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与孔礼: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2024-06-18 07:03杜晶耿志东
三角洲 2024年12期
关键词:周公周礼礼乐

杜晶 耿志东

西周建立后通过分封制实现维护统治的目的。周公作为西周早期的政治家,认为要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民本思想,而且通过礼乐制度对统治阶层秩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周公的一些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提出的孔礼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周公的民本思想和礼乐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一、周公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古代最为重要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发源于夏商朝代,到西周时期得到发展,到百家争鸣时期得到发扬光大。虽然受到我们国家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使得民本思想理念无法得以发扬光大,但是这一理念充分表明古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也就使得许多封建帝王在治国理政的时候还是要坚持民本思想,而不能为所欲为。而周朝初期的周公提出的民本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这一理念的发展。

早在夏朝,就有统治阶层意识到重视百姓力量的重要性,而孔子提出的“使民如承大祭”观点就说明他重视人们的力量,还认为如果君王贪图安逸,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所以统治者要在治国理政上坚持勤政节约的思想,这只是民本思想的雏形。西周建立之初政权并不稳定,商朝的遗民特别是纣王的儿子武庚依然想复辟,他们趁周成王最初继位年幼之际发动了叛乱,周公在这个关键时候率兵平息了叛乱,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事情发生后周公也不断思考王朝兴衰的内在原因,作为曾经的小国,周朝在打败商朝后怎样更好地统治国家?怎样促进周朝的长治久安,周公经过长期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这一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证明周朝统治全国的合法性,周公提出了“天帝”理念,取代了商朝“帝”的理念,这样就否认了商朝君主宣称的他们和上天存在血缘关系的理念,所以上天就不一定保佑商朝的天下,而上天保佑商朝关键以德来进行评判。他认为商朝最初能够统治天下是因为他们顺应天命,但是他们后来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存在失德行为。周公也是用这种方式暗示周朝的统治者虽然通过天命取得了天下,但是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疏于朝政也必然会导致商纣王那样的下场。所以,“天命”最终还是要建立在民本的基础上。

周公的民本思想就特别强调需要重视百姓的意愿,通过夏商朝灭亡的原因就能够看到,只有更好地重视民意,才能让周朝统治者做到勤俭治国,避免贪图享乐。特别需要了解群众的疾苦,才能制定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周公的保民思想还特别强调随着奴隶社会的不断发展,君主王权专制也逐渐增强,如果君主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就会出现暴君现象,这也是商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周公就特别提出慎罚的政治理念。特别指出在使用法律惩处他人时候,需要对所犯罪行进行认真的审定,才能避免滥杀无辜的情况。只有谨慎利用刑罚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其他百姓,比如对一些违法情节较轻的人士,只要他有良好的悔罪态度,就能够采取矫正的办法让他重新做人,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更多百姓出现违法的现象。周公的这一理念并非让那些怙恶不悛的犯罪人士逍遥法外,而是要顺应民意对这些严重违法人士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惩治不法分子,避免这些人为非作歹。这就看出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理念迅速取得了成效,正因为他的大力扶植周王,让周朝的国力不断强大,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周公诸多理念值得后人所借鉴。

首先,他清醒地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虽然他的这一理念同人民群众才是真正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有很大的距离,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求,但是能够认识到统治阶层必须正视民众的利益,因此,特别强调天命理念,但毕竟这已经是时代思想的巨大进步,另外,从其中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公提出的德政理念是对统治阶层特别是君王的政治行为作出判断。特别强调君王只有行为得体,才能够具备统治天下的条件。以德配天的理念就使得周王的神权和王权得到了有效的统一。随着周王朝国力的衰微,就使得德政理念已经为更多的平民大众所接受,推动了社会思想进步发展。

二、周公创造的礼乐制度

中国因为礼仪之邦而世界闻名,我国最早的礼乐制度从周武王对诸侯进行分封开始,通过分封制更好地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为了保证这些诸侯国都能够对周王朝忠诚,周公就专门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典章制度,这被后人称之为礼乐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被视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上层建筑。礼可以被理解为维护统治需要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内容后来演变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内容,而乐具体是指为不同阶层的贵族从事礼仪活动而专门制定的歌舞和音乐内容。这些都是有严格的规模要求,不同级别的统治阶级不能超过该级别享有的待遇。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不仅具有鲜明的西周特色,而且这种礼乐文明对未来的中华文明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西周礼乐文化为具有西周特色的文化模式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另一方面,西周礼乐文化为长达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十分必要的前提基础。

从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背景来看就能看出这是满足维护西周统治的客观要求,毕竟受当时诸多条件的限制,西周不能直接对国家进行统治,所以只能通过分封的办法将领土分给同姓兄弟和功臣,这样便于维护西周的统治。分封制必然导致宗法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便于实现统治权力的顺利交接,避免发生内部冲突现象。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统治模式,通过血缘等纽带建立了庞大的国家统治体制。怎样确保这一体制能够顺畅地运转,这就使得周公非常重视制定礼乐制度的具体内容。该制度不仅内容复杂,而且表现形式多样,从本质上看是让不同等级的统治人士享受不同的权力,礼乐制度在参照夏商时期好的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终于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形成尊卑等级制度。周公建立的礼乐文化对后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为促进西周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发展扮演了关键作用。比如,当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性需要在二十岁时隆重地举行成年礼,流程包括笠日、城日、笠宾以及拜见父母亲等,大约需要二十个步骤。这种细致入微的礼乐文化模式下西周统治阶层的基本文化模式以及整个社会的礼仪建构基本确立,对于当时的社会统治意义重大。

孔礼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因为在鲁国长大,所以深受鲁国的文化氛围影响,让他成为周礼的坚定维护者。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但孔子对周礼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革新。比如在周代产生了“德”的萌芽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者更侧重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所以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对强化道德和提升个人修养重要性的关系作出说明。

儒家思想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要求包括“忠信仁义”,而统治者出于统治的考虑引导人们在提升道德修养的时候提升政治层面的“德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犹不及的现象。而这种中庸之道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当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个人乃至社会发展具备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摆脱受西周时代“天命”思想的影响。这也是孔子“德”理念的本质属性,因为他提出了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政治原则。

当然,孔子的“德”是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也就是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等德目观念,其思想背后始终贯穿着“道”。孔子的“天道”理念是对周公天命思想的一种创新,孔子认为人类对天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认识,所以能够尽可能地把握命运,这也是人民应该积极努力奋斗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计划就必须从事仁道,就需要将自己的修养展示给他人,这样就把仁的含义指向爱人的做法。樊迟问何为“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让人道主义思想变得更加有意义。这也就看出孔子认为人们不能一味地相信“天道”而是需要更好地发挥人类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也能够不断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

他主张德治于民。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一味地采用严刑峻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社会治理的目的,但是老百姓只是因为担心受到严惩而遵守社会秩序,但是无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需要强化对老百姓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更多的礼制道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他们提升思想觉悟,更好地遵纪守法。这就看出与周礼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冲突的,孔子主张德治,把礼的外延扩大到百姓当中去,这是对周礼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当时阶级关系变化的新认识。这也就看出孔子坚持严惩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尽可能避免阶级之间的冲突。这就看出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政治文化,代表了一种高明的协调论的东方式的思维方法。在当前,重提“民为先,稳为重,谐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应该有其应有的价值,一方面注重教育,调节官民关系,另一方面加强法律和道德的建设,传统的民本思想可以发挥着使民主本土化的社会作用。

孔子在礼节仪式上对周礼的继承。在对待礼节仪式问题上,孔子的主张和周礼也是有区别的。周礼当中规定礼帽需要用麻料来制作,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越来越丰富,许多人用丝料来制作,因为能够更好地节约原材料而受到大家的欢迎,孔子对这种做法持赞同的观点,认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展周礼。这就看出孔子在贯彻“礼”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变通改革。

孔子对周礼增益的内容主要是“仁”。不同学者对孔子思想的仁字进行分析和解读,大概分为三种观点,首先孔子在和其他人的交流当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这就看出孔子还是将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二是对子贡问仁的回答:“夫仁也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仁的本质:人道主义。三是“仁者,爱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这一含义来说,仁是礼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一项基本的原则;从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为仁的含义来说,孔子认为礼是仁的标准,而仁是礼的一种总体评价,是一个抽象的价值概念。

礼乐文化自产生以来就已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并且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周建立为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疆域的扩大,西周王室进行了两次分封。这些被封的王室成员和开国功勋们将礼乐文化带到自己的封地去,从而与各地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交流、融合、发展、演变。而这些地方的文化最终融入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礼的思想,既和周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所变通。孔子毕其终生宣传周礼并将其发扬光大,把礼作为人们修身立命的首要条件,并发展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并最终确立为一种治国的政治制度、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礼在春秋战国时期从礼坏乐崩的状态下逐步好转,并逐步成为中国悠久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所广泛承认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规范了人们的言行,调节了政治统治秩序与社会生活秩序,更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作者简介:

杜晶,女,山东菏泽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制度;耿志东,男,山东临沂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制度。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周公周礼礼乐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周公,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