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一
我对苏武的关注,是从对汉武帝的关注开始的。
刘彻,这个曾经的胶东王,被上天眷顾,一跃成了江山在握的汉武帝。走上人生巅峰的刘彻,开始了对帝王生涯的职业规划,此时帝国的实力足以匹配他宏大的理想。
据《汉书》记载,刘彻16 岁登上帝位,在位54 年,曾经多次驾临雍县,祭祀五帝,五帝是刘彻做帝王的模板。在一个16 岁少年的心中,一颗做万世帝王的梦想已开始生根发芽,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走来。然后,许多人一生的命运,全都围绕着这个年轻人慢慢运转。
彼时的刘彻以为,驱逐匈奴,安定边关,兴许就是他加冕圣皇,比肩五帝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默默无闻的苏武由幕后缓缓地走向了前台。
苏武是苏建的儿子。苏建长期跟随卫青抗击匈奴,建有功勋。受父亲荫庇,苏武兄弟三人都担任了郎官。
得遇皇恩的苏武,他没有理由不好好把握出使匈奴,不辱君命,证明自己,摆脱父亲印记的机会。
苏武的人生际遇,何尝不是时代的一粒灰掉在他身上,成了一座山!
二
苏武的车队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他们经武威,过张掖,穿酒泉,出敦煌,下嘉峪关。一张张英俊的脸庞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略显疲惫。日暮乡关,几缕乡愁在苍茫的戈壁弥漫。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次庄严盛大的出使,容不得半点儿闪失。疲累又想家的心不觉紧了又紧,当马儿在黄沙中艰难前行,一颗颗似玉锦心,顷刻跟随着一队车马,在绝域苍茫里飞驰成金色的风景。
不知走了多少天,苏武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匈奴的漠北王庭。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站在茫茫的草原上,苏武拭去满身的疲惫,心里有几分紧张,几分欣喜,又有几分期待。想来,这是平生出过的一次最远的远门了。今夜,西出阳关已久,家在哪个方向,已模糊不可辨了。心里对故人的思念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塞北的长风,绵延几万里。
转念,他又想起了临行前汉武帝的殷殷嘱托,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回朝廷复命。
安顿过车队,稍作休整,苏武等人去拜见单于,献上汉廷丰厚的礼物。单于礼节傲慢,不是苏武期待的那样,相逢一笑泯恩仇恍然还停顿在昨日的清梦里。苏武的内心有几分失落,他在想着该如何回汉廷向武帝复命呢。
就在苏武等人准备动身时,缑王与长水虞常在匈奴策划谋反活动。虞常当年在汉时,素与苏武的副使张胜相知,当张胜被虞常蛊惑,卷入这场叛乱时,苏武深知在劫难逃了。一次不算圆满的出使弄砸了。说好的不辱君命,说好的建功立业,说好的平安归来,在无常的人生前,欲哭无泪啊!
得此噩耗,苏武首先想到自杀。他的理由是:见犯乃死,重负国。暗自许诺的不辱君命顷刻已是生死莫测。
人生最痛苦的是,走过山重水复,竟无路。在生与死的抉择前,苏武的内心在剧烈地挣扎,他也许想过生,那该是何种屈辱的生?他不忍心再想下去。他也许想过无常,想过命运。
我相信,苏武想得最多的还是汉武帝,是国家,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此后,面对卫律举起的屠刀,不为所动,引佩刀自刺;被流放于荒无人烟的北海,他才能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饥饿和孤独,卧起操持,杖汉节牧羊,十几年如一日;面对好友李陵劝降,他才能义薄云天,把李陵说哭。
我时常想,面对敌人的屠刀,苏武何以不怕死? 贪生怕死,是人性中不争的弱点。苏武竟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用一个骨子里文弱书生的血肉之躯,去承受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多么磅礴的战胜!
我想,定然是不负国、不负君的信念在支撑着他,陪他走过刀山火海,九死一生。
想必在信念之外,还有一样东西在苏武心中默默生长,长成了萋萋芳草,终是秋水长天。那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啊!
此时,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氛围下,有机会第一次成为天下士人群体理想的伦理规范和价值体系,被士人们遵守。儒学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和宗法伦理,已成为汉武帝“道统”时代主流的社会价值。
所以,面对好友李陵的劝降,苏武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三
威威汉廷,那个要强的刘彻走了;茫茫北海,一个倔强的老人还站立在冰天雪地里,把自己站成一棵树,站到孤独,站到永恒。
在昭帝等人的努力下,苏武于公元前81 年春,回到京师。曾经青壮的士子,归来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苏武执着的牺牲,如果放在汉武帝的个人价值实现上看,未免卑微悲壮。但一旦个人的理想与整个国家的安宁相连,苏武的出使,便成了为维护民族利益,牺牲自我的典范。
苏武苦守了19 年的北海,叫贝加尔湖,位于今天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地图上看去,这条狭长的湖泊,怎么也让人想不到,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这条神秘的大湖,因为苏武的缘故,愈发的迷人。
北海成了他此生的流放之地,也因19年舍生忘死的坚守,北海又成了苏武人生的重生之地。那里应该流传着一种不灭的精神,大凡读书人都能体会。
苏武:冰雪里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