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4-06-19 06:19付朝岩于海颖魏文霜张海燕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校沟通文献综述

付朝岩 于海颖 魏文霜 张海燕

摘 要:家校沟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是家庭与学校为了实现对学生共同的教育目标,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交流的活动。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促进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无论家校双方如何协同育人,都要将良好的家校沟通作为必要前提。通过对2004至2023年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家校沟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研究阶段、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发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沟通工具受新媒体的影响改变明显、沟通对象更加全面。未来需要在完善家校沟通理论的建构过程、规范新媒体背景下的沟通行为以及弱势家庭在沟通中地位的凸显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家校沟通;CiteSpace;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9;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5-0091-06

新时代构建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有利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通过沟通对话实现支撑互补与协作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互利共赢[1]。因此,本研究以“家校沟通”为主题,对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描绘其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家校建立良性的家校沟通研究提供参考。

1 家校沟通研究概貌

本研究以“家校沟通”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2004年之前的论文发刊数较少。因此,选择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4—2023年的文献作为综述对象,共获得模糊匹配的相关中文文献711篇(截至2023.8.21)。通过阅读文献主题、摘要以及大致内容,最终选取中文期刊论文220篇,学位论文75篇,共295篇文献作为综述对象。

1.1 年段分布

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以“家校沟通”为主题2004—2023年文献发表年度统计表,见图1,2004—2010年,以“家校沟通”为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是比较少的,通过发表数量可以看出该研究不在热点范畴,波动较大。2010—2015年间,论文发表数量较稳定,起伏不大。2015年开始发文量较前明显增长,并在2019年达到了研究高峰,发文量达到最高39篇。从整体来看我国学者对“家校沟通”领域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可见,我国对“家校沟通”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1.2 文献类型

本研究的295篇文献来源于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其中,期刊论文所占比重较大为75%,通过对文献作者的梳理发现,对家校沟通领域研究的作者除高校教师和学生外,更多的是工作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依据自身在家校沟通这项工作中所得的经验与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沟通进行研究。学位论文占总比为25%,作者均来自各个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他们以家校协同育人为基础,对家校沟通进行研究。可见,家校沟通无论是对于一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来说都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2 家校沟通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

通过对已选中的295篇文献的阅读,结合CiteSpace视化分析发现,近二十年家校沟通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4—2013年)家校沟通研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从发文量和研究主题上来看,这个时期发文量较少,研究范围较为狭窄,该时期研究的深度较为浅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该时期尽管相关政策中提到过较多种的沟通形式,如在《中小学德育规程》第39条规定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2]。但是研究显示该阶段学者们所探讨的家校沟通形式依然是传统方式的家长会为主。家访这一沟通形式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并且随着电话的普及以及网络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家校沟通的形式开始走向校讯通、班级博客、网络聊天室等网络平台。

第二个阶段(2014—2023年)家校沟通研究处于开拓期。从发文量来看,较第一个阶段呈现上升趋势。从该领域研究主题上来看,该时期研究领域逐渐宽泛。该时期也是网络在家校沟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期。2014—2019年期间,微信、新媒体、小学家校沟通、农村小学等主题成为家校沟通领域的热点。由此可知,家校沟通研究已逐渐走向成熟,学者们关注到农村小学,农民工子女这样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在家校沟通的形式上,微信、QQ成为家校沟通的新桥梁。2020—2023年期间,新媒体的出现,使家校沟通迈上了新台阶,拓展了沟通形式,使沟通渠道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发布,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使家校关系、家校沟通能力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2014—2023年间,家校沟通研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该领域学者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

3 家校沟通研究热点分析

3.1 家校沟通研究关键词频次分析

关键词直接反映了论文的论述主题和核心观点,关键词的发展变化能呈现特定研究领域文献内容的关注重点、研究热点及其变化的内在联系。关键词词频体现了研究者对特定主题的关注程度,关键词中心度反映出知识节点的影响力大小。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已选文献进行关键词频次分析,根据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和初现年份,统计出排名前二十的热点词汇,从高到低依次为“家校沟通”“家校合作”“家校联系”等,见表1。

通过将这些高频次关键词按其属性进行整理分类发现,家校沟通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沟通主体(家庭、学校)、沟通存在的问题(家校关系紧张、以学业为主的沟通内容局限)、沟通工具的改变(以传统的家长会为代表的线下沟通方式向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转变)、沟通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四个方面,见表2。

3.2 家校沟通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是建立在词频分析法的基础之上,可以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现象[3]。如图2所示,根据已选的295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越高,节点年轮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各节点之间的共现强度。通过图2的聚类分析图谱可见,关键词聚类图谱的模块值(Modularity)Q=0.6252,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S=0.9215,远大于各自的临界值,表明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良好,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分析和把握家校沟通研究的热点主题。由图2可以看出,现有的家校沟通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家校沟通、家校合作、家校联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对关键词聚类结果进行标签,得到“0#家校沟通”至“#9家长会”共10个聚类标签,同样按照标签的属性将图2的10个聚类标签进行再次归类,可以归为家校合作、家校沟通、家校沟通主体,家校沟通形式、心理危机(应试教育下,青少年心理压力增加,家校通过沟通与合作共助学生健康成长)五个方面,表明在当前家校沟通领域的研究中这五类主题热度相对较高。

3.3 家校沟通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为更好地展望家校沟通热点的发展趋势,要回顾过去该研究的热点,从整体上把握家校沟通的演变趋势,本文在上述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出研究热点变迁时区图,如图3所示,关键词时区图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展示领域研究的知识演进情况,从而较为清晰地展现关键词的更迭进程与研究热点的演进规律。将选取的文献按照每三年进行分析,从词源上发现家校沟通一词最早是在2005年出现,在此之前是家校联系。从沟通主体来看,2004—2006年家校沟通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学校、教师,2007—2009年在沟通主体方面的研究聚焦到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2010—2012年开始有学者关注到学生也是家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3开始家校沟通的主体更加细化,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以及单亲家庭、农村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受到关注。从沟通方式来看,图3显示家校沟通方式的革新,在2004—2006年,家校沟通的方式主要以家长会、家访等传统的沟通方式为主,电话沟通为辅。2007—2009年间网络的普及,新的家校沟通的方式产生——校讯通、班级博客、网络平台。2010—2012年家校线下沟通方式得到了丰富,出现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这类新型互动方式。2013年以后沟通方式主要转为QQ、微信、钉钉等新媒体服务平台。除了在沟通对象,沟通方式上进行了研究,在沟通内容上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2004—2006年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管理与变革,家校合作开始受到关注。2007—2009年协同教育、双向沟通、沟通问题及对策逐渐被重视。2010—2012年研究的焦点主要围绕共建共育、建立良好家校关系。2013—2015年主要在家校沟通的影响因素、有效策略与渠道进行探索。2016年开始“减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家校共同体,家校合力成为焦点,直到2021年,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政策颁布的影响下,家校沟通中家校关系、家校合作意识一度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通过从词源、沟通主体、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四个方面的梳理发现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良好的家校沟通对协同育人的促进作用,家校沟通的价值逐渐得到彰显。

4 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对国内家校沟通研究现状有了粗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已有研究中存在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4.1 家校沟通价值日益得到重视

根据家校沟通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发现,从词源上来看,家校沟通一词,出现在2005年,在此之前称为家校联系。《现代汉语词典》对联系的概念界定,简单的含义是联络、接洽,复杂的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对沟通的概念界定,沟通必须是由至少一人的行为,再者两者必然产生互动,最后双方讯息达到传递的结果。通过对两个词语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联系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已经存在的关系,而不是进行深入的交流。联系通常是指在必要时进行联系。而沟通是指双方持有不同的看法、意见进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情感、情绪的认同。总的来说,沟通更注重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联系更注重关系的维护。有研究者指出,家校沟通指的是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双方借助语言、文字等多种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思想的交流[4]。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在家校沟通困境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都指出当前家校沟通存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单向度信息传递,并且在破解路径中研究者们也曾指出,改变以往学校在家校沟通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家校双方长期有效沟通达到双方深度合作,以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家校沟通价值日益得到了重视。

4.2 家校沟通主体角色定位有待明确

目前,从国内现有的家校沟通研究来看,对家校沟通双主体的描述虽然较多,但是对于双主体的角色定位依然模糊并且存在学生这一主体缺失的问题。

在家校沟通中,家长和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主体,许多学者通过对沟通主体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实际的家校沟通中存在教师、家长未能精准定位自身的角色,存在越位的现象。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是家长和教师责任划分不明确,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因为家长和教师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本,还有研究者认为是家长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同造成了该问题的产生。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者均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校和家长角色定位模糊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虽然目前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无论是在家校沟通研究中,还是在家校合作中家校沟通都被当作影响因素进行讨论,都可以发现沟通的主体是教师、家长、学校,只有较少的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学生这一主体,关注到学生在家校沟通中的重要性。张光琼在研究中指出,家校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校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利于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5]。家长和老师的判断很容易带有主观性,对于学生的评价也缺乏客观公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6]。

4.3 新媒体服务平台的介入对家校沟通的影响较大

新媒体时代下,微信、QQ、钉钉等新媒体服务平台拓展了家校沟通的渠道,不但使家校沟通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还破解了传统家校沟通方式不能及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沟通困境,新媒体服务平台使家校沟通更加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对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柯林斯曾说过:“人类的社会互动越是通过远程媒介、以强度较低的互动仪式来开展,人们就越会觉得缺少团结感,个人参与的动机也会减少”[7]。田友谊在研究中指出,网络媒介平台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家校合作互动仪式情境的“脱域”,媒介平台中提供的图片、视频、语音、文字等信息构造的虚拟互动情境,只能为主体提供局部的参与感,沟通主体在虚拟环境中是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情绪变动的[8]。家长和教师的虚拟互动,会涉及学生、家长、教师的隐私,会使信息传播主体信任感缺失,从而影响家校沟通的有效性[9,10]。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的介入下,学校向家长开放各类沟通平台,家长可以随时向学校、教师提出意见,但是有学者研究指出,家长们提出的意见大多是基于个人利益,表达的是私人目标,学校面对学生群体只能实现共性教育,并不能满足个别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部分家长得不到学校有效回应,会采取策略手段针对个体化的需求进行包装,借助政策话语和社会舆论获得私利诉求的合法性。部分教师将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仍然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子女负责任的态度,网络沟通为教师转嫁教学任务提供了便利,最常见的便是教师将批改家庭作业通过微信群的方式“甩锅”给家长。

5 结论

5.1 完善家校沟通理论的构建

目前,从国内现有的家校沟通研究来看,国内有关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建构还不够完善,研究的内容深度不够。学者们的确注意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但仍有较多的研究中集中于沟通形式,研究范围还是较为狭窄,研究缺乏整体性。在国内关于家校沟通研究,仍然是更多的在家校合作、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中体现,家校合作与家校沟通成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家校沟通直接作为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之一被进行讨论,缺少对家校沟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家校沟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沟通的哪些方面?如何将这些影响因素化到最小甚至消除?如何将理论成果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都是值得学者们进一步研究的。

5.2 加强对家校沟通策略可操作性的探讨

通过图3家校沟通研究热点变迁的分析图谱可以发现,在近二十年家校沟通研究领域中,对策成为研究热点最早出现在2007年,应对策略出现在2013年,沟通策略出现在2015年,策略、优化策略出现在2019年,有效策略出现在2023年。由此可见,关于家校沟通策略一直是家校沟通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之一,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很多学者在探索家校沟通策略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访谈或行动研究的方式以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家长和教师不同主体在构建良好家校沟通模式过程中应具备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但是为何沟通策略还一直被学者提起?学者们提出的沟通策略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的沟通情景中这些策略是否能优化沟通效果?研究者们在对家校沟通策略研究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对沟通策略实施状况进行追踪,对沟通策略的有效性给予充分关注,以为后续家校沟通有效策略的探索积累经验。

5.3 开展新媒体背景下家校沟通行为规范研究

不同于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新媒体服务平台只是拓宽了家校沟通的时空范围,沟通主体在虚拟环境中是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情绪变动的。在进行家校沟通时就要区别于传统的沟通方式,应注重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避免使用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文字,更加注重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在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中家校沟通还存在哪些问题?运用哪些沟通技巧和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哪些沟通问题?如何将家校沟通的技巧和策略等相关知识传递给教师和家长?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学者们继续探讨的。

5.4 开展弱势群体如何提升沟通地位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热点变迁描述中显示,在家校沟通研究中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以及单亲家庭、农村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等特殊群体被研究者们所关注。教师应进行专业化培训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和家长情绪上的变化和思想上的波动,加强对弱势家庭的关注度,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要为弱势家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沟通内容。那么如何将这部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做不可或缺的教育群体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管理,是未来学者应该深入研究的方向[11]。

参考文献:

〔1〕朱晗,商丹.新时代高校家校沟通机制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04):12-17.

〔2〕谭细龙,王慧玲.论教师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创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01):103-107.

〔3〕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6(06):65-75.

〔4〕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张光琼.加强家校联系,整合家校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2):76-77.

〔6〕张宁,周晓欣.家校微信群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36(24):74-76.

〔7〕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管,2018.

〔8〕田友谊,李婧玮.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合作的困境与破解[J].中国电化教育,2022,43(07):97-103+114.

〔9〕雷望红.竞争性合作:城市教育中家校关系的互动逻辑——基于江浙两地城区学校的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9,34(09):55-65.

〔10〕丁峰,李玉华.中国家校沟通研究之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2000至2019年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参考,2020,18(09):3-6.

〔11〕尹大伟.高中班主任与单亲学生家长沟通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家校沟通文献综述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寻找家校沟通中的润滑剂
微信
“请”家长不能太任性
新时期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