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和民族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亳州市第十七中学尝试将德育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道法课)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
以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学校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志愿者服务”等德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在主题班会上,各班级围绕“诚信”“责任”“友爱”等主题,通过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保、社区帮扶、敬老院慰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团结合作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让学校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德育活动融入道法课教学。道法课注重案例教学,将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学校围绕“诚信”主题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如:诚信故事分享、诚信之星评选、诚信主题班会等。在道法课上,教师通过分析诚信人物的故事和社会价值,引入诚信的相关法律条款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诚信在法律上的要求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法律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治精神。针对“责任”这一主题,学校组织了志愿者服务、班级自主管理等德育活动。在道法课上,教师重点讲解了公民的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入与责任相关的法律条款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理解责任在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分析不同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素养。
通过德育活动与道法课的协同育人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一是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生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珍惜生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二是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学生更加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入了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中小学生德育活动与道法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效果。结果表明,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德育活动与道法课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