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 困境与对策

2024-06-18 06:54范王恺
三角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者育人思政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公民的重要平台。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基和民族的灵魂,其中蕴含的丰富素材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内容支撑,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人文性,因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然而,受“实用主义”育人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能的全面发挥,阻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守正创新为遵循,针对困境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与优化措施,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基础。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依托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弘扬的有力抓手。这要求高校与思政教育者全方位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育人价值,全面转变育人思路和教育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元化及实践的人文性,促使思政教育的育人效能得以有效发挥。同时,思政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创造性的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配合,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信念,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优秀传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逻辑

一、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刘克庄的“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这些承载爱国思想的诗句激励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挖掘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其责任担当并坚定其爱国信仰,使其将自我价值发挥与国家的进步和繁荣紧密联系起来。

二、坚定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信念

当前正处于多元社会思潮交互冲突的新时期,各种价值观相互裹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初步确立的阶段,且信息辨别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不良社会思潮会弱化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育人素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均对人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和形成具有较强的引导效能。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历史先哲的思想和信念,进而在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下自觉坚定人生理想信念,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三、规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下,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水平参差不齐的价值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传统文化中关于团队精神、如何对待利益等问题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见利思义”等内容始终在价值观层面引导人们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并在利益面前保持德行与自我。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内涵,在培养大学生大局观的同时,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发展转型带来文化变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迎合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快餐式文化迅速普及,五花八门的信息传播平台诞生,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快餐式解读在群众中风行,淡化了传统经典的原汁原味。从前高校学生们多于图书馆内静心品读经典名著,于书香之中沉淀思想,现在学生们更习惯于借助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进行阅读,内容也倾向于短小趣味的随笔、推文、评论等,裹挟着浮躁之气,不断弱化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们思想和文化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导致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以及传统价值观的颠覆。诚然,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些融合难题,一些传统文化形式难以被数字化,或者数字化后的效果不佳,这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困难。此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难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孤立和失去活力。

二、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性,且内容纷繁并具有多种表现形态。虽然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长期以来,由于“能力本位取向”和“知识本位取向”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过度强调,而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民族意识、人格等精神层面的发展却被忽视。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素材对大学生实施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容易使不具备传统文化基础的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效能较差。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发挥传统文化的渗透性和感染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思政育人效能,然而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普遍较弱,不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贯穿于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使得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师资队伍疏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要求思政教育者摒弃传统而固有的育人模式和教育方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不断实施兼具创新性和人文性的育人手段。然而,目前部分思政教育者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性不足,不能起到循循善诱的效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运用,部分思政教育者缺乏兼具有效性和人性化的教育手段,不能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方向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文化育人手段,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此外,缺乏传统文化活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障碍,单一的理论型施教难以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内化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能的有效发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育人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融入思政教育,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这要求思政教育者全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态,将诗词、国画、戏剧、民乐、汉服、剪纸等方面的文化素材运用于育人内容中,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载体,使大学生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属性,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进而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思政教育者需要以时代发展潮流为导向,依据大学生的关注方向和兴趣范畴,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活化和通俗化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并依托网络热门事件、现实民生问题、国际时事政治等素材,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其展开分析与解读,以此扭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无趣”“枯燥”的偏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的积极性。

二、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施教手段,强化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导向,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大思政”育人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专业学科,依托专业课程学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素养。同时,辅导员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素材支撑,从主题班会到宿舍文化建设,从心理健康教育到情感交流,始终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方各面,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助力大学生树立坚定而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此外,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在新媒体场域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自主学习探究,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方向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体系的完善。

三、凭借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实践育人的主要依据,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创设中来,以师生协同的方式创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景观设计、标语创作、文化墙绘制等活动中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实现自身思想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黄鹤楼、岳麓书院等传统文化胜地,使大学生在感怀古人远大志向和高洁情操的同时不断审视自己,进而以古人为典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指导,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与言行。此外,思政教育者需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组织大学生深入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社会文化团体,在团体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真实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将自己塑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此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大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全面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彰显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

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有赖于全面提升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使教育者以创造性的方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并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此,高校需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程教师等教育者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重要任务对待,从广度、深度、精度三个维度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健全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体系,并积极参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会、交流会、座谈会等活动,进而在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塑造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全面强化。同时,思政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施教和个性化引导,并以“一对一”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情感互动的方式,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内心困惑,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全面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深度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精华和思想精髓,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方向,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强化高等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范王恺,1998年1月生,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者育人思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