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个最新的改变就是以“学习任务群”构建起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提出了新要求,统编教材也改变了编写思路,但一线课堂仍大多按照过去的单篇课文教学思维对待教材单元,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与培养学生真正的核心素养是背道而驰的。要想真正改变传统单篇的“碎片化”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就要从“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以“学”为主线,满足学生的“真需求”。因此,我们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整合”为基本思想,以“联系”为纽带,以“任务”为载体,探索有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统整单元学习内容
“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结构,单元内容设置彼此融合,各助读系统间呈现多层面多角度的关联,共同服务于单元能力目标的培养。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是对单元内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
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即是一种整体教学设计,他们强调用“少而重要”的、能引发“持续性理解”的基本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迁移。教师可依据对单元助读系统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围绕关键阅读能力训练点统整单元学习内容,设计单元基本问题。单元基本问题在教学伊始就公开给学生,用基本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二、实践性原则:以任务为载体驱动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基于学情,以任务为载体,设计一系列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在一个个活动任务中落实单元育人目标。语文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学生阅读典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学习他人优秀的言语实践经验,需要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积累和梳理语言现象,并在模仿中逐渐优化自身的言语表达。
单元整体教学,要以活动任务为载体驱动。活动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言语实践,这里的言语实践不是孤立的听、说、读、写,而是整合了不同方面能力点的综合言语实践活动。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出有思维容量的学习活动任务,构建有利于达成单元学习目标的问题支架。
初中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容易忽略人物或事件的细节,因此便难以真正把握人物形象,难以品读出文章的深层意蕴。因此,在单元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应以任务为载体来驱动单元的学习,将复杂难懂的问题活动化、程序化。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精彩的细节描写,尝试总结归纳出“细节描写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的特点”,并感受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帮助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进而更好地实现从读到写的能力迁移,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关键能力。
三、联系性原则:指向迁移能力培养
“举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迁移是人形成重要能力的关键。围绕“阅读”这一核心任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创新设计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自读课文作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教读课文的方法引领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能力衔接作用,有利于达成核心素养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借助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有利于帮助学生未来阅读更深邃的经典作品。
在学科素养时代和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和呈现下,基于真正满足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真需求”,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的单元整体教学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单元整体教学既统整学习资源,又关注真实学情;既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又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高位目标,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关键的能力、必备的品格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