(4):28-31.
[3] 王晓霞.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应“活起来”[J].文化产业,2023(20):121-123.
[4] 江丽丽.浅议档案图书一体化思维模式下的地方文献管理工作[J].兰台内外,2023(16):82-84.
[5] 丛中笑.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以辽宁地区为样本[J].图书馆学刊,2019(4):42-48.
[6] 李霞.公共图书馆开发利用文旅特色地方文献资源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S1):151-154.
[7] 黄蓉,孙祝丽.文旅融合背景下绍兴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8):136-137,140.
[8] 李媛.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文献功能及建设策略[J].图书馆,2022(1):40-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