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青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政治认同列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并将热爱中华文化列为政治认同的要求。小学是学生“三观”形成、性格发展的奠基阶段,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寻求各种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基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五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补充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认知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文化主题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据此,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诗歌典故、名人名言等文化素材,又要善于补充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例如,教师在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文时,可结合教材中对古代科学家的发明成果的介绍,适当补充他们的发明过程和人生故事,向学生介绍他们如何通过刻苦努力才取得如此成就,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认识。
解读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觉
教师既要学习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挖掘文化素材,通过解读中华文化的特点、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在教学第九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教师以教材内容为线索,介绍古老而优美的文字的同时,可结合教材中的古代汉字图像,向学生们介绍汉字的基本形体与变体,展示教材之外的历代著名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们感受汉字形体之美;可以从大家熟知的德、孝、礼等字的表意拆解、分析出发,讲述汉字特有的表意性,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蕴隽永;还可以具体向学生们讲明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最后,还可以补充现在的艺术签名、汉字趣味解读等各种文字现象,进一步唤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融入时代素材,深化文化认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了源头活水。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时代变化的关注度、对中华文化的敏感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当介绍改革开放使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变化时,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在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可向学生列举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渡过难关的感人事件。由这些具体事例出发,教师可进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下所取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时代素材,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开展研学实践,体悟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要克服半信半疑、心口不一等现象。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悟中华文化的独特与广博。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感知,在实践体验中增长见闻,构建文化认同感。如第八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中的三篇课文,都可以作为出发点来展开调研活动。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地调研中体验地方风俗文化、尝试提出有关保护民间艺术、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建议。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一文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全国各地的通用风俗之外,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节日,调查本地特有习俗与全国通用习俗的区别。这些具体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文化体验,加深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与文化推广,做好文化传承
教育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文化推广,在推广中增强文化自信,又要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培育校园文化和班级精神。在具体实践层面,本文提出以下五条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教室、走廊等墙体,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邀请专家、民间艺人等到校举行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讲座,为学生注入更多的中华文化基因。三是组建文学社、诗歌社、艺术社等各种社团,深入开展国学诵读、剧本表演、演讲、征文等文化活动,促进中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四是以文化自信、磨砺成才为主线,开展“求知·文化美”“展艺·古典美”“竞技·创意美”等系列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五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寻访革命记忆等活动,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在这些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担责,积极组织,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各种文化学习、宣传、研究与推广活动,为学生点亮文化自信的灯火。
综上所述,积极挖掘文化教育素材,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窗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