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权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人生路上的船舵,是孩子飞翔的翅膀。近年来,阜宁县合利中心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办学理念,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管理及教育模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建设及智育培养,用心、用爱浇灌阳光下的“花朵”,学校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首位,常抓不懈。年初制订了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并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以学校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和班级组织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以党支部—少先队——工会——班主任为主线构成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为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制订了明确的工作规划和方案,以及完善的考核体系,与派出所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并经常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学校还专门召开了各班班主任、各中队辅导员参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进行专题学习,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抓紧抓好。
开展主题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如国庆节、建党节等组织师生开展演讲、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纪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民族认同、民族志气、民族气节。
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学校结合实际,认真宣传、贯彻教育部修订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并加强仪容仪表、礼貌用语、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各项训练。全方位引导学生自律,学校成立了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红领巾礼仪示范岗、文明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等,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特色管理。
开展法治教育。组织学生结合普法宣传活动,观看禁毒、法治教育资料图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帮助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全面了解有关法律常识,提高法治观念。
开展防范欺凌教育。学校以校园欺凌为主题开展专题教育,从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自护自救等方面,教育每个学生不实施欺凌行为、不参与欺凌事件、不忍气吞声,做到不欺凌他人也不受他人欺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细致落实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作。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渠道,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疏导缓释不良情绪。学校还向全体学生家长发出每天“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的活动倡议书。请家长们每天能专注倾听孩子的述说至少15分钟,每周至少抽出一个小时专属与孩子互动的特别时光。
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
为了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尤其重视作业管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学校在控制作业量的基础上,鼓励任课教师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
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能够减轻文化课学业压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学校以课后服务为契机,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结合学校优势为学生“量身订制”课后服务“菜单”,开设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校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年级、分课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并开设了自助悦读、一班一品、运动健身、科学实践等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英语故事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成果提供了舞台。此外,学校还设有益智游戏、真爱梦想、最美阅读等多种校本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在阅读课程上,学校为了保证学生校内的读书时间,对每天的阅读时间进行了设计与规范,全面落实了晨诵、午读制度,把每一天都当做“读书日”。每天午饭后,学生自主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进行静心阅读。午后的校园书香四溢,不需要老师的监督,也不需要班干部的约束,整个校园安静下来,同学们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
坚持关爱行动,守护学生成长
“关注特殊群体儿童,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学校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情况,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学生给予关爱。对特殊群体学生,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长。学校结合目前开展的特殊群体学生关爱行动,从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全方位地关爱特殊群体学生。
对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学校开学时开展全面筛查,建立特殊学生专项台账,实行一生一档。全体党员干部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带头作用,开展“帮扶一对一,暖心满校园”帮扶结对活动。平时学校教师还通过微信或电话约定家访时间,带着关爱走进学生家门,带着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家庭。老师们在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状况后,提供给孩子排遣消极情绪的方式方法,并引导家长多信任、不放任,多倾听、不强迫,多关爱、不溺爱,引导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包容、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家长更“懂”孩子。
总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半功倍,惠及未来,利于个人,也利于国家的大事情,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成员,大家都要一起行动起来,用坚实的臂膀筑起安全屏障,守护祖国的未来,托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