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花饽饽的造型及审美特征

2024-06-19 10:35秦梦琪王爽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饽饽胶东寓意

秦梦琪 王爽

胶东花饽饽是山东地区极具民俗特色的面食产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2000年,花饽饽就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胶东花饽饽可以追溯到古时候的祭祀活动。花饽饽又称面塑,起源悠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较为详实记载见于唐代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卷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它最初是与古代的祭祀和馈赠的习俗有关,通常用于民间的各种节令岁时和人生仪礼之中,祭祀气息浓厚,到了近代,饽饽的象征性特征更加深沉,花饽饽已经成为胶东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情感,寄托美好祝愿的一类重要民俗产品,

一、胶东花饽饽概述

(一)胶东花饽饽的地域独特性

胶东地区一般是指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地区,地处于中国华北平原东北沿海地区。秦始皇在统一列国之后,在胶东设立了胶东郡,胶东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花饽饽便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据说,早期花饽饽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武侯之征孟获时,有人说,蛮人多邪术,需用人头献祭,可借阴兵相助,诸葛武侯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的形状祭神,从此就有了馒头之说。”这便是花饽饽的由来,这一习俗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下,胶东花饽饽逐渐与丧葬文化、节令岁时以及人生仪礼等习俗密不可分。胶东花饽饽由于地处胶东半岛地区,四面沿海,拥有其他地区没有的花饽饽形象——圣虫。由于过去的胶东地区遍布渔村,渔民们在每年正月十三日都有祭海的习俗,胶东渔民祭海的仪式中,饽饽供品是最主要的,摆供用的花饽饽制作过程繁复,制作的时间、大小分量、样式与图案都有明确的习俗规定,讲究偶数、成双。这一天的花饽饽形象都与海鲜、海神有关。“鱼”“虾”“蟹”的小花饽饽,有保佑渔民顺利出海、顺利返航、满载而归的美好祝愿。在小花饽饽的正中间,放一条大的面鱼花饽饽,有富贵有余之意。用于祭海活动的圣虫饽饽形象通常为蛇形,放在渔民出海的船头压舱,表达了胶东渔民“镇海”意愿。

(二)胶东花饽饽的民俗类型

1.圣虫

“圣虫”的原型以及使用习惯自清代时就已经确定。直到现代,胶东地区仍然是圣虫花饽饽的主要分布地区。春节制作的圣虫有大小两种规格,大圣虫有雌雄两种性别。雄虫口衔铜币、雌虫口衔大枣,主要摆放在供桌上;小圣虫主要放在米缸和窗台上,造型有刺猬、葫芦等造型,目的是保护家庭平安、驱赶邪气。此外,“二月二”的胶东地区,劳动人民会用锅底灰在地上画出粮囤的形状,在图案的中心会放置一个蒸熟的圣虫饽饽,寓意着来年的粮食收成又多又满。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在二月二这一天将圣虫的形象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这也被称为“钱龙”,寓意着家庭富贵吉祥。在上梁这天,主家会在大梁上贴上红纸并写上“上梁大吉”,泥瓦匠和木匠会在大梁上放上一个圣虫饽饽,象征着镇宅庇佑、人丁兴旺。

2.豆面灯

上元灯节,胶东地区盛行用豆面做灯的习俗,叫做“捏灯”“蒸灯”。当地称,“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如今的豆面灯已然不像各种如意饽饽和圣虫那样依旧在节日中活跃了。过去,豆面灯的主要作用是正月十五的照明,由于当时电灯的不普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批形态各异的豆面灯,常见的豆面灯造型一般来源于生活,例如十二生肖豆面灯和灶王爷灯,最多的就是各种飞禽走兽的豆面灯。每种豆面灯的寓意都是不同的,例如用鱼造型的灯照亮水缸,寓意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不缺水;用鸡造型的豆面灯照亮房间,寓意着家中不受毒虫侵害;夜晚,在世的人会点燃各种造型的豆面灯提到故人的坟前祭拜,为已故的亲人指明方向,魂归故里。当时有一句歌谣:“照照炕头,蝎子不蛰老头;照照炕帮,蝎子不蛰老娘;照照窗台,蝎子不蛰胖孩;照照鸡窝,鸡下蛋多。”如今,只有在胶东地区部分老人家里还存在正月十五点灯的传统。

3.磕巧果

在胶东民间七月七日,家家户户磕巧果,七夕节又称作“乞巧节”,清代《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制作巧果的方法和花饽饽的制作方法有所区别,花饽饽是捏制好再组装,而制作巧果是将揉上劲的面团,放进做好的模具——“饽饽磕子”。饽饽磕子一般是由桃木、香樟木或者苹果木制成,造型图案精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动物、植物还有几何吉祥纹样图案,磕出来的巧果放在锅里烙熟,孩子们会将巧果用棉线串成一串,挂在脖子里,比谁串得多,十分热闹。

不仅如此,每年七夕节,还是制作“神仙引子”的时候,神仙引子也是制作花饽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每年的七月七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大家称为“神仙引子”。威海文登花饽饽非遗传承人林荣涛讲:“只有引子好,做出来的花饽饽味道也好,有特殊的香味,吃起来筋道”。制作“神仙引子”使用大黄米粉的效果最好,然后用玉米叶子包起来,玉米叶子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外面再包裹一层苘叶,最下面铺一层黄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发酵七天。

4.铜盆花饽饽

谚语道:“八个饽饽一只鸡,磕头作揖去娶妻”。用于婚庆的花饽饽通常有多种寓意,题材也十分丰富。胶东地区必不可少的要有两个铜盆花饽饽,所谓铜盆花饽饽就是把花饽饽底座做成盆口大小,放在铜盆中,铜盆花饽饽还要配以鸳鸯、葫芦、石榴、四季花等小插件加缀装饰。结婚的时候,新人比较亲近的亲戚要亲手制作大喜饽饽赠予新人,而新人的大喜饽饽通常是八个寿桃为主要造型,上面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吉祥造型,婚礼的花饽饽的表达题材有很多,无一例外都是对新人的祝福,石榴寓意着富贵兴旺、多子多福,石榴花开寓意着花开富贵、吉祥喜庆,石榴熟后裂口寓意着笑品常开,晶莹剔透叫人垂涎三尺,表达了人们多子多福的祈求和富贵兴旺的美好祝愿。

二、胶东花饽饽的审美特征

1.五行五色的用色观念

胶东地区的花饽饽色调明快,但在各种部件的制作中还是会贴近现实,少数会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胶东花饽饽的色彩基调是基于“阴阳五行”的观念,讲求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红色。五行观念中,红色象征火,有喜庆、高贵、祥和的寓意,胶东人民常用红色来表达对生命的钦佩。花饽饽在用色上大面积使用红、黄、绿等色彩,呈现出“艳而不火,文却不暗”,同时,会刻意去营造大色块之间的反差与对比,这样的用色规律使得胶东花饽饽色调浓厚,很好地体现了胶东民俗工艺的传统风格,这一风格的用色规律经过人们口口相传一直沿用至今,变成脍炙人口的口诀。例如:“又红又绿,图个吉利”“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这几句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暗示了胶东花饽饽在色彩选择上经常将红、绿、黄同时使用,达到色彩对比的效果。而黄色几乎是胶东花饽饽配色里的万能色,在现代也象征着天然,于是常做间色使用,色彩明快;再者“软兼硬,色不愣”,在民间,软色是指较明快的颜色,如:浅蓝、奶白、粉绿等颜色,硬色则指大红、大绿、蓝、紫、黑等色调浓重的颜色,软硬色彩搭配使用,既能够提亮,又不会过于夸张,维持花饽饽的色调统一。

2.以小持大的精神意蕴

胶东花饽饽造型的精神意蕴主要体现在象征性上,其象征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花饽饽的内容、场景、直观地表达某一种寓意和情感。例如:匠人通常用鸳鸯、龙凤来表达新婚夫妻忠贞纯洁的爱情,常见的福袋、石榴寄予了人们多子多福的生活祈愿;用寿桃、松树、仙鹤象征着多福多寿;麦穗、锦鲤多用来表达粮食丰收、富贵有余。其二,花饽饽造型的发音用来表达相应的吉祥寓意。例如:“桃”的谐音为“逃”,寓意着孩子远离疾病、平安长大;“钟”和“柿子”的谐音为“中试”,希望后代学业有成;“葫芦”的谐音为“福禄”,寓意着人们的生活富足。

以林荣涛师傅的《松鹤延年·富贵呈祥》花饽饽为例,大型的花饽饽使用堆叠的方式去表达造型,象征性特点十分明显。其一是用花饽饽造型表达精神意蕴,如福袋、仙鹤、寿桃、牡丹花,它们都象征着福寿绵延、吉祥如意;其二是锦鲤、宝葫芦花饽饽象征着“年年有余”的意蕴,也寓意着孩子们的生活福禄双全、幸福美满。

自古以来,吉祥寓意都旨在表达人们的美好情感,胶东人民在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形成了真诚、乐观的秉性,在对胶东花饽饽作品进行欣赏和品鉴时,可以看出胶东花饽饽展现出深层的情感。首先是具有祝愿平安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用胶东花饽饽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体现了胶东人民对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重视。

3.丰富细致的制作工艺

胶东花饽饽使用的原料和工具要兼顾花饽饽造型保存持久、精致等各种需求。

制作花饽饽常用的工具包括夹子、剪刀、竹签以及各种各样的单体模具,每个工具都有独特的作用,不同规格的饽饽磕子,可以规定每个小饽饽的尺寸和大小,不同的规格也有不一样的寓意。在针对较为复杂的小饽饽,饽饽磕子的材质也有所不同,例如锦鲤模具,由于锦鲤的细节多、造型更加立体,饽饽磕子在选材设计的时候选用了内外两层材料,外层是硬塑料,方便塑形、立体化;内层是软硅胶,便于脱模时细节的保留。当下越来越多工匠在制作大型花饽饽的时候,为了更加美观,会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模具。

在制作过程中,食材通过严格的配比标准调色,和好面团,用传统手工方式经过揉、搓、捻,塑造出基本形态,再用剪刀、竹签等工具进行剪、捏、点、提,使花饽饽的特点突出鲜明,气韵生动。对于有特殊要求和寓意的花饽饽,会用研制好的模具来制作,形态标准、重量规格统一。整个制作过程中无需图纸参考,全凭工匠自由随意创作,朴实、花样迭出,是山东饮食文化的符号和代表。

结语

我国民俗学家张紫晨曾说过:“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胶东花饽饽是黄河流域民间手工艺的代表,也是山东劳动人民集生产实践和生活祈盼为一身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的造型来源于胶东地区丰富的民俗事象,色彩搭配上充分体现了胶东人民对生命、生存的真切向往。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民俗艺术在审美和造型上也定会有所变化,胶东花饽饽这种古早的艺术形式会被时代赋予新的民俗内容,以新的面貌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通讯作者:王建芳,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闫晓华. 悠悠乡土塑真情:山西闻喜花馍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 装饰,2012(1) :108-109.

[2] 高承. 事物纪原[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 王靖雯. 胶东花饽饽的前世今生[J]. 走向世界,2022(12)

[4] 包双梅. 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田野调查[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6)

[5] 林溥. 同治即墨县志[M]. 青岛:市地方史志研究院,1282.

[6] 王辉. 胶东花饽饽的民俗地域风格[J]. 中国艺术时空,2017(6)

[7] 王全志《.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探讨(上)[N].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4)

[8] 张天禹. 中国传统元素在国际品牌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大观,2021(1)

[9] 张紫晨. 民俗学与民间学术[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饽饽胶东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花饽饽“笑”了,年味浓了
盛放的寓意
胶东面塑——花饽饽
清宫饽饽桌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模仿老鹰的乌鸦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