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玲 胡英奎
[摘要]为探索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创英文科技期刊实现传播效果更大化和更优化的实践路径,文章应用文献搜索法和网络调研法,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英文科技期刊应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流量思维、平台思维和用户思维,以打造多元化传播内容、社交媒体与主媒平台联动、精准化与全域化融合发展为抓手,积极整合各项资源,打破期刊自我循环,探索出传播高效、经济适用、可操作性强的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英文科技期刊转型升级、适应新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推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国际传播;融合发展;新创期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1],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这意味着数字中国建设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持续进行,深度发展[2]。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3]等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政策,大量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传播道路探索上取得了一定成果[4-7]。相关数据显示,因平台化、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中国仍然有部分高校创办的科技期刊因资金不足暂不具备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客观条件。正如朱邦芬院士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应该只是少数几个优秀期刊关心的事,而是中国科技期刊界共同的任务。”[8]对绝大部分普通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而言,在资金和平台支持力度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期刊,提升自身国际传播力,成为影响期刊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这一重要讲话也为英文科技期刊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指引。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强调互联互通,提倡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思维方式,重视连接的广度和深度,并以用户需求作为整个互联网的布局重心[9]。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垄断社会信息的传播,而在融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促使科技期刊传播发生深刻变革。科技期刊在国际传播道路上需要应用互联网思维,以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环境。因此,笔者根据近年来对英文科技期刊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实践调研工作,提出传播高效、经济适用、可操作性强的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与科技期刊同行共同研讨,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建议。
一、流量思维:打造多元化传播内容
在人人皆可记录、发声的全媒体时代,得流量者得天下。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者,得“粉丝”者得天下,这里的“粉丝”指期刊忠实的作者群体、读者群体等。英文科技期刊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持续吸引大量“铁杆粉丝”,因此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提高自身的选题策划能力,强化期刊特色,聚焦学科前沿热点,研究国家科技政策,关注行业应用导向,打造精品化内容,将“内容为王”作为获得流量的根本,在投审稿服务、数字化出版及宣传推广等各环节上深思熟虑、用心经营。
在期刊传播初期,虽然大部分期刊已搭建了新媒体平台,却依然应用传统报道思维模式,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官网内容的延伸,通过复制粘贴将内容搬运到新媒体平台上。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内容的宣传渠道,但传播内容过于单一,不利于期刊影响力的稳固提升。此外,英文科技期刊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受众大多是本领域的从业人员,如果英文科技期刊忽视对科技论文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展示,那么期刊的传播范围将变得更加狭窄。因此,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须从根本上转变期刊内容的传播方式,采用更具感染力和接地气的形式呈现期刊内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联合编委、作者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期刊优秀论文。例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前总编张月红采用“漫画式”期刊论文解读的方式,加深了受众对科学问题和行业应用相关问题的理解。英文科技期刊还可对国家最新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整理和分享受众关注的科技信息。例如,《高压电技术》的编辑围绕“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设专栏聚焦热点、难点,以期赋智、赋能电力行业应用。
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深度挖掘科技论文背后的故事,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推出能使受众产生共鸣的多元化内容,以提高期刊传播效果。例如,《深地科学(英文)》推出《院士“面对面”》专栏,记录与期刊合作的我国顶尖科研工作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难忘经历,以彰显我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创新求实精神,激励和启迪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通过内容再造和创新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学术创新的传播新高地。
二、平台思维:社交媒体与主媒平台联动
传统媒体时代,纸质期刊是期刊单向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优质内容的缺乏,还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内容融入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实现论文成果的“破圈”“固圈”与“拓圈”[10]。因此,英文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构建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的社交互动传播平台,整合自身资源以提升影响力。
(一)ResearchGate等学术社交网络平台
学术社交网络平台是以学者群体为核心,支持与促进学者研究活动的垂直社交平台,以达到知识扩散、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目的,在促进学术信息的国际传播、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代表平台包括ResearchGate、Mendely、小木虫、科学网、科研之友等。相较于国内的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以ResearchGate等为代表的国际化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具有更高效的内容生产激励机制与强化用户联动的社交功能,备受全球学者的青睐[12],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一些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来说,其可采用免费的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坚持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让作者主动参与对期刊论文的宣传推广。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每期在向作者发送文章刊发通知时,可以引导作者将学术论文上传至ResearchGate等平台,从而扩大期刊读者群,以提高期刊文章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ResearchGate的学者用户并非孤立存在,平台会自动与作者所在单位形成关联,而每个单位又能进一步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同时,ResearchGate平台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均免费开放,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实时查看作者的动态,直接获取其关联用户对发表信息的反馈意见,并与之进行高效交流。
(二)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社群
微信作为集通讯、资讯、社交等新媒体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国内学术期刊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吸引和服务作者的重要信息平台之一。国内主流中英文科技期刊甚至部分国外一流科技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都已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以独立运营或外包协助运营等方式进行学术期刊内容的宣传推广。国内大部分英文科技期刊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作为其在国内的主要新媒体宣传平台,推送内容主要包括每期目录、期刊最新资讯、专刊征稿通知、编委会专家介绍、重点文章导读等。
英文科技期刊可利用微信组建学者交流群,汇聚国内主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知名专家和企业精英;还可以建立“海外华人学者”微信群,整合海外华人科研成果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社群的运营,英文科技期刊可以促进海内外作者、读者、编委专家和编辑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集成果推介、人脉搭建、信息沟通反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圈,促进传播资源多重多项循环。
三、用户思维:精准化与全域化融合发展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融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阅读呈现碎片化、移动化、视频化、互助化等趋势,英文科技期刊的用户服务需要更多元化且更具主动性。一方面,英文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建立期刊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增强内容的全域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精准化服务模式是未来英文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宣传推广的主要模式[13],其内核逻辑在于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因此,英文科技期刊要善于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优化传播技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一)邮件推送
在论文出版后的宣传推广阶段,英文科技期刊可以学术关键词为切入点,利用AI技术挖掘作者信息,并通过技术匹配精准推送与作者研究领域和刊发内容高度契合的信息,从而实现更为精准有效的宣传推广。对推送内容,英文科技期刊可以“重点文章”“专刊文章”“零引用论文合集”等形式进行推送。特别是对刚创刊的英文科技期刊来说,在推送邮件中可新增“编委、审稿人邀请信”模块,如果收到邮件的学者感兴趣,会直接将编委或审稿人申请发送到主编邮箱,从而与期刊建立初步联系。每次推送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数据和信息反馈,收集邮件推送数据,包括邮件的有效推送数、打开率等,进而优化推送策略。
(二)精准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有较多英文科技期刊使用TrendMD跨平台相关文章精准智能服务系统进行文章整期推送,通过索引期刊发表论文的URL、文章标题、作者信息、摘要等历史原数据,再运行嵌入相关内容链接的用户界面,展示来自期刊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的相关文章内容,从而实现文章的精准推荐。笔者调查访问了一些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了解到编辑使用TrendMD推送文章后期刊文章的下载量显著提升,部分论文被引率稳步上升。根据TrendMD每个季度发布的报告可知,打开率排在前列的文章与其被引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内容为王”才是英文科技期刊运营的根本。此外,国内多家英文科技期刊已采用科睿唯安邮件推送、清华大学AMiner智能推荐系统等工具来增强推广效果,但这些服务通常需支付一定费用。因此,英文科技期刊在选择使用时,应结合自身经费状况量力而行,以实现推广效果与经费支出的平衡。
(三)全方位、立体化传播
许多英文科技期刊每年还组织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及线上与线下相关热点议题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微博推文、抖音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集期刊宣传、会议发布、组稿于一体,实现了以“可听、可视、可互动”为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在举办学术会议的过程中,英文科技期刊可通过易企秀发布会议通知及报名信息,并将会议内容发布到“人民日报”App等平台,实现多方联动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还可通过哔哩哔哩、腾讯会议等方式开展线上学术讲座,充分发挥各种数字传播渠道的优势,有效宣传科技期刊及其专家团队,从而显著提升期刊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英文科技期刊只有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才能有效地提升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同时其也应积极争取被国际知名数据库如Scopus、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以提高国际显示度,为全球科学家展示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中国科技成果。科学无国界,英文科技期刊应立足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学术创新网络,聚焦人类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深化各国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构建参与式网络传播新生态。
四、结语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期刊出版逐步走向融合发展,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心怀“国之大者”,充分运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出版产业,积极应用互联网思维,注重内容品质化、传播智能化、媒体平台化,持续深化媒介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促进期刊内容、技术应用、管理手段与传播平台打造的共融互通,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期刊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具有期刊学科特色的网络生态传播新空间,全力推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4-02-10].http://www.gov.cn/zhengce/
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周蔚华,陈丹丹.2020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J].科技与出版,2021(06):5-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21-05-18)
[2024-02-10].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4]黄英娟,孙一依.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中作者国际化程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7):836-844.
[5]付国乐,张志强.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一体三维”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2):180-188.
[6]何莉,刘志强,刘家树,等.高校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测度与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04):135-144.
[7]杨晓彤,徐丁尧,郑艳华,等.媒介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提升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0(07):104-106.
[8]朱邦芬.我国科技期刊5000多种,还没有被世界科研人员公认的世界一流期刊!朱邦芬院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不是少数期刊的工作[EB/OL].(2021-02-21)[2024-02-10].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02/21/392806.html.
[9]周文彰.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EB/OL].(2016-04-09)[2024-02-10].http://www.cac.gov.cn/2016-04/09/c_1118574282.htm.
[10]白岩,高杰.社交生态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转译建构的逻辑与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1):1269-1275.
[11]严炜炜,刘倩.从功能融合到社会交互:国内外学术社交网络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22(01):95-104.
[12]许志敏.提高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国际传播能力:基于ResearchGate与“科研之友”等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7):26-32.
[13]朱琳峰,李楠.学术期刊内容精准推送服务研究及单刊实践[J].编辑学报,2021(02):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