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06-18 23:18:53宦键田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5期
关键词:电气实训育人

宦键 田燕

作者简介:宦键(1978—),男,汉族,江苏高邮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技术与系统。

田燕(1978—),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

[摘           要]  在智能制造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迎合社会对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重视复合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现从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定位分析入手,浅谈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并针对性地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期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重视教学资源的广泛开发,为自动化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153-04

由国务院部署并全面推进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提出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同时该行动纲领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关键性技术”,强调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2024年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动员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有关行业重点培养领军人才。这一政策的颁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要将高新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构建适宜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这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智能制造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体现育人特色,更要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兼顾以下几方面。

(一)行业需求分析

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制造实现的核心一环,是制造业强而有力的心脏。通过信息技术对信号进行智能分析,以电气提供能量,可驱动机械技术进行整个生产线的协调运作。以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加强对电气自动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对接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1.实现智能化操作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着重让学生对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有效掌握,引领学生熟悉各类智能化操作软件,了解产品的生产系统。通过科学的程序调试,对生产线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监测等流程实现智能化操作,所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智能化操作技能。

2.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更要能胜任多个工位,担任多种角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以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引领学生积极学习适应多种工作任务。

3.达成人机协同化育人

以智能制造技术推进生产过程全面衔接,不仅需要人与人分工协作,更需人与机器密切配合。基于智能制造技术,要实现人机协同,以高效联动高质量达成任务目标。

(二)区域经济特点分析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与区域经济特点相吻合,以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企业转型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带动机械制造综合水平稳步提升,为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与江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方向相吻合,落实省政府的政策部署,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的绿色高地。

(三)课程设置方向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要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各行各业对自动化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重视理实结合,积极融入项目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技能竞赛等综合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

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创新与丰富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同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与现代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化育人格局。当前各个地区也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化院校,参与实施了很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与一线生产难题相结合,建立了一系列技能大师工作室。当前国家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晋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对一些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的高等技能人才实现了破格晋升,在待遇水平、科研环境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些优质成果落地转化,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同时,也使科研人员的研发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已培养了许多高素质、强技能、专业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大师。同时,学校制造大类、电子信息技术大类等专业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很多高校都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共发展的良好育人局面。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同时,智能制造技术涉及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其更新换代的频率非常快,且与工业制造产业深度融合。所以,高校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中也遇到重重阻力。

1.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更新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实现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还要适应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更新。当前,很多高校依然存在实训教学开展力度不够、课程资源不能与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新趋势有效衔接等问题。所以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中,依然面临培养模式更新不及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不健全、学生实践需求不能全面满足等问题。还有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区域经济融合度较低,多着眼于技术学习,对服务、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关注度不够。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模式更新不及时,影响了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质量。

2.技能培养模式单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核心课程的理解掌握,更要通过实训教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深度了解。但当前学校校企合作综合质量不高,实训项目较单一,学生对一些新型智能制造设备了解不足,今后就业面相对比较狭窄。很多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岗位不足,在校外实训环节,学生多人同时入厂,不能参与整个作业流程,学到的知识比较浅薄。

3.技能竞赛不够普及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既要面向校内让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要面向校外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当前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对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能引领学生参与一些竞赛专业项目学习。尤其是与自动化相适应的机电一体化项目,现代电气系统控制与安装调试等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因学校的硬件不够完善,师资水平需提升,对技能大赛的教学引导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加技能大赛。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多项兼顾完善电气自动化岗位育人体系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工作的开展,要构建特色化育人体系,对学生多项能力培养全面兼顾。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不仅实现了技术装备的全面突破,生产过程还需智能化管理体系,所以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对应某一专项岗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更要从提高学生管理意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角度,关注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通过跨越多个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迎合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适应网络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新关系,让学生掌握生产岗位上产品制作的工艺,学会信息化控制技术,对检测与控制等专项技能循序掌握。引导学生从单一岗位适应转向多岗位协作,综合流程轮转有效努力,助力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系统掌握,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从技术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循序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循序渐进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涵盖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学生掌握的难度较大。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效关注,坚持由易到难循序完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线上教学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利用线下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电气控制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专业技术。其次,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再到专业综合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由易到难循序完善,让学生进行渐进式学习,让学生对编程、控制、变频调试、现场总线、伺服控制、自动检测等技术全面掌握,通过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实践、项目体验提供载体。同时,让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开展有效的专业实践,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有效学习的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考取技能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切实通过实践过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为学生今后就业有效加码。

(三)理实结合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重视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两手抓,迎合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促进学生对必备技能熟练掌握,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并结合实践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驱动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技能训练,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学习相应课程知识,真正将核心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有效实践,实现对职业技能的循序掌握。学校要与企业有效合作,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发展的新趋势,让学生及时了解新技术,引导学生对电气自动化产品生命全周期有效了解,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生产管理能力。在企业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企业的一些真实案例,借助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对自动生产线组装、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子电路设计及仿真等专业综合课程有效掌握。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专业自动化课程体系,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应用,契合企业实际技术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四)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以产教融合为前提,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由政府牵头,通过金融、税收等多方面的激励扶持,促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让学校人才更好地走出去,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支持、设备投资等方式,在学校开设一些特色专业,进行综合项目实践,依托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学校的育人综合水平。对接企业紧缺人才,形成学校、企业利益共同体,从多个角度有效对话,探索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前提下,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掌握不扎实、协作意识不够、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等问题,在校内开足开全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深度认知。由学校牵头优化人才供给,面向当地龙头企业,实现上游、下游全面辐射,带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有效延长,进一步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融合育人,优化顶层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由企业发布人才需求及岗位变动信息,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学校结合专业教学的情况,为学生技能实训提供有效依据,企业加强技术共享和技能设备培训支持。通过创建工作室,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度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考核,提供实训项目案例,推进企业教师专业指导入校园,让学校教学工作的落实更好地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在校企融合育人过程中,要覆盖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全周期,推进专业化技能培训,邀请企业的工程师进校面授,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体现教学做合一育人。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学生职业规范、职业技能全面掌握。以学为中心的产教融合,专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开展技能实践。

(五)科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产教融合的同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还要体现科教融合。借助科研虚拟平台,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与专业认证标准引入,驱动学生创新意识不断提升。首先,在教师带领下可以让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让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新技术有效学习。以教师为引领,还可以成立科研创新工作室,针对性解决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持续创新的科研意识。其次,要坚持科教融合,以研促教,以研促创,让学生参观访问,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创新的进取意识,增强学生为国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科教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开展仿真实训,弥补薄弱环节。为了让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全面掌握,学校还创建了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聚焦智能制造区域产业发展新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基于思政育人引领,进一步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开展多技能实践,促进专业课程全面融合,构建电气自动化高水平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让学生对电子电工实训、单片机实训、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等课程全面学习,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电气自动化智能生产线的运行与管理。借助虚拟仿真平台,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反复演练,扎实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借助虚拟实训基地,还可以集教学、竞赛、培训、生产、科研于一体,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扩展、能力强化、素养提升。依托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实训,可有效解决当前学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训练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真正将专业实践融于产品订单生产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六)构建课岗证赛融通型教学体系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需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横向融通、纵向贯通,所以高校要探索课岗证赛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特色。首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要做到引岗入课。结合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让学生对电气自动化行业新规范以及企业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有效认知,基于真实岗位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融入精彩竞赛案例,让学生开展情景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任务执行力,贯穿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明确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其次,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岗课融通。电气自动化教学可综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育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开展项目任务探究,通过翻转课堂重视加强行动导向,以合作学习为学生自身成长有效赋能。将技能大赛内容、技能证书考核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与职业标准及企业生产有效对接,增强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最后,在校内营造良好的竞争学习氛围,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赛证课融通。让学生及时考取一些有含金量的技能证书,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术核心,学会团队合作,认真、沉着地解决具体问题。通过校级竞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借助省级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应变力。以课岗证赛融通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在竞赛中获得良好的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智能制造引领了机械制造行业的新发展,这是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有效应用的重要彰显。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机械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产品综合质量大幅提升。因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也要以培养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综合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更要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课岗证赛融通,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落实。

参考文献:

[1]姚年春,何玉林,张闽.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2024,23(3):1-9.

[2]赵成,张苏新.智能制造类专业“课证岗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例[J].中国集成电路,2023,32(11):38-42.

[3]薛岚,于建明,杨帅.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23,22(29):36-40.

[4]梁倩倩,于生.“双高计划”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23(7):112-114,121.

[5]花奇芹.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群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升级改造探索[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2,6(12):122-124.

[6]许波,谭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创新改革初探[J].时代汽车,2022(5):55-56.

[7]许波,谭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2(3):34-36,40.

[8]陈益飞,赵斌.劳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3):10-13.

[9]白智峰,刘继修,边海宁,等.新时代智能制造与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24):157-15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电气实训育人
保变电气五十六国畅游记
经营者(2024年1期)2024-03-30 08:15:09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小议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