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家访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6-17 10:19曹吕苗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

曹吕苗

摘要:文章以湖北理工学院滨江学院为例,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制作调查问卷,以学生和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从家长与孩子联系频率、家访覆盖面、家访队伍、家访内容、家访回访、家访形式、家访协同育人效果、家访机制八个方面分析现状,总结出家访覆盖率较低、受访学生群体固定、家访队伍有待加强、家长参与度较低、家访机制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家访育人

一、高校家访育人的必要性

第一,高校家访育人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证,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让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交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二,高校家访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也是高校五大职能之一。高校通过家访深入学生家庭,全方位、深层次了解学生,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高校家访育人是践行全员育人的重要环节。家访是对第一课堂实现延伸,对第二课堂实现扩展,对第三课堂实现开拓。学生日常工作是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来合力完成,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无法真正实现全员育人。高校是家访育人的主体,家访队伍通常包括校级领导、院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规划教师、党员教师、朋辈导师等,可以集中教育资源聚焦学生,协同学生家庭做好育人工作,实现全员育人。

二、高校家访育人的意义

第一,高校家访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师生比低于1∶200,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要服务学生、对接职能部门,事务性工作较多,难以深入培养每个学生。家访是一个可以帮助辅导员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等情况的重要渠道,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指明前进方向,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第二,高校家访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家访前,辅导员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安排具体事项;家访中,辅导员要与家长、学生交流沟通,倾听、记录相关情况;家访后,辅导员要反思总结,撰写家访案例。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都会得到较大提高。

第三,高校家访有利于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成效。高校家访是践行全员育人的具体表现,高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等人员参与家访活动,置换教育场所,开拓第三课堂,协同家长开展育人活动,后续跟踪反馈,有利于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成效。

三、湖北理工学院滨江学院家访育人的现状

2023年3月15日至2023年3月31日,湖北理工学院滨江学院对学生和家长开展线上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家访育人现状、受访者对家访的意见或建议等,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10份。

(一)受访者基本信息

受访学生319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3人,学习困难学生101人,就业困难学生101人。受访家长191人年龄主要集中在41~50岁,学历集中在专科以下,职业多为务农、务工和自由职业者。

(二)家访育人现状

第一,家长与孩子日常联系较为紧密。受访家长与孩子互相联系频率以每周联系为主,受访家长与孩子每周联系频率占比67.02%、受访学生与家长每周联系频率占比62.07%。81.50%受访学生会积极主动跟父母聊在校情况,45.55%家长会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第二,家访覆盖面较窄,频率较低。未被家访占比68.24%,1次家访占比14.90%、2次家访占比5.69%,2次以上家访占比11.18%,分别与受访者期望家访频率相比偏差40.20%、23.52%、8.04%、8.62%。由此表明,高校家访覆盖面远达不到受访者的期望,且频率较低。

第三,家访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度较高。如表1所示,家访构成人员中,班主任和辅导员分别占比79.63%和74.07%,而科任教师、学院副书记、学院领导、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规划教师占比较低。相比之下,受访者期望的家访构成人员偏差率最高的是职业规划教师,占比39.61%,接着是心理健康教师,占比30.00%。由此表明,受访者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关注度明显提高。

第四,家访内容丰富。如表2所示,家访内容中,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占比87.04%,生活情况占比77.16%,心理状况占比60.49%。从偏差率表明,受访者希望增加学生职业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心理状况、学生人际关系等内容,适当减少学校奖助政策、学校征兵政策、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生活情况、学校基本情况等内容。

第五,家访回访率较高。家访后,79.01%的教师会跟进回访,家访回访率较高。

第六,家访形式较单一,家访时间集中在周末。家访以线下家访为主,形式较为单一。75.88%的受访者表示更偏好线上家访,57.07%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集体家访,周末家访占比45.06%。

第七,家访协同育人效果认同感较高。在家访效果上,家校协同育人占比58.43%,学生心理健康占比46.67%,学习进步占比44.31%,生活成长占比31.96%,职业规划占比30.98%,亲子和谐关系占比21.76%,其他占比2.16%。由此表明,家校协同育人认同感较高。

第八,受访者对家访正向认知偏低,家访机制不足较突出。受访者对于家访的态度,认同占比51.57%,一般占比41.96%,排斥占比6.47%。在家访不足方面,家访机制占比43.14%,家访效果占比40.59%,家访形式占比39.02%,家访内容占比35.88%,家访频率占比24.51%,家访队伍占比23.92%,其他占比5.29%。

(三)家访育人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访覆盖率较低,受访学生群体固定。总体上,家访以线下家访为主,线上家访普及率不高。由于受时间、地域和经济等影响,高校会选择低年级、离校较近的特定学生群体作为家访对象,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少涉及偏远地区学生。

第二,家访队伍有待加强,家长参与度较低。全员育人要求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合力增强协同育人成效。据调查,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教师较少参加家访工作,缺乏与家长沟通交流、合力解决学生问题的理念;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同时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完全由学校负责管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员育人的效果。

第三,家访机制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家访对象受限于学生的经济状况、地域。家访时间不固定,缺乏规范化。同时,家访经费有限,导致家访队伍无法壮大,也无法前往偏远地区。由于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家访方案缺乏完整性和针对性,导致最终家访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高校考核时,仅考核完成度,忽略了完成质量和效果,考核制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高校家访育人的对策

(一)扩大家访学生群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上家访形式,发挥线上家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纳入家访对象,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制作学生个性画像,制订针对性的家访方案,与家长、学生交流上。高校要扩大受众学生群体,将更多类型学生纳入进来,将线下和线上家访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家访频率,并定期通过线上形式跟踪反馈,做好家访总结,打造家访育人工作品牌。

(二)实行全员育人家访,提高家长认知和参与度

高校要加强对二级学院家访工作的微观指导,成立以校级领导牵头,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就业处及教学院领导担任成员的家访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以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规划教师、党员教师、朋辈导师等为一线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家访育人模式。高校还要提供稳定的家访经费,制订专业的培训制度,提高家访队伍的育人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加大宣传工作,用具体行动、案例提高家长对自身育人作用的认知,从而调动家长参加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育人价值。

(三)完善家访考评机制,增强家校协同育人成效

高校要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家访工作纳入二级学院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激励机制,对家访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将先进单位纳入考核加分项,先进个人纳入辅导员、教师职称晋升加分项,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家校协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史晓蓓,赵镇.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初探[J].科学咨询,2022 (20).

[2]熊冬梅.“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精准家访:基本逻辑、内在价值和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

[3]王晓冬,周婕.“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家访工作模式建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4]王俐,张霞,刘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

[5]黄上峰.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家访活动的内涵、原则和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7).

[6]王晶.高校辅导员贫困生家访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21(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编号:22Z256。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