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春燕
写话和习作都是启蒙性写作,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写作。课标规定:“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立足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开始‘习作,则在表达方面、构篇成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从低年级写话到中年级习作,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也是片段练习到篇章训练的转变,更是学生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这也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该如何巧妙铺桥搭路,让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有效衔接起来?
一、日常交流促规范表达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点明了只有写好了句子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应以指导说完整的句子为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在每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或课间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如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有学生的水杯打不开,他拿着水杯对我说,老师开一下,或者说老师我打不开。他不知道如何清楚、有礼貌地向人求助。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不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向我提出求助,我都会要求他们把话说清楚说规范。水杯开不了的,我会微笑着对他说:“你应该对我说:老师,我的水杯打不开,您能帮我开一下吗?谢谢。如果你这样跟我说话,我是非常乐意帮助你的。”孩子马上就会照样子说,这时,我就会说:“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很愿意帮助你。”帮他打开水杯,往往这个时候,都不需要你提醒,孩子主动就会说:“谢谢老师!”我们回应:“不客气!”这样规范的表达有了第一次以后,下一次他向人求助的时候,可能就学会了有礼貌地,清楚地向人求助的表达。这样学到《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时,孩子则可以清楚规范、大方地表达了。
二、仿写练习构建稳固语体基础
古人云“依样画葫芦”,以课文为依托,进行仿写是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要求精心选择习作训练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模型,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比如由照样子写词语、照样子写句子,渐渐融入片段仿写和篇章训练,进行由易到难、梯度分明的“阶梯式”训练。依托每个单元的习作要素目标,研究、确立单元中每篇课文、相关板块中的训练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确定的习作技能即时进行仿写、交流、评价,串点成面,形成序列,达成“写话——习作”的转型升级。
(一)与课文模仿创编结合
借助教科书典型语例,把段落写清楚。一二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就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和语例来帮助他们了解语句之间的不同结构和逻辑关系。”如:二年级上册学完《田家四季歌》,有一句“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课上引导学生也来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有过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的事情吗?课堂上孩子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表达,然后再引导变为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强化练习表达以后,他们就经常会在说到这样的情景时,如打扫卫生后,体育课跑步后等情景中用上这句话来表达了。
在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寻找身边的雷锋,模仿课文的表达,用诗歌的形式来呈现,孩子们晒上来的表达,也很不错。特别是有一些孩子比喻句、拟人句都能用得恰到好处。二年级下册高洪波的儿童诗《彩色的梦》,学完之后,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提议写一写儿童诗。结果呈现的时候真让人惊叹。
(二)续写练习,找准“写话——习作”情境创设点
习作能力的提升来源于一次次的语言实践,我们还要善于找准情境创设点,巧妙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让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将静态的写作知识融入到动态的习作实践中。比如续写练习,在文本中的思维空白处,观点模糊处,情感生成处……抓准契机,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多视角发现和多渠道链接习作资源,不断提升学生选材、谋篇布局的能力,进行言语生命的构建,实现“写话——习作”训练相得益彰。如学完二年级下册《沙滩的童话》后,课后练习“在一片沙漠里……”“从前,有一座大山……”学生则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续写创编故事。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藏在课文中,通过范例支架,精准定位,学生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总结写作方法,举一反三,让指导“显而易见”,有章可循。
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的习作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习作的愉悦和美妙,学会用文字酣畅地表达。正如课标对写话的定位,就是“易趣”为美:既要重“趣”,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对写话有兴趣”:又要重“易”,以“易”促“趣”。我们一定要打破写话就是要写一段话、表达完整意思的传统观念,让孩子们容易写,让他们放胆“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从内心体验到写话的乐趣。“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