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学之序”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2024-06-18 06:32:29杨雪
三角洲 2024年13期
关键词:博学文本过程

杨雪

《中庸》提出读书者为学要做到“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南宋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解释此为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环节。他提出读书者做学问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治学,实现穷理,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作为古代读书人为学的指导法则,直到今天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借鉴。本篇基于朱熹“为学之序”的优势进行探讨,结合学情对《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进行分析,以更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本节就《送东阳马生序》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为后续的比较研究作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具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白鹿洞书院作为治学树人的教育机构,在千余年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模式,凭借其育人精神、教育制度、教学理念等内核至今仍弦歌不辍,给予我们语文教学以多维度的启发。尤其是朱熹《揭示》中“为学之序”的教育实践,在丰富教育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重新焕发生机。现代语文教学鼓励学生要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室中的听众”。“为学之序”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五个阶段,彼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教师借助“为学之序”进行教学,一定要强化研究意识,把对教材文本的学习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学问思辨的良好习惯,具有躬行实践的现实意义。

立足文本,建构图式

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博学”是指要扩充自己的学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作为思考的基础,导致“审问”范围狭隘,更难以培养“明辨”优秀文本的能力。

一、语言的建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有“构建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目标,是指学生在频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主动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和沉淀,逐渐了解文本的特点,并能按照相应的规律熟练运用,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完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学者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治学态度。首先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教导学生通过文言常识的积累与运用、基本文体常识、文学常识、教材文本、学生语感培养和语言实践能力等方式疏通文本。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叙述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由浅入深解读文本。学生不断积累学习,进而形成认知图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后续其他文本学习奠定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通过语言建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文本,由经验、认知等内化后形成自己的图式。如“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该如何解释,一般“嗜”多是“嗜玩”贬义词,在这里表示“喜欢、特别爱好”,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对求学的坚定。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含义不同,但常用的解释也只有几种,只要掌握了它的几个基本含义,再结合具体语境,对内容的理解也不是难事,学生可以通过积累字词建构图式。图式的作用过程是储存在学习者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那么,他们在后续文本学习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思维会更成熟,有效提升了学习能力、丰富知识体系和生活体验。在学生建构图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而有能力的建构者。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强化对教材的研究,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才能够驾驭这些内容,确保教学过程的稳定推进。

二、文本的架构

“博学”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翻译文言文,以此增加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对叙述文本的理解再扩展到其他文本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在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相似性开启课堂导入。教材中有许多围绕勉励学生读书的经典文章,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如王安石的《伤仲永》、诸葛亮的《诫子书》、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劝学勉学名篇,说出哪个人物的故事让你感触最深,并说出原因。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点有序整合,逐步对此类文本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他们从相似性中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感悟,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感悟。

学思结合,深度阅读

《礼记·儒行》篇提到读书人“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这里只提到“博学”和“笃行”,其实由“博学”到“笃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包含了审问、慎思、明辨在内,这样,由博学到笃行就构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思结合的方式发展思维是当下开展教学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强化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源头,是进行深度思考的基础。学生在“审问”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中,需在自己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敢于怀疑,勇于追问。在“审问”出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突出求学时期的“我”的形象的?这样以设问的形式逐步掌握文本。“慎思”则是在“审问”的基础上加以慎重地思考,探求真理,知识内化,而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审问”和“慎思”是不断追问、不断思考的过程,在这来往过程中获得进步。结合文本,我们通过交流思考可以看到其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的运用,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文中有几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从作者的角度与文中出现的人作对比。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以上作者以身试教的榜样故事,结合自身谈谈理解,注意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通读全文一是将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作对比,二是将同舍生的豪阔与自身的贫寒进行对比,三是将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和自身贫苦生活作对比,四是将自身简陋的学习条件与奋进的学习态度作对比。这样循序渐进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做学问的态度。“明辨”是第四阶段,指学习要明辨真伪、判别是非,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把这篇文章向学生进行讲授之后,并不是要学生对古人苦学的精神进行学习,而是要学生充分了解求学之志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在于好学之心。如文本中有这样一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以让学生扩展思维,宋濂真的完全没有羡慕吗?理解的过程即主体以自身体验去感悟对象,与对象之间交流与对话,从而获得精神意义的过程。在表层文本描述和人物深层的感受之间该如何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如果答案是没有羡慕,为何宋濂对此记得如此清楚,可让学生自行带入人性真实的感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处根据宋濂年过七十后还能印象深刻看出,他在长期读书受教中,能够克制自己心中过分贪念的一面,拥有受人敬仰的高尚情操,这样的解读也将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作者在面对这些艰苦与挑战时仍勇往直前,坚定地与困难作斗争,最后,自己终于变成一位有所成的大文学家并对青年谦逊劝学。请同学们围绕“我认识的宋濂”为主题,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主体,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对课文进行创新性翻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迁移探究,躬行实践

“迁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掌握知识与方法,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学习者通过把独立的知识点或能力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学习迁移的方式,将二者联系起来互相促进,是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朱熹教育更看重知行合一,因此在《送东阳马生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其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模仿迁移到其他情境的学习中,如学习材料的相似、学习内容的关联、学生认知结构的相似等,在培育道德和网络学习生活中提高迁移学习能力。通过单元导语可知,编写教材的人员希望学生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中,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感受和领悟。“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全神贯注怀抱坚定不移之志,将所想落实到所行,一言一行皆符合学习所得,为学不仅仅是口头功夫,需辅以实际行动具体落实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

一、德育实践

《送东阳马生序》体现了宋濂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尊师重道;简朴朴素,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这些美好的品质,显示了明代儒者的风范。在文章最后,作者担心别人诋毁他“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其实是他自我反省习惯的表露,也是他为人坦诚率真的表现。将“为学之序”引申到日常道德修养之序,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将德育躬行日常生活。教师要在一言一行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迁移到语言积累和学习过程中。当代教育本质的终极意义即培养“完善”的人。语文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塑造方向,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

二、网络迁移

随着全面信息化时代对教学的影响不断加深,学生对网络资源与网络媒介的使用与依赖不断扩大的情境下,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对教材进行拓展学习。老师可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搜索网络关于“求学”的新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模仿写作。模仿迁移学习的运用,对引导学生写作、梳理写作思路有一定帮助作用,学生掌握了“写什么”“怎么写”后,也可让他们在内化模仿的同时加入自己的个性化思想,运用到具体阅读写作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强化迁移学习能力,以便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能进行熟练运用。在学生体验迁移过程、正确掌握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迁移方法后,通过自主练习或教师安排任务解决相似问题,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一步熟悉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练习中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中考试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迁移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考题型。老师可以给学生拓展网络上有关可以辅助教学的电影资源、音视频、文字资源,这样学生在假期时间和课余时间自行会进行网络在线教育的家庭补习,如果在课堂外能够选择一些对教学有利的资源加以利用,那么网络课程对学校教育也是一种支持与助力。通过网络迁移的学习路径实现跨校授课模式,加强家校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与互融。

“为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朱熹不仅将此作为“为学之序”,亦是育人之序。以上五个阶段实则为两个部分,“学、问、思、 辨”为第一部分,旨在使书院生徒明晰义理、格物致知,而“行”在末,承接修身、处事、接物所行之旨要,重在躬行践履。“为学之序”作为古代读书人的指导准则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将“为学之序”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不断细化和优化开展教学的方法与举措,把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猜你喜欢
博学文本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博学的猫头鹰
幼儿画刊(2017年10期)2017-10-18 00:46:16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33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前线(2014年9期)2014-10-20 03: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