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大单元教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与呈现课程内容的实施途径,这是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在真实的主题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施教行为。语文教师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素养的导向和培养,更要注重人文层面素养的导向和培养,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在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整体规划单元内容,创设有效情境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重点是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的一般规律。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大情境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单元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去设计大任务,以此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素养。
二、转变角色认知,改变学习方法
语文大单元主题背景下的教学,师生角色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正确的定位,恰当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有效的进行课程改革。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解决学生“学会”和“会学”“会用”“形成素养”的问题,这才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性的学习过程,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观。教师必须明确“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学生知识、能力、应用实践,教师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教师给学生创设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在大主题任务群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什么角色,教师就是设计情境下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者;教师就是富有导向性、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呈现方式的引导者;就是学生出现偏差错误的纠偏纠错者。教师在情境中构架主任务,学生在自主批注、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中生成概念、知识点、思想、情感,最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拓展提升,形成语文技能。
三、渗透思政教育,强化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设置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抓住课程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政教育。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而是如盐在水的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优秀的品质、真善美的性格和从学生视角根植于心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教学《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战士的无畏牺牲、视死如归为什么,为了中国解放,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国家怎么样,你们享受营养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吃得好,穿得暖,感谢谁?感谢为了新中国解放牺牲的革命烈士,感谢共产党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我们要爱共产党,爱祖国,争做祖国的保卫者......。这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根植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很必要。
四、跳出文本学习,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可谓涉猎之广,学习要素之多,学习面广泛。现在的大单元教学,教师只注重了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主题文章,一篇或者整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横纵拓宽。既可以纵向勾联,拓宽到高中的教材内容,也可以横向跳出文本之外的联结,同一主题的、同一作者的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这样既丰富了学习文本,跳出教材之外,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广度和阅读量,也就完成了《课标》中拓展任务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