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职业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类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关键,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作为一种弥补专科高职教育“技能本位”倾向和普通本科教育“知识本位”倾向而存在的类型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这决定了其在课程建设时必须从价值取向、内容设置及组织实施上统筹好知识与技术的关系。然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尚存在“去知识化”“弱技术化”“知技分离”等知识性与技术性解离的困境。因此,未来应采取知识理性与技术理性并驱的建设逻辑,从课程属性、课程联系、课程资源等多维要素出发,通过把握知识教育与技术介入的辩证关系、推进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探索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跨界整合,助推职业本科教育课程走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知识理性;技术理性;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38-08
作为教学环节的通称,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1]。构建符合职业本科教育属性要求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本科教育扮演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需要职业本科教育稳抓自身相较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强化课程建设的知识性与技术性。然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仍然存在难以周全与高等性相对应的知识性、与职业性相对应的技术性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学者围绕“某个专业的课程建设”[2]“某所学校的课程建设”[3]“国外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启示”[4]等主题对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研究内容碎片化、片面化等不足,难以系统指导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开展。鉴于此,本研究立足职业本科教育属性特征,在对其课程建设时代要求与现实困境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未来路向。
一、知识与技术融通: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
任何课程都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依据,并在其观念的指导下以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教育内容[5]。由此,明晰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应然要点关键在于厘定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是融高等性这一层次属性与职业性这一类型属性为一体的教育类型。其中,“高等性”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掌握,“职业性”要求其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对“技术”的掌握,知识性和技术性能否在职业本科教育“为什么”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什么”的课程内容设置、“怎么做”的课程组织实施等要素中实现贯通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价值取向走向知识和技术的全要素培养
关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应该持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应回归到国家兴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初心上。随着新型技术迭代时间的缩短,劳动力市场急需具有精深技能、创造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既难以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也难以通过中职和高职专科培养,职业本科教育便应运而生。由此,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在价值取向上应同时重视对受教育者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以推动受教育者能够获取高层次技术技能。
1.从高等性出发,应重视对受教育者系统性科学知识的培养。不同于中职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技术技能,还必须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等,进而能够在现代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性作用,而这一切均建立在知识这一“底座”之上。在传统的概念中,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一种培养简单的、重复性技能的教育[6],虽在课程目标上强调要培养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岗位工作需要为纳入标准,致使所培养的人才未能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没有能力完成相应的技能创新和改造任务。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对原有教育体系的补充,应突破原有课程知识论的限制,转向一种涵盖专业性知识、人文性知识等多种知识类型的知识观,给予受教育者更全面的知识教育,使其更能适应跨界复合、综合性强的岗位要求,能解决复杂程度更高的实际问题。
2.从职业性出发,应重视对受教育者高水平技术技能的培养。职业本科教育虽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分支,但与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有着较大的不同,尤其是与强调非共同性、跨学科融通性和可持续性的学术型本科差异最大,与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应用型本科存在一定差异。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纵向发展的结果,其所强调的应用性、技术性和专业性更具有上下贯通的特征,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对相关产品或者技术进行饱含原创性的设计,也不是致力于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而重点是将概念性的方案具象化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技术[7],在类型属性上仍然属于技能型人才。由此,职业本科教育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对受教育者技术技能的培养为核心,进而形成“技术—岗位”的技术性逻辑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所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相较于中职或高职专科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人工智能、现代生物、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社会所需人才技能已经由传统技术技能转向高水平的技术技能[8],由此决定了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所要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高水平技术技能的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置走向知识和技术的全领域覆盖
职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与技术性,要求其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应既保持与普通本科教育共同的成分,即含有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同时,也要保持与高职专科教育共同的成分,即涵盖与技术技能相关的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要融入涵盖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知识层次与人才培养的层次密切相关,知识不仅是专业的基础,也是学科存在的依据[9]。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应该融入的知识可从与中职、高职专科的纵向关联和比较中窥见。高职专科针对的是应用类岗位情景,故而以关联性知识为主体;中职针对的是复杂程度较低的操作类岗位情景,主要以定性和概括性知识为主体[10]。职业本科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岗位的经验性知识显然已不再适合,因此,建设的课程应涵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涵盖复合型专业知识。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所培养人才的主要职能是将科学基础原理或者最新知识进行转化,进而发挥这些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这便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知识不仅要涵盖科学基础原理知识和最新知识,还需涵盖工程设计、工作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应涵盖复合型人文知识。职业本科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其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应将技术伦理、社会道德等知识融入其中,以培养出具有“匠魂”的人才。
2.课程内容设置要融入涵盖传统技术与最新技术的复合型技术。职业本科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受教育者对技术技能的掌握需要职业本科院校将传统的和最新的技术融通,嵌套于现有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进而推动受教育者能够创生新技术。由此,职业本科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应主动融入传统的和最新的技术,以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融入传统的技术和工艺。职业本科教育要想发挥出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产生的功效,必须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已经实现对旧技术、旧工艺优点和缺点的掌握,才能为技术与技艺的升级改造提供可能。所以,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必须首先融入传统技术工艺,以为技术工艺的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融入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职业本科教育产生的使命在于引领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所以,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在内容上必须融入最新技术和工艺等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发挥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课程组织实施走向知识和技术的全链条衔接
课程组织实施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实现既定课程目标的关键性手段与基础性保障[11]。面对全要素培养的课程价值取向和全领域覆盖的课程内容设计,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组织实施必须同时从知识与技术出发,以知识与技术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系统链接,促成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内容设置的落地。
1.在课程组织实施的理论层面,要合理配置知识教学与技术讲授的占比和秩序。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设计是保障课程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与前提。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而言,要想保证课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同时兼顾好自身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就需要在理论层面,即课程方案设计层面科学合理配置好知识教学与技术讲授的占比和秩序。一方面,要科学合理配置知识教学与技术讲授的占比。职业本科教育所建设的课程涵盖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等,不同课程对理论知识讲授和技术技能讲授的要求并不相同。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在制订课程方案时应结合具体课程的育人目标,合理配置知识教学与技术讲授的内容占比。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安排知识教学和技术讲授的秩序。知识与技术是一个生长性的过程,每一个新的知识或者技术都是从已有的知识或者技术中衍生而来。职业本科教育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应充分结合其他课程对理论知识讲授和技术技能讲授的情况,在时间维度上实现与先前课程讲授内容的有机衔接,最终形成前后紧密关联的课程体系。
2.在课程组织实施的实践层面,要根据实际资源占有情况灵活落实既定课程方案。职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进而决定了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多场域、多类型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不同的职业本科院校往往有着不同的前身和不同的资源占有情况,要想保证兼顾知识性与技术性的课程价值取向全面落地,就需要职业本科院校结合实际资源占有情况灵活落实既定课程方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理论性课程资源和实践性课程资源。职业本科院校应通过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调研和整合,使现有课程资源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本科教育在使用已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资源时不可直接借鉴,而要根据内容的“高等性”进行专项设计。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开发理论性课程资源和实践性课程资源。职业本科院校前身的不同决定了其占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资源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面对现有课程资源不能满足课程实施所需时,应自觉地通过创造性开发来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
二、知识与技术的解离: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现有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有职教体系贯通培养、专科升格应用型本科、明确举办职业本科三种形式[12]。对这三类职业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这些职业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成绩斐然,课程设置逐渐规范、课程目标愈加明确、课程内容也逐渐丰富,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限于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时间较短以及试点院校的“惯习”,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去知识化”“去技能化”“知识与技术分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进程与水平。
(一)“去知识化”的隐患:价值取向与内容设置忽视知识教育
相较于高职专科教育而言,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综合素质能力的内涵要求,培养兼具创新性、职业性、自主性、合作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部分职业本科院校源于高职专科院校,其往往会受“惯习”和资源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直接复制高职专科院校已有的课程体系。此类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
1.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存在不重视知识教育的问题。我国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其前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对高职专科人才的培养,“重技能培养、轻学科建设”的现象较为明显。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面向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的教育类型,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原理性知识,以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职业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受“专业”思维影响较大,缺乏以学科为主线的建设思路,进而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不注重知识教育,致使所建设的课程无法满足高等性的要求。
2.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知识系统性缺乏的问题。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对知识的重视,最关键的还是要反映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与中职和高职专科不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所强调的知识学习是要求成体系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以保证受教育者能够进行知识运用和创新。然而,对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中职和高职专科,其知识内容在课程内容中的占比上确实有所增长。但进一步对其解析发现,部分职业本科所采用的仍是高职专科所用教材,难以满足职业本科独创的职业知识体系要求[13],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研发和改造上与高职专科所培养的人才没有显著的区分。
(二)“弱技术化”的困境:理论设计与资源建设缺乏技术介入
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本科教育实则是社会对具有高层次专业技能毕业生和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相互叠加后的结果。当前,职业本科院校除了部分源于高职专科院校外,还有部分院校由普通本科院校升级而来,其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往往会受到“惯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选择在原有普通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基础上简单延伸,或通过补充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或通过延长某些专科课程课时,再或通过加强技术应用工程实践来填补多出一年的人才培养时间等方式,来满足职业本科教育的技术性要求。此类课程建设模式虽能满足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性的要求,但忽视了职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
1.在课程方案设计上存在“含技量”偏低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受传统中心课程观念的浸染较深,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强调将学科置于中心[14],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当前,部分职业本科院校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求发展,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同时,受“五唯”教育评价的影响,在课程建设时选择以“知识”为中心,以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为关键性任务,缺少对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性的关注,使得课程建设在理论设计阶段就已经陷入“知识本位”“学科模式”的窠臼。
2.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存在“含技量”偏低的问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技术性决定其课程在运行过程中必然需要多元技术资源的支撑,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对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剖析发现,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尚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方面,对前沿技术使用不足。课程教学模式尚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校内实习实训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人才培养的功能[15]。技术介入的不足致使学生难以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而难以将所学到的原理性知识或者最新技术知识运用于技术的创新和改造中。另一方面,掌握技术的人力资源不足。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的技术性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和技术资源作为支撑,然而当前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16],致使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不能满足技术性要求。
(三)“知技分离”的障碍: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尚未融通耦合
职业本科教育最终培养的人才处于职业教育序列的本科高位与专业层次职业类高位,其显著区别体现在学习课程的交叉和知识的融通上[17]。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需在重视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促进二者走向融合。然而,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多数院校都分设了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识与专业课程,但课程体系内部之间的递进关系显著不明显[18]。
1.在横向层面,表现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缺乏融通性。职业本科教育背后的知识性与技术性要求在课程建设上主要反映为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建设。然而,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深,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主要还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展开[19]。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耦合关系的断裂不仅会导致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难以体系化,还会导致职业本科教育丧失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类型教育属性。
2.在纵向层面,表现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缺乏层次性。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不是静态的过程,其除了在横向层面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通建设外,在纵向层面要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做到兼具层次性。然而,当前多数职业本科院校虽然分设了理论课与实践课、通识课与专业课,但课程内部递进性明显缺失,不同类课程间的关联性较弱[20]。纵向层面课程之间层次性的缺乏往往无法助力职业本科教育突破层次上的限制,进而影响到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知识理性与技术理性并驱: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未来路向
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着专业发展的质量[21],进而影响到院校的发展。面对“去知识化”“弱技术化”“知技分离”的困境,职业本科教育应采取知识理性与技术理性并驱的建设逻辑,从课程属性、课程联系、课程资源等多维要素出发,助推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
(一)立足课程属性,把握知识教育与技术介入的辩证关系
从教育属性看,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普通高校技术技能化,也不是技术技能升级翻新后的高职专科院校[22]。与之同理,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所对应的属性也并非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技术技能化,或者高职专科院校课程的学术化,而要求在课程属性层面实现对知识教育与技术介入的辩证把握,以促成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在理念层面回归正轨。
1.要立足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的高等性,辩证看待知识教育在课程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课程与知识从古至今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凡是论及课程必然要讨论知识[23]。持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将哪些知识纳入课程,均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审慎处理好的问题。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教育类型,其应秉持的知识理性是重视知识但不能唯知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知识教育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知识是课程建设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职业本科教育要想保持自身的高等属性,课程建设主体在建设课程时就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将知识学习要求、知识学习内容贯穿于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过程和全过程评价,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不能完全以知识为中心。职业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面向生产、依据职业需要整合技术、重视物化技术对人的塑造与培养的类型教育[24],由此决定了课程建设的主体在建设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时必须摆脱“知识中心论”,同时将技术学习要求和技术学习内容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之中。
2.要立足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的职业性,辩证地看待技术介入在课程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技术作为职业教育的本体,是职业教育的依托载体[25]。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职业性需要技术的支撑,而技术需要合理的技术理性作为指导。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技术介入其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近代职业教育尚且能够通过纸笔教学不同,现代职业教育所需完成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训练等育人任务无一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承载[26]。由此,课程建设主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仅强调要将技术学习要求、技术知识内容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同时在设计课程时,还要为技术作为工具介入课程实施、助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落地提供可行空间。另一方面,不能完全以技术为中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技术在有助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走向更高质量的同时,也存在妨碍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的可能。职业本科教育在借助技术完成课程建设时,应审慎处理技术的使用问题,不能被技术理性所控制,陷入为了技术而设计课程的境地。
(二)强化课程联系,推进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未能兼顾好高等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与其课程建设未能走向结构化有着密切关系。未来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亟须通过推进指向“高等性”的学术课程与指向“职业性”的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实现其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筹兼顾。
1.应在理论层面强化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联。融通高等性与职业性是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类型教育的核心要求。学科课程群是以学科为组织中心构建的课程[27],注重知识结构性和完整性设计是保证职业本科教育高等性的关键。与之相对,专业课程作为受教育者专业知识来源的主渠道和专业技能形成的主战场,是保证职业本科教育满足职业性要求的重点工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理应通过让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组织实施上建立紧密联系,以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在关联的建成,促成其能够助力职业本科教育守住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具体而言,职业本科院校可遵循“能力递进+持续发展”的原则[28],合理布局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在纵向学习阶段上的横向分布情况,既体现本科层次所要求的理论高度,也体现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应用水平。
2.应在实践层面强化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运行关联。在理论层面强化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解决的是“融通什么”的问题,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走向高等性与职业性融通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层面,解决“谁来融通”“以何融通”的问题,最终以实际行动和具体过程落实职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一方面,要在课程实施主体上进行关联,解决“谁来融通”的问题。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实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作,如若缺乏相应教师的科学参与,课程建设将很难持久且深入地开展下去。因此,在以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彰显职业本科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过程中,在学校和区域层面可通过成立课程建设研究室、课程建设研讨组织,或在全国层面举行课程建设研讨学术会议等方式,强化不同课程实施主体之间的联系,在主体维度实现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运行的关联。另一方面,要在课程实施资源上进行关联,解决“以何融通”的问题。于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运行而言,不仅需要教师资源的支撑,同时也离不开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等的支撑。因此,在融通专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应以教师资源融通为“链接”,在此基础上加强多元课程资源之间的融通共享。
(三)充实课程资源,探索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跨界整合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要以课程资源为依托[29]。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而言,其指向“高等性”的知识要求与指向“职业性”的技术要求都指明了开发利用跨场域、多类型课程资源的必要性,进而决定了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在充分整合校内外已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联合多主体实现对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的创造性开发。
1.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已有理论性课程资源与实践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只有得到充分使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课程资源不仅要重开发,更要重使用。面对职业本科教育大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资源诉求,各职业本科院校应在课程属性明晰的情况下,以课程资源清单罗列等方式对课程建设所需的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解校内外已有课程资源的持有情况,以有针对性地筹措对应的课程资源。同时,鉴于部分课程资源的潜在功能属性,应结合职业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价值、目标、内容等要求,对校内外已有理论性课程资源与实践性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推动现有课程资源能够符合新课程建设的需求。
2.要联合多主体开发校内外潜在的理论性课程资源与实践性课程资源。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目标指向的多元性和跨界性决定了其需要联合多主体共同发力。主管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部门应联合学校、企业等多个主体,通过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订单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模式,实现对校内外多个场域中潜在的理论性课程资源与实践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对积极参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企业要加大给予其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出台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力方向与发力要点。此外,对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主动将产业界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参考文献]
[1]田辉,郭姝萌,韩彦龙,等.系统观念下职业本科课程标准研制逻辑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1):81-85.
[2]祝丽丽,卢文超.职业本科“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6):100.
[3]杨秀英,张小莹,谢林.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Z1):93-95.
[4]吴迪.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3(18):107-111.
[5][10]谢剑虹.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22(5):116-124.
[6][7]徐国庆,王笙年.职业本科教育的性质及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22,43(7):104-113.
[8][16][22]郝琦.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建构——基于内生动力激发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4):41-45.
[9][17]魏伟,加鹏飞,王傲冰.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内在逻辑与变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6):82-88.
[11]胡万山.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理论构想、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137-142.
[12]周小青,姜乐军.基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位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0):53-58.
[13][24]魏伟,杜梦菲.职业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3):76-83.
[14]吴婷琳.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20(5):119-124.
[15]罗校清.职业本科推进科教融汇的现状、核心价值及路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3):19-24.
[18][19][20]刘康,徐辉.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6):65-76.
[21]毋磊,周蕾,马银琦.高质量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向度与行动路径——基于21所职业技术大学教育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5):101-108.
[23]吴支奎,周兴国.多样化:课程知识选择的理性路向[J].教育科学,2011,27(1):32-35.
[25]尚晶,李宪印.“技术”与“职业”: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逻辑澄明[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4):13-19.
[26]朱德全,冯丹.何以规避“座架引诱”之险: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技术之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4):3-10.
[27]杨清.学校课程群构建:为何、是何与如何[J].教育科学研究,2023(10):65-72.
[28]李倩,于澄清.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3(13):95-98.
[29]徐雪平.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9):26-29.
[作者简介]罗平实(1973- ),男,贵州清镇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杨磊(1994- ),男,四川雅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ZYJ0208,项目主持人:罗平实)和2023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推进重庆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SKGH443,项目主持人:罗平实)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