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实践,旨在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传统戏曲表演的发声技巧及其特点;最后,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实践应用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并评估实践效果。结果:实践表明,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能够有效提高民族声乐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力。通过实践应用,学生的发声技巧、音准、情感表达水平等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教学实践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生对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亟须创新等。结论: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对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也能使学生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发声技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J61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0 引言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大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声乐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戏曲发声技巧作为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发声体系。将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引入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完善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发声技巧概述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是中国音乐殿堂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如今,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民族声乐开始积极借鉴传统戏曲的发声技巧,以期在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民族声乐注重声音的纯净与自然,追求音色的多元与和谐,而传统戏曲则更加注重声音的共鸣与穿透力,以满足不同戏剧情节与角色的需要。在教学中发现,借鉴传统戏曲的发声技巧,民族声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声音的运用与调控方法,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实践研究表明,传统戏曲中的“丹田发声”技巧对民族声乐学生而言极为有益。学生可以通过调动腹部肌肉的力量,使声音从丹田处发出,增强声音的稳定性,使音色更加圆润、饱满[1]。同时,传统戏曲中的“共鸣腔体运用”也为民族声乐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通过调整口腔、鼻腔、胸腔等共鸣腔体的状态,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声音的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2 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2.1 增强民族声乐表现力
传统戏曲的发声技巧,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打磨,早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善的体系。其涉及声音的共鸣、气息的调控、音量的变化等,都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声乐基础,更能让学生在演唱中传递丰富的情感。由此可见,实践应用传统戏曲发声技巧,能增强民族声乐的表现力。民族声乐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合理应用发声技巧可以完美呈现民族声乐的上述特点。传统戏曲中的发声方法,如“丹田之气”“脑后音”等,不仅能够增强声音的穿透力,更能为音乐注入更多情感与韵味[2]71。因此,将传统戏曲发声技巧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培养出文化底蕴深厚与艺术修养卓越的声乐人才,更能提升现代声乐教育水平。
2.2 拓宽获取民族声乐教学资源的途径
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一直在探索拓宽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和丰富教学内容的方法。随着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引入,民族声乐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戏曲发声技巧中的“丹田之气”“喉头稳定”“共鸣运用”等,都是值得民族声乐教学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和实践这些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嗓音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还能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韵味和风格[3]。同时,灵活多样的戏曲发声技巧,也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和教学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个性化。此外,学习传统戏曲发声技巧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戏曲发声技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门技艺,更能够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2.3 传承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独特的传统戏曲发声技巧,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支持。传统戏曲发声技巧注重声音的共鸣与传递,追求声音的纯净与美感,这与民族声乐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过学习和实践这种发声技巧,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更丰富的演唱方法,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同时,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也有利于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民族声乐教学,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戏曲发声技巧,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让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更广泛的传播。
3 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对发声基础训练的借鉴
传统戏曲注重声音的共鸣与穿透力,追求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这不仅要求演员有优质的嗓音条件,更要求其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声的基础训练。例如,传统戏曲中的“丹田之气”,强调气息下沉,声音从腹部发出,这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腹式呼吸”法不谋而合。借鉴这种呼吸方式,学生能够在演唱时更好地控制气息,使声音更加饱满且具有穿透力。另外,传统戏曲的“脑后摘音”技巧,即通过调整口腔和咽腔的形状来改变声音的共鸣位置,同样值得借鉴。学生习得这种技巧能够更好地掌握声音的共鸣,使音色更加圆润、悦耳。当然,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并不是完全照搬。民族声乐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4]。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声乐的特点,灵活运用传统戏曲的发声技巧,为民族声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2 对音色控制与运用的借鉴
传统戏曲强调声音的圆润与穿透力。演员在台上,即便是细微的情感波动,也能通过声音的微妙变化传达给观众。这种对音色的精准控制,值得民族声乐教学借鉴。学生们模仿戏曲演员的发声方式,不仅可以使气息更加稳定,还能掌握运用共鸣腔体来丰富音色的方法。戏曲中的“吐字归音”技巧,对优化民族声乐的演唱效果也有积极作用。戏曲演员在演唱时会精心打磨每一个字音,确保字正腔圆。这种对字音的精准处理,使观众能清晰地听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民族声乐教学借鉴戏曲的这一技巧,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歌唱中的语言艺术,使歌声与歌词完美结合。此外,戏曲中的“以情带声”也值得民族声乐教学借鉴。戏曲演员在演唱时,不仅要唱出旋律,更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的思想内涵。民族声乐教师在教授专业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的演唱能够打动人心[5]。
3.3 对唱腔技巧与表演风格的借鉴
传统戏曲强调声情并茂,即在发声的同时,注重情感表达。这一理念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同样适用。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丹田之气,控制音量和音色,使声音更加自然、流畅,从而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此外,传统戏曲的唱腔技巧也是值得民族声乐教学借鉴的重要内容。戏曲唱腔丰富多样,有的高亢激昂,有的低回婉转。运用这些唱腔技巧不仅可以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6]。除了发声技巧和唱腔技巧,传统戏曲的表演风格也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表演注重形神兼备,演员不仅要通过唱腔和动作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还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体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这种表演风格对民族声乐学生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增强演唱的感染力。
3.4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息控制、音色塑造和共鸣运用。以京剧为例,演员在演唱时需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来控制气息,使声音稳定且富有穿透力。这种呼吸方法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演唱时更好地控制声音的起伏与节奏。在音色塑造方面,传统戏曲发声技巧注重声音的纯净与共鸣。演员通过调整口腔、鼻腔等共鸣腔体的状态,发出更加圆润且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这种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出更加独特的音色,为演唱增色[2]72。共鸣运用是传统戏曲发声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共鸣运用可以使演员在演唱时更好地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这种技巧的传授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共鸣来增强演唱的表现力。
4 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挑战与对策
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独特性在于其对嗓音的控制、音色的变化以及情感的传递等有着严苛的要求。学生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这种发声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声乐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的发声方式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同时,传统戏曲发声技巧与民族声乐在风格、审美上存在差异,如何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有机融合,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教学难题[7]。面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加强对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研究和学习,让学生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此外,还应鼓励跨界合作与交流,让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这样的实践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能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 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成效与展望
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打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教学借鉴这些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声方法,提高演唱水平,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实践研究发现,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展开民族声乐教学,能使学生在声音控制、音色变化、情感表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同时,这种跨界融合也为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运用,为民族声乐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魅力和感染力。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待未来民族声乐教学能深入挖掘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内涵与价值,推动二者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同时,也期待民族声乐能够在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6 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实践,揭示了传统戏曲发声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具体应用方法。通过概述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基本特点,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礼.戏曲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64-66.
[2] 殷子晴.重释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与融合[J].中国戏剧,2024(1):71-72.
[3] 周金刚.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戏剧之家,2023(32):51-54.
[4] 周戈.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融合:“戏歌”艺术之思[J].戏剧之家,2024(6):42-44.
[5] 史素岩.新时代背景下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有效途径[J].戏剧之家,2024(4):97-99.
[6] 任丹.传统戏曲元素运用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探讨[J].当代音乐,2024(2):19-21.
[7] 王艳,钟沛殷.传统戏曲声乐艺术元素对当代民族声乐实践在表演形式方面的影响[J].民族音乐,2023(6):48-51.
作者简介:肖红艳 (1978—),女,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