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有其独特性,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汉代雕塑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当今雕塑创作具有研究和实践价值。其中“马踏飞燕”雕塑是集艺术、科学于一体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当代雕塑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人们应当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让其继续发扬和传承,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汉代雕塑;马踏飞燕;雕塑创作;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9-001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丁硕赜.汉代“马踏飞燕”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启示[J].天工,2024(9):12-14.
基金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3年度工艺美术科研课题(实践类一般项目)“广西三江侗族传统纹样的现代设计运用——以‘又几品牌为例”(课题编号:CNACS2023-II-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礼仪制度到工艺美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贯穿各个领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涉及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对外交往等方面。汉代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和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中,汉代雕塑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着当今雕塑创作的研究和实践。
一、汉代雕塑的鲜明艺术特点
第一,造型方面,注重形象的简洁和凝练,造型恢宏有力。第二,技术创新方面,铸造技术、石雕技术和陶瓷技术等技术的创新对后世雕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雕塑的材质和工艺选择,拓宽了雕塑的表现手法。第三,艺术风格方面,形态充满动感和力量感,雕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活力和力量感,浑厚而饱满,强调浑然一体而非追求形似,体现出汉代人民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第四,题材方面,丰富多样,包括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神话传说等。第五,表现手法方面,汉代雕塑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浮雕、立体雕塑等,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第六,文化传承方面,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出一种特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汉代雕塑造型语言的特点
首先,线条简洁流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简洁,追求形象的简练和凝练。雕塑作品中的线条通常是平滑而有力的,没有过多的细节和装饰,突出了形象的整体感和力量感。其次,姿态自然生动:注重捕捉和表现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姿态,如东汉击鼓说唱俑(见图1)。再次,夸张有趣的表现:注重对人物或动物形态进行夸张有趣的表现。雕塑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形象通常具有夸张又合理的比例和结构关系,通过对细节的生动刻画,使形象更加生动、富有艺术性(见图2)。最后,具有立体感:注重对形态的饱满塑造,作品中的形象通常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汉代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其中,“马踏飞燕”是集艺术、科学于一体的经典之作。①
三、汉代“马踏飞燕”雕塑高超的艺术造诣
(一)何为“马踏飞燕”雕塑
汉代的“马踏飞燕”(见图3)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它以生动的形象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马蹄踏在飞燕背上的瞬间。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马微微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只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俗称飞燕)。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龙雀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腾飞之势。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天马与飞燕。“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
(二)“马踏飞燕”的艺术表现力
第一,“马踏飞燕”是古代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动物形体的深入理解和高度概括,创作出的生动而形象的雕塑作品。
第二,“马踏飞燕”通过运用青铜材料和雕塑技艺以及创新的表现手法,将动态元素融入静态的雕塑作品中,使作品充满动感。
第三,“马踏飞燕”还展现了对平衡和稳定的力学控制。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增强了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感染。
第四,“马踏飞燕”还具有文化意义,注重对象征意义的表达。作品中的马和飞燕分别象征着力量和自由,通过形象的组合和表达,传递出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内涵。
(三)“马踏飞燕”的雕塑语言特点
第一,线条流畅。作品强调运动感,马的线条流畅而张弛有力,飞燕的造型也呈现出优美的曲线,造型一上一下、一强一弱、主次分明而富有节奏。
第二,体量饱满。“马踏飞燕”注重对形体的饱满度的塑造,其中马的构造关系与雕塑体量的塑造饱满而紧致,方圆有度且浑然一体。
第三,动静结合。“马踏飞燕”虽然为静态雕塑,但通过马的肢体语言和飞燕的翅膀展开表现了速度感。整个雕塑给人一种动态冲击力和力量感。
第四,细节刻画。“马踏飞燕”整体造型浑然饱满,细节刻画栩栩如生,同时注重取舍。在马头部分,眼睛、耳朵、鼻孔、嘴、鬃毛等刻画充分细腻,而燕子的细节全部概括。
“马踏飞燕”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创作者用独特的设计技巧既突出了马的神速和劲健,又将观者带入艺术的幻境中。[2]作为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形式之一,不仅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力的理解和追求。
四、“马踏飞燕”雕塑艺术特征总结
第一,追求神似和韵味。汉代雕塑在表现对象时并非追求真实和准确,而是把握神态和韵味。
第二,注重立体感的塑造。汉代雕塑追求形态的饱满,立体感强,给观者带来风韵十足的审美体验。
第三,强调线条的流畅和凝练。汉代雕塑的线流畅而有力,能精妙地表达出形象的轮廓和姿态。在线条的运用上追求流畅和凝练,通过线条的表现力来塑造形象的动感和美感。
第四,细节的刻画和表达。汉代雕塑注重细节的刻画,能生动地表达出形象的特征和细节。通过细节的描绘来丰富形象的内涵和传递情感。
第五,融入文化和历史元素。汉代雕塑融入文化和历史元素,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形象的组合来传播中国文化。
五、“马踏飞燕”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传承
第一,借鉴传统造型。当代雕塑可以借鉴传统雕塑的造型语言和技法,如线条流畅、形态饱满、动感和力量感等。通过对传统造型的研究和理解,将其融入当代创作中,使作品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表现力。
第二,创新材料和技术的运用。当代雕塑可以运用新材料和技术进行创作,如合金、塑料、玻璃、声光电等。通过运用新材料和技术,可以赋予传统雕塑更多的表现力和创意,使其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第三,传统题材的再创作。当代雕塑可以选择传统的题材进行再创作,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统等。通过对传统题材的重新演绎和诠释,使其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内涵。
第四,融入当代社会和文化。当代雕塑可以将传统元素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当代社会问题、文化现象等的关注和表达,使传统雕塑在当代艺术中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价值。
当代雕塑需要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传统雕塑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六、传统雕塑可以传达当代的价值主张
第一,传统题材的现代诠释。选择传统的题材,如孝道、忠诚、友情等,通过雕塑形象的创作,表达当代社会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呼唤。例如,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的创作(见图4)。
第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利用传统雕塑形式和技法,创作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作品。例如,以倡导和平为主题,通过雕塑形象和场景的创作,呼吁人们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保护(见图5)。
第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创作具有当代价值的作品。例如,可以将传统的神话故事与当代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雕塑形象和场景的创作,表达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四,个体经验与普遍价值的结合。通过个体经验和故事,表达普遍的人类价值观。例如,以个人成长和奋斗为主题,通过雕塑形象和场景的创作,表达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运用传统雕塑语言表现当代的价值主张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将传统美学和价值观与当代文化相结合,以更好地传达当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七、结束语
中国传统雕塑工艺有其独特性。“马踏飞燕”作为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经典之作,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极高的审美水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作为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者,我们应当珍视和继续发扬中国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
参考文献:
[1]于秀丽.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现代价值[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174.
[2]李小虎,赵静.青铜雕塑“马踏飞燕”的艺术解读[J].艺术教育,2019(9):170-171.
[3]梁国楹,王守栋.中国传统文化精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5.
注释:① 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市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