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写《万古江河》

2024-06-19 18:04:10许倬云
阅读时代 2024年6期
关键词:梁任公中心论万古

许倬云

我曾在一家饭店吃饭,店主人就问,中国菜这样那样的烹饪方法,是从哪里开始的?我一想,哎,中国通史上还真没交代。那次之后的两三个月,有饮食文化研究会找我去讲演。我就专门找中国小炒菜的起源。为什么做小炒菜?一般来说,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小炒菜不能大块吃肉,是小口吃肉啊!那篇文章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可以说,这些小零碎的事情,跟我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信仰都有点关系,但史书里却不交代。我觉得,既然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应该有所交代。这是我写作《万古江河》的最初动机。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

常见的“中原中心论”,说我们四面是“蛮夷戎狄”。“夷”这个字还不错,一个人背着一张弓,还是个人嘛!“狄”这个字也还可以,有狗有火,在草原上过日子。“蛮”是个虫,其实正规写起来,是头上梳了两条辫子盘髻的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戎”是背武器的人。

这四个字,从原来的字根讲起来,都是描绘人们的生活形态,但演变到后来,只有我们中华是特别好,外面都“蛮夷戎狄”。

我写《万古江河》,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不是自古以来就这么大一块,是慢慢长大的。当年的“蛮夷戎狄”就是今天的腹地,当年的敌人就是今天的邻居,同样地,今天的敌人也可能是将来的邻居。

我深为感召的梁启超先生,写过一个绪论。他说,“中国”是从“中原”开始的,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之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将来还要进入世界,成为世界之中国。梁任公写这篇绪论是在一百年前,他真是目光如炬!

我现在最喜欢在国内看考古遗址,看人家不看的破破碎碎的瓦片。一片瓦片可以告诉你许多许多事情,告诉你“中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也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在古代那么多的地方,不同的人群发展着他们不同的过日子的方法,谁也不是“上”,谁也不是“下”,谁也不是“中”,谁也不是“外”。

那么,这些古代的地方上的文化是怎么样聚合的呢?

国内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老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已经过世。他根据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现象,将中国划分为六七个区,每一个地区都有至少三层四层的次级系统。

如果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话,当时区还没形成,系也没形成,每个地方都是将就着当地的资源过当地的日子。经过互相学习、互相模仿、商品的交换、知识的交换,还有人口的交换,慢慢才并合成一条条线,然后再慢慢并合成一个个区。

这一套理论,和梁任公的理论是完全配套的。只不过梁先生是从“中原”起头,苏先生是从“中原以前”起头。

我自己也找到一条很重要的线,就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时代。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陕西形成一个文化,后来分为两条线,一个是陕西西安的半坡文化,另一个就是旁边的河南陕州古城南的庙底沟文化。庙底沟文明向两边扩展,去了黄河南岸的河南、黄河北岸的山西,尤其是山西的运城平原。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经发现有极大的古城,有城墙,有道路,有宗庙,有大的礼仪性建筑,这些现在还在继续地发掘中。

山西运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色,都肯采纳别处的东西,因此东南西北的特色它都有。我认为这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这个动力、这个特性,使它可以变成一个强固的核心,有了核心,它就慢慢成长。

我写的《万古江河》就是以此为核心展开的,旨在填补梁任公先生在中原以前的那一段。我所讲的主调是:在文化圈的扩大过程中,我们有“给”,我们也有“拿”。我们给过很多四邻中国的文化,我们也从四邻的文化中吸收接纳。

我在《万古江河》中为什么以1500年做断代呢?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1505年欧洲人攫取的白银就开始运到中国来了。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面临世界格局的形成,所以我取个整数以1500年做了断代。

1500年以后近代的事情,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最重要的是我们碰到了一个重大关口,就是面临一个不比我们差、到后来比我们更有力的文化系统。我们面临的对手不简单,不能够轻易对付它,我们曾经输过,我们也正在爬起来。从1500年到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挑战,恰恰是这个挑战。现在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怎样跟这个对手做个交叉,大家作合理的融合,而不是单向的学习。

我们首先要在心理上重新整理自己,不要再囿于“中华中心论”,尤其是“中原中心论”。这样我们才能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地面对那些曾经压迫、欺负我们的文明团体。

西方文明在近代史上一些最重要的东西,都在经历很深层的改变。西方近代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体系永远膨胀。这话不对。经济的膨胀,必定要消费,消费必定要资源,而世界的资源经不起永远的消费。因此,经济体不能永远膨胀。怎么样叫稳定?怎么样叫衰退?怎么样叫繁荣?都要重新界定。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演化,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问题,它要加以整顿。

各位看过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对不对?“天龙八部”这名词出自佛经,包括“非人”“天”“龙”“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八种神道精怪。在印度人看来,“人”并不比这些神道精怪占什么大优势,并不是什么“万物之灵”。中国人则讲究“天人合一”,注重“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调节、和谐。

这与西方的浮士德精神截然不同。浮士德把他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然后换得一切都“更好、更好、更好”。西方的主流观念就是永远成长、永远扩张、永远要“更高、更快、更好”。但这也就意味着永远在浪费自然。在这个事情上,西方要向中国和印度学习。

大家一律平等之后要竞争,但是竞争遵循谁的规则?在哪个操场上竞争呢?如果在你的操场上竞争,或者按照你的规则竞争,我肯定吃亏。对不对?所以,世界并不是那么公平。

我盼望将来的全球化是一个有各地的特色、有各地的专长、有各地若干程度的自主范围的全球化。

当天灾人祸来临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套答案就能对付的。这一套答案可能在某种情况可行,而另一套答案呢,可能在另一种情况可行。这种危机时刻,要靠存在许多可能的答案、可能的解救方法,人类共同的前途才不会受到威胁。所以,我希望将来这个世界是各地的特色互相补充,各地的专长同样存在。

(源自“哲学园”,有删节)

责编:潘茜

猜你喜欢
梁任公中心论万古
莫嚣张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防爆电机(2020年3期)2020-11-06 09:07:30
江河 万古流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48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中学语文(2018年10期)2018-02-09 17:37:18
黄河万古奔流
剑南文学(2016年15期)2016-08-22 03:17:04
梁任公先生因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古之下”——论先秦诸子之学的发生和两汉形成
人间(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