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立鸿鹄志 练真本事

2024-06-19 10:16
中学生报 2024年18期
关键词:共同成长

高考真题与试题解析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的体会或对社会的观察去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三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学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题。作文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三套高考语文试卷。三道作文试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精心选材,合理布局。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常见的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辨,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辨,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命题人所期待的。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名师评析与下水作文

全国甲卷:写作空间广阔,考查学生真实写作能力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  李妍

题目解读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从学生生活学习的“非限定性”情境出发,构建了“简洁、平易、朴素”的作文题目,在审题立意上难度较小。题目也贯彻了高考命题“树人”“育人”的核心理念。

首先,“学习与他人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其次,十七八岁的高中生,都有过与人相处、不愿表达、坦诚交流的体会与经历;最后,“表达与交流”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段话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核心词语就是“坦诚交流”“真正的相遇”。

“坦诚交流”,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才可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真正的相遇”,可以是生活中与同学、与家人、与朋友的交流与相遇,可以是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与相遇,也可以是网络世界与真实生活世界的相遇。

这种开放性所带来的广阔的写作空间,恰恰能体现出学生在选材、组材、思想立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

下水作文

坦诚交流,对话而不对抗

在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如孤独的航者,在茫茫人海中不断相遇。学习与他人相处,不仅是生活的必修课,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器。然而,在人际的纷繁复杂中,为避口角之争,人们更愿意将真实的自我藏匿于沉默的深海,“非暴力不沟通”便成了“相处”的黄金法则;在国与国交流时,为避流血冲突,“冷战”阴霾似乎仍在延续。

我以为,坦诚是人与人交流之不二法门,是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其价值无远弗届。

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我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而因个性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同,无法在不同的语境间移植,于是会形成误解、矛盾。“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坦诚,则是天地间最美的诗篇,也是我们为人处世最珍贵的品质。坦诚的“朋友”,不是玩伴,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更不是在场面上随口说说的套话或社交辞令。坦诚交流是思想碰撞的“打火石”,是政治舞台上化干戈为玉帛的“速效剂”。

真正的相遇,是两颗心灵在宇宙间的绚烂碰撞,是思想与情感的交融。

翻开历史的画卷,《高山流水》为千古佳音,伯牙、子期因音乐而相识,更因坦诚而相知。“将相和”为政坛传奇,廉蔺两位重臣,摒弃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因坦诚相待而化干戈为玉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高贵的“口角”,永远胜过虚伪的“认同”。

曾国藩先生曾给“诚”下过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故诚于中,必能形于外。坦诚在内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真意、真诚。坦诚交流,并非无原则地随波逐流,而是在尊重个人观点的基础上,敢于直抒己见、寻求共识,如此才能打破万重隔阂,跨越山海,看到心领神会的风景。

真正的相遇,是明月与清风的相拥,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透过世界广角镜俯瞰,坦诚交流是顺应时代潮流、是“真正的相遇”的必经之路。且看,“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书法家挥毫泼墨,国风服饰展精彩纷呈,沿线民众真正体会到了汉文化的魅力;中国的“文物医生”长年在柬埔寨保护和修复吴哥古迹,让游客感念“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不断兴起的“汉语热”,让更多人以语言为桥,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世界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交流,是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是制造隔阂的“巴别塔”。坦诚交流,如锋利的剑,劈开隔阂的荆棘;如坚固的桥,连接心灵的彼岸。唯有坦诚交流,对话而不对抗,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真正的相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以坦诚的态度去面对他人、面对世界。让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坦诚的心去拥抱世界、去迎接真正的相遇。

猜你喜欢
共同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期待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浅论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走进群文阅读,我们共同成长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教学与生命意识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关于新时期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和谐视阈下的师生共同成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