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中的满族情结与身份认同

2024-06-18 07:03石青山
三角洲 2024年12期
关键词:旗人满族老舍

作为满族作家,老舍先生并非仅仅停留在族籍登记的认定上,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中皆显现出浓厚的满族情结。在老舍先生这一生卷帙浩繁的著作中,许多文化、人物、伦理观念都散发着满族的色彩。虽然老舍先生的作品中的题材、人物、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似乎和汉族作家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老舍先生创作个性中的满族素质是不容抹煞的。研究满族文化素质对于老舍先生的影响也是完善老舍研究不可或缺的因子。

八旗制度与老舍作品中的国家情怀

在老舍的许多作品当中,都可以清晰地感应到这是一位国家至上、集体主义意识浓厚的作家。1924年,国文与英文都十分出色的老舍获得了赴英任教的机会,当1929年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回来以后,这五年的留洋生涯使他的这种冲动更加深入,当走进西方强国的世界中,老舍才真正明白中国面对先进国家的严重落后,这让老舍的国家至上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与一些作家的苟且偷安不同,老舍努力去寻求救亡的方法,在英国讲学期间,老舍先生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赵子曰》,在这部小说当中他多次借书中的人物发出悲愤的慨叹,例如描写赵子曰的心理活动:“他的社会是一团乌烟瘴气,他的国家是个‘破鼓万人捶的那个大破鼓。这个事实不必细想他也能理会得到。他应当牺牲一点个人的幸福替社会做点事,他应当把眼光放远一些,他应当把争一个女子的心去争回被军人们剥夺的民权。”类似的,在同样是在英国期间创作的《二马》中,老舍也塑造了马威这样的寄希望于国家主义的中国人形象。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老舍对国家的深厚情怀被进一步地激发出来,日本侵华以后,老舍又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鼓词,如《打小日本》《游击战》《二期抗战》《儿女经》等。这样的爱国情怀,离不开老舍满人身份背后的八旗制度带给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深深地蕴含在作家的血脉当中。

正如提到唐宋便想到繁盛的诗词,提到满清自然离不开八旗,从白山黑水当中拼杀出来的这支少数民族形成了这种独有的政治组织制度,成为满清的标志和符号。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其势力不断扩大,约在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并于1615年增加为八旗。随着清王朝早期领袖的精心建设,八旗制度日臻完善,逐渐成为满族认同的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基石,应该说八旗制度对满族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清太祖皇帝实录》记载了努尔哈赤对于八旗子弟伦理道德训诫:“吾国之风俗,亲忠信,持法度,贤能者举之不遗,横逆者惩之不贷,无盗贼诈伪,无凶顽暴乱,是以道不捡遗,拾物必还其主,皇天之所以眷顾,吾国之风俗,盖如此尔。”这也使得旗人们形成了深厚的道德观念,从而这种观念促进了他们的国家、社会责任感。清朝统治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加强旗人对于民族、国家统治的归属感,提升对于忠义二字以及国家至上的理解,向统治者靠拢,故而八旗之下的旗人们拥有着代代相传的价值观,那就是用生命来维护国家的统治。

老舍先生与八旗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降生在北京城一条极为狭小的胡同中,是皇城根下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的父亲名叫舒永寿,是满族正红旗护军营满洲固山人。正如八旗制度遵循的价值观念一样。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老舍的父亲在保卫皇城的战斗中失踪。老舍的母亲舒马氏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满族旗人(正黄旗),虽然父亲不在了,但是母亲给予了他巨大的影响,老舍这样评价他的母亲:“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地打个折扣了。”老舍母亲有着旗人女性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曾经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保护儿女的周全。老舍的母亲对于老舍的深刻影响是伴随老舍先生一生的,老舍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来自她的母亲。此外,宗月大师刘寿绵也对老舍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寿绵是一位富有的旗人,老舍在他的资助之下才得以读书。刘寿绵富有而不吝啬,他散尽家财来做善事,兴办学校、开办粥厂。在出家成为宗月大师之后,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掩埋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中国军民遗骸。每日为筹集赈灾的粮食而奔波忙碌,这样的豁达、忠义和善念皆深刻地影响着老舍。在这样一个氤氲着浓郁的旗人文化氛围的社区中,老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旗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气质。

满族身份认同下的扬抑与沉浮

一般来讲,作家创作的动机、灵感、素材皆来源于生活,老舍先生的满族身份理应会时刻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然而在老舍先生的创作生涯中,关于满族文化的表现其实出现过一定的波动,老舍的女儿舒济在对《老舍文集》进行整理和编辑的过程中曾做过一项统计,“在81篇小说中除《猫城记》《小坡的生日》《小木头人》与《无名高地有了名》未统计外,余下77篇小说中,共创作了500个文学人物。”但是在这么庞大的人物世界中,有着明确旗人身份的加一起不过二十几个,有着明确的旗人身份和满族文化的《正红旗下》当中便出现了13个,而这部作品却是老舍先生未完成的一部作品。再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诞生了《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优秀的长篇小说,却仅仅在《四世同堂》中如流星般划过了小文夫妇这对旗人的影子,这诸多信息都表明,老舍先生在创作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刻意地回避去正面渲染满族文化和生活。可见老舍先生在满族文化的表达上、在旗人身份的认同上,一定经历过一段先抑后扬、上下沉浮的心路历程。

首先这种压抑与满族人当时的尴尬身份脱不了干系,从清兵入关开始,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有268年。据粗略统计,在清代鼎盛时期,汉人人口达3亿,满人却仅有300万人。虽然清朝利用刚柔兼济试图利用和驯服汉人,然而满汉的矛盾始终暗流涌动,如活火山一样随时可能爆发。随着清朝晚期太平天国的起义失败,南方汉人军政集团的迅速膨胀更是加剧了满汉矛盾。辛亥革命时期,皇族内阁的倒行逆施让立宪派与革命派一起反清,便在全中国汇起了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掀起了社会的排满高潮。腐朽清王朝虽然灭亡了,无数无辜的满洲百姓却也难逃劫难,流血的暴力事件难以避免,以武昌暴力排满事件为例,当事人回忆:“三天来杀旗人不下四五百人,横尸遍地,不及时处理,恐发生瘟疫。”章太炎在给满族学生的公开信《告满洲学生》中写道:“所谓民族革命者,本欲复我主权,勿令他人攘夺耳;非欲屠夷满族,使无孑遗,勀昔日扬州十日之为也”皆印证此事。许多旗人受到了严重的波及,并且这样的伤痛持续影响着满族人民。生性敏感的老舍先生同样受到巨大的影响,老舍之子舒乙回忆父亲:“他觉得他的祖先……给中国丢了人,现了眼,很不光彩。”因此,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先生一直到1950年都不愿意在公众面前谈及他的个人民族身份,恐怕引发祸端,隐忍和沉默使他的作品当中很少显露满族文化的蛛丝马迹。

虽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老舍先生在创作前期无法直白地表现满族文化,然而,他始终未忘记自己的满人身份。首先,是在前期的一些作品当中出现了隐藏式的民族问题书写,例如在《二马》当中表达了英国人对于中国人的民族偏见,在《小坡的生日》中表现了对于新加坡多民族交融的关心,对于民族问题、乃至由民族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老舍先生在创作中都提供了独特的思考价值。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话剧《国家至上》讲述的也是回教和汉族人民消除固有的分歧,合作抗敌的故事。可见,老舍虽然在创作前期刻意回避满族身份,但是其依然承担起民族作家的责任与担当,为民族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在后期创作当中,老舍逐渐增加了满族因素的成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老舍先生受邀回国,成为全国及北京文联主席。在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茶歇期间,毛主席专门同老舍先生谈及了满族问题,在此之后,老舍先生开始在各种场合亮明自己的满族身份,1956年的《茶馆》和此次谈话之后的《正红旗下》都表现出放开手脚的倾向,尤其是《正红旗下》,在这部未完成的小说中老舍突破性地大量描写许多满族的风俗文化,比如作品中回忆满族人的吃食:“在满洲饽饽里,往往有奶油,我的先人们也许是喜欢喝牛奶、马奶,以及奶油、奶酪的。可是,到后来,在北京住过几代了,这个吃奶的习惯渐渐消失。”此外也不乏对满族语言的描写。耐人寻味的是,作品并非仅仅是一部满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还饱含着老舍先生对旗人的心理状态与生存境遇的解读,例如在描写满族大员的后代定大爷:“他不能不承认自己是满人,可并不过度地以此自豪,他渺茫地感到自己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特种人物,既记得几个满洲字,又会作一两个汉文诗。”此时,老舍对于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从题材和内容表现上来看,他不仅只是描写旗人生活的悲惨和他们的品格,他也开始分析造成旗人目前生活状态的原因。对于满族文化中的精髓,他真诚地赞扬;对于满族文化中的糟粕他也毫不避讳,大胆批判。对于旗人生活、满族题材的体现直接大胆地表现在书名上。虽然因为局势原因,这部小说未能完成,但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满族是一个拥有着广阔胸怀的民族,从前清开始,无论是中央政权、地方机构的设置,还是旗地的经营、文化的融合发展,满清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这个王朝晚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态度恰然相反。以满族文学为例,纳兰性德、丘端、文昭等满族文学的代表人物都自觉地选择学习汉族文化,甚至对于西洋文化皆有借鉴。以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讲,辛亥革命时期,甚至连出身正黄旗的汪笑侬、出身正红旗的英敛之都吸收了革命派的价值观和革命理论,调转方向开始抨击他们的同族和列祖列宗,反而印证了满族人善于学习探索的民族精神。老舍是一位经历过多重场域的作家,自幼生长在旗人社区,青少年时代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的经历又给予了他汉文化的深厚修养,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又动身前往西欧学习工作,这段时间为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深度熏陶,对于文艺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生于晚清,逝于新世,这多彩的一生令他可以海纳百川、旁征博引,而满族身份又为他的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开放性和文学价值。

毫无疑问,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老舍更多的以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幽默风趣的“京味儿”风格、丰富的潜台词等特质享誉文界,这样的光芒似乎掩盖了老舍的民族作家身份。然而,满族文化与旗人身份在老舍的生命当中的影响不应该被忽视。尤其是在当下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调和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趋势下,老舍先生身上的民族气质便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石青山,1999年生,男,辽宁省盘锦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旗人满族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记忆、口述与文献中的驻防旗人社会——评《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满族八旗被革命
老舍的求婚
清代东北驻防官兵装备与操演枪械状况考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