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兰 李艳华
①基金项目:吉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吉师博2016052号);2020年吉林师范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汉语时间先后连接标记在外语中对应性表达的习得偏误研究”;韩国教育部和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学振兴事业团)2021年度海外韩国学孵化型事业支援研究项目(AKS-2021-INC-2230007),构建中国东北地区韩国学核心基地;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22BKS128)。
作者简介:李春兰(1981—),女,朝鲜族,吉林图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韩国语教育。
李艳华(1978—),女,朝鲜族,吉林珲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韩语言对比。
[摘 要]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国标》,这是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国标》各项原则和规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春出版了《指南》,这是外语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和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外语类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拥有中国情怀、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标》与《指南》视域下,主要围绕外语类专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教学与评价改革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新时代外语类专业建设方向和创新发展之路。
[关 键 词] 《国标》;《指南》;外语类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113-04
一、引言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高等学校应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高校外语类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拥有中国情怀、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201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尽管专业类之间各不相同,但《国标》内容形式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列出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并对有关量化标准进行定义。这是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国标》各项原则和规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春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贯彻落实《国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外语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指南》目的在于引导全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抓手,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国标》在第七部分质量管理相关内容中,关于教学与评价规定,“教学应遵循各专业教学大纲;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本文将基于《国标》与《指南》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分析其对教学与评价的要求,从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新时代外语类专业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二、改进教学模式
培养外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完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鼎新事业,需在实践中探索,于实践中推进”。[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教学大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国标》要求教学应遵循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执行培养方案、实现课程目标和达到毕业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学生学业成绩以及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而制定教学大纲内容时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必须保持科学体系,且符自身的基本逻辑系统和准确性、完整性。同时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互补,同时要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
《国标》对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将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遵循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并重原则。例如“韩国语/朝鲜语+(复合)专业”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把韩国语/朝鲜语与其他专业结合起来。因此在撰写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地位与作用以及课程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外语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标》在第四部分阐述了培养规格,培养规格包括学制与学位、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四个内容。高等教育必须遵照培养规格标准来制定教学大纲,素质、知识、能力这三者应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明确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特点和意义,同时要把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融入课程目标和要求之中。教育部(2020)明确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外语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入成语、典故等内容让学生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人文素养。例如在翻译课锻炼学生的翻译技能的同时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应考虑课程思政因素,让学生熟悉国情,具备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知识,为国家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身怀爱国之心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又如在阅读课中读到碳足迹相关文章时,让学生计算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留下的“碳足迹”,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习惯,并且让学生了解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科学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至关重要,只有大纲明确才能更好地执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管理。每门课的教学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内容为依托,以能力为导向,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2]
(二)改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指南》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讲授、研讨、实践等不同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教师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外语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习词汇时能让词汇从单调文字变成生动的具体形象,有助于强化认知和加强记忆。在学习语法知识时,情景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育部(2018)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课堂。[3]智慧课堂是构建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互动、协作、探究的课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智慧课堂有别于传统授课方式,课前学生提前预习,课中学习分组讨论,随时测试,教师能快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本身不是目的,课堂信息化的归宿在于教学应用,在于运用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促进教学工作,实现信息化的教与学,从“教学信息化”向“信息化教学”转变,最终回归到人才培养上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4]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平台,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可以依托智能教室开展智慧的教与学活动,智能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高效和智能化,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教学迅速发展,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模式得到普遍运用。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可以合理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要求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因此外语线上教学开展并探索其实践路径是必要的。[5]目前,在线教学平台众多,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优质的共享资源,但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上教育组织管理,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指南》要求:“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跨文化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正因为如此外语类专业更应该灵活广泛运用智慧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外语类专业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应选择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只有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改进评价方式
关于教学评价,《国标》要求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6]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国标》和《指南》为指导,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性教学评价,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应科学评价,让学生忙起来。外语类专业教学考核应从新学期初就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目前存在把学业评价的重点仅放在知识掌握方面的问题,课程评价以期末考试形式为主,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评价。基于《国标》和《指南》要求,高校外语类专业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考核内容不能只局限在对学生的知识性考查,而要建构完善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关于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注重形成性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的特点是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多样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布置课后任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性考核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课程整个学期的授课计划,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布置作业、课堂讨论、技能训练、论文撰写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智慧课堂教学中要尝试采取动态伴随式学习评价,包括课前预习测评与反馈、课中实时检测评价与即时反馈、课后作业评价及跟踪反馈,从而实现重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4]
(二)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
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学业考核的评价内容,可以通过组织参加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讲、话剧、配音、辩论等各种活动和大赛,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评价内容。还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布置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赋予成绩。例如,讲到《大学生的烦恼》这一课内容时,可以在进入新课之前给学生布置采访和问卷调查任务。第一组学生围绕“大学生的烦恼”这一主题对班级同学进行采访,归纳整理出班级同学普遍存在的烦恼。第二组学生依据采访结果,使用问卷软件对本专业1~4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问卷调查结果后撰写问卷调查报告。通过布置采访和问卷调查等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整体性合理评价。
(三)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
外语类专业学生通过在企业或学校实践,可以锻炼外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实用性,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时,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为参考标准,以学生实习期间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为附加评价。
外语类各专业建构完善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系统化综合评价,最终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在丰富教学评价方式时不能只局限于形式上,而是要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新时代建构和完善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教学与评价的改革与实践是重要一环。在外语教学中科学制定教学大纲,通过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建构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科学评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外语类专业应根据《国标》和《指南》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例如智慧课堂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开展智慧化教学应用,促进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转变。培养学生扎实的外语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是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专业基本知识,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卢植.我国发展模式重构与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制度建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6):3-13.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南[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147.
[3]刘邦奇.当智慧课堂遇到大数据[J].中国教育网络.2015(7):65-67.
[4]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荆姗姗.高校外语多平台线上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148.
[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5.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