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网络“佛系青年”:表征、生成与疏导

2024-06-16 10:22贺澎
客联 2024年3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价值观

贺澎

摘 要:“佛系青年”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国网络文化中的重要表征,其代表的价值观在互联网、短视频等社交新媒体中快速传播,受到青年人群广泛的认同与追捧。网络“佛系青年”的行为表征中可以窥探网络青年群体复杂的思想状况和多元诉求,其背后潜藏着物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热”与当代青年慢下来、静下心的的哲学之思。面对此种,需要探究其生成逻辑,进行针对性引导教育,进而对症下药地般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健康向上发展。

关键词:佛系青年;青年群体;价值观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youth's "Buddhist mentality" phenomen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HE Peng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China)

Abstract: "Buddhist You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network cultu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s values have been rapidly disseminated in new social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short videos, and are widely recognized and pursued by young people. The behavior representation of "Buddhist Youth" on the Internet can reveal the complex ideological status and multiple demands of the youth group on the Internet, which hides the "overheating"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society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to slow down and calm down. In the face of this, we need to explore its generation logic, carry out targeted guidance education, and then guide the healthy and upwar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Keywords: Buddhist youth,youth groups,value idea

自从历史迈入新时期至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引领下我国社会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日益得到培养与塑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培育了大批接续人与奋斗者,中国青年坚定的走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路上并不断放飞个人理想。然而“佛系”文化的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青年思维思考逻辑。“佛系”心态的青年以有缘即可、一切看淡、不犯错误、不担责任、无所畏惧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态度,体现出当代青年独特的生活理念与价值主张,看似是豁达开朗、怡然自得的心境,实则是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独特的“佛系”心态成为信息时代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背后反映着信息化时代青年精神文明追求的缺位,以及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物质生活之困境的迷惘。由此,立足于青年“佛系”心态现象的表征,去探究其生成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针对性引导教育,进而对症下药地破除心态困境,帮助当代中国青年健康向上发展。

一、网络“佛系青年”现象的表征解读

(一)随性自由的价值观选择

一个社会中最有代表性的群体便是青年群体了,青年群体最风华正茂、最芳华绝代、最英姿飒爽,有着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如同东方刚升起的太阳一般朝气蓬勃。青年群体的精神状态是未来社会精神面貌的“晴雨表”,它预示着一段时间内社会文化氛围的走向。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即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对社会环境起着反馈作用,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培育青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回答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新时代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青年群体,以舍我其谁之气魄,行胸怀天下之担当,是新时代所倡导的。与主流倡导的青年形象不同,“佛系青年”心中秉持“我宁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愿犯错”、“是我的终究是我的不是我的也要不来”等理念,网络“佛系青年”将个人与社会、民族、国家相隔离开来,轻视个人目标,淡忘国家、民族理想,把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视而不见。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上否定社会道德准则,模糊社会价值标准。【2】网络“佛系青年”沉醉于价值迷乱的精神世界,并将其主张外化于行,价值标准和价值内容虚无是最突出的特点,假以“顿出红尘”之姿态,实则放弃精神之追求。

(二)生人社会的世界观表达

心态是内在情绪的外部表现,但网络"佛系青年"所表达情绪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对人生的彻底绝望,并没有真的达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剃度入佛阶段。“佛系青年”以拿得起放得下,主张享受当下,幸福至上自居,并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究其背后其实是遁世主义的另一个消极善,即以冷寂和孤独为主体形式的心灵宣泄。当今世界信息化、虚拟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与人逐渐被“符号化”,熟人社会进而发展为生人社会,世间一切皆可以用冷冰冰的“符号”所替代,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仿佛存在着隐性的情绪将彼此相隔开来。这种冷漠和孤寂的心灵感情进一步被“佛系”心态所放大,逐渐形成了对事物之冷清、对世界之冷淡、对人心之冷漠。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被孤僻的情绪牢笼所隔绝,这种情绪隔绝是个体在逃避社会特殊而普遍的联系下所形成的感情失位,并以此为借口去寻找心灵的安宁之所在。而这也和佛教中的静逸心态迥异,因为前者是以自我为核心的感情缺失,而后者则是要从佛陀的觉悟中提升品性。而从中也可以窥见,作为“佛系”心态的内在情绪价值追求,丧失了其原本所寻求的真情与心性历练,其心境反而被无尽的冷寂与孤寂所围困,逐渐的发展为缺乏意义内核的消极情绪。

(三)厌世主义的人生观追求

意念与信仰是基于自身认知带着热爱情感而升华的坚定地心理行为并会在某些特殊时刻会转换为现实行动。意念与信仰的形成,需要把个人情感与信仰客体进行结合,其中不仅发挥了非理性的情感作用还夹杂着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思考。实现感性认识向着理性信仰的飞跃,以高度的认同与崇奉,树立对崇高信念客体的敬仰与神圣,并以坚毅的意志形成维持信仰的强大意念品质,在坚定信仰中展现出脱凡的人格魅力。在这种状态所形成的“佛系青年”,其崇高的科学信仰客体处于一种“失位”状态,表现为在面对科学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的信仰目标上,其表面是不积极的随性心态,其本质是不作为的意志沉沦,由此会导致青年缺失坚定信仰又无意念生成的心理超越性机制,从而无法找到坚定的阶段性目标与人生目标。因而就会导致个人对信仰、意念的不作为,甚至失去信仰和意志,从而陷入意志颓废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的危境。

(四)“快节奏”与“缓一缓”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现代生产力急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生活快速转变,不仅引起了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还对精神文明起了一系列明显的影响,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不断在社会兴起,物质追求是主要的,精神追求变得可有可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社会意识伴随着社会存在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变化,但社会意识本身却有着相对独立性,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部分青年群体会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缺乏充实,这时候就会陷入到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之中,享乐主义便是其中之一。享乐主义的新主张与“佛系青年”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十分契合,强调享受在前奋斗在后,注重物质的享受同时,欲以极小的付出换取极大地回报,对难以做到的或需要费神费力的事情他们选择暂时逃避或者“缓一缓”,追求精神上的片刻愉悦。这种“快发展”与“缓一缓”表面上体现的是对消费主义的柔性抵抗,其实质是对现存问题的无声逃避。问题、竞争和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佛系”心态的主观意愿就消散干净,“佛系”心态是青年个人面对现实的主动逃避,是以低级获得感、满足感掩饰自身内心不安虚伪的善。

二、网络“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

(一)现代资产阶级思潮自由泛滥导致部分青年价值观混乱迷失

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消解一切,要求摆脱现实羁绊,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强调事物“非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和非连续性”的“四非”多元化价值规范体系。后现代主义者把事物内在的连续性、历史的连续性割裂开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连续性,整体性,中心性,因而存在不确定性。大肆宣扬人是绝对的单独个体,个体相互之间没有道德义务,不受任何外在或内在的制约,更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政治责任和社会历史使命。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和自主的人,才能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4】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影响中,一些人甚至主张唯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一切都由自己的想法去评判,个人利己主义日益膨胀和发展,权威便显得日渐式微。当代青年生活在此种环境之中,不免会被不良思潮所左右,其行为也会随之与社会要求有所出入,部分青年对遥远未来的追求仅仅停留于有限时间内的目标,对人生奋斗目标闭口不谈,对非利于己的事情绝口不提,奉行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关你屁事,关我屁事”两大人生信条,在个人利己主义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智慧和知觉去体验、评判和反应,在权威标准缺失的情形下其结果自然也就无所谓对错,只不过后果需要自负。【5】在此种社会思潮影响下,个人的感觉成为了评判对错的标准,规则形同虚设,错而不自知就成了常态,其必然的宿命便是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在规定的标准缺位条件下,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便失去了参考意义,社会榜样人物便成为了只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了。青年就会失去理想牵引,失去行动力,缺乏参与热情,逐渐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现实事物因我的评价才具有其存在合理的价值意义,其带来的对一切事物抱着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发展过程中需求与供给的不均衡关系致使青少年成长失衡

需求与供给需要达到均衡才能使市场趋于稳定状态,人的需求亦是如此,人的发展伴随着人的需要发展而不断变化,人的需要伴随着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拓宽,青年的发展若缺乏了某些需求的供给则会出现成长波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最基础的,与生俱来的,并不同层次结构的五种需求。这五种需求包含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指引和激励个体发展的内在源泉,每个人通过对需求的追求程度不断的完善自我。但在实现需求过程中并非是线性和一帆风顺的,由于现实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相互制约,加之个体的需求满意程度各不相同,可能导致并不会完全实现某一需求和全部实现所有需求。这就会引起人的内心情绪波动,甚至影响到价值观的选择,如自身去实现高层次需求时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或已经超出自身能力范畴,而他人却能很轻松获取。此时人的内心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尤其是在对比后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落差,往往就会出现失落、失望、渴望、惊羡甚至妒忌等情绪变化,短期内情绪的变化可以通过自身暗示而调整过来,但长时间的情绪积累则会产生价值观的转变。当明知有些需求未能实现或实现的程度不够时,就会停留在低层次的需求上,用低级物欲慰藉自身,物欲裹挟便是真实写照。物欲裹挟是指沉迷于物质享受,将物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将物质享受视为慰藉心灵的手段,忽略了自我精神向度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6】但是低层次需求满足后也会持续提升对高层次需求的强度,想要和得到之间仿佛隔着不可跨越的横沟,当自身面对高层次需求时,会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淤积,长此以往这种失衡的状态会产生妄自菲薄式的想法以及自我否定式的麻木不仁,从而进一步停留在低层次的满足反复恶性循环,从表面上来看便是一副超然出世的“佛系”心态,实则是借口用于麻痹和隐藏自己的内心,这便是造就“佛系青年”产生的客观原因。

(三)个性文化追求与主流文化倡导差异导致部分青年心理落差

一个健全的社会总是区分为主流文化与各种类型的亚文化,在价值文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佛系文化就属于亚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注意和批评。【7】社会正在快速转变,其在加强自身主流话语过程中会出现对某些群体失范和过剩,而宽泛化的个性文化追求又是现代青年文化需求的特点,因此衍生出大量青年亚文化。从较大的社会变化与发展背景来看,近二十年的快速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快节奏、功利主义以及价值文化多样等,青年人群在面对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精神心态上陷入困顿、迷失乃至虚无并不是无迹可寻的。所谓的“佛系”心态,当初只是部分失落青年在网络上进行的自嘲式挖苦,信息智能的推波助澜使得其快速在网络上传播,不少青年群体从中看到了“世界上另一个我”。不少青年朋友即刻形成共鸣,进而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青年次文化和社会文化现象。【8】青年时期人们会逐渐面对自身才能供给与社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矛盾,其所追求的个性文化与社会主流所倡导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矛盾,这时的人处于自我同一性与非我对立性角色混乱相冲突最严重的时期,这个过程中青年人群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转变和解决,但在这个过程中的剧烈落差感会使其感到困扰和混乱。也正因此,青年时期更易产生价值错乱以及心理落差,由此可见“佛系青年”背后蕴藏着多元化价值观情境下青年的自我嘲讽、精神枯萎之症状。

三、网络“佛系青年”现象的引导策略

“佛系青年”的流行背后折射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活,在快速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所产生巨大的心态思想变化,反映了当代青年与先辈截然不同甚至说是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代青年生活在信息和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之间是用数字符号进行交往的,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极高,不免会收到各种社会亚文化的侵袭。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一代,容易受到各种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网络世界中发布相关话题、制造文化内容、参与专业媒体的传播活动。【9】社会亚文化源自于现实生活,由于搭上了数字智能时代的便车,在青年群体中大肆传播,甚至发展出了网络亚文化,这不仅扩大了亚文化的作用力与影响力,更削弱了主流文化与主流话语的权威。但是亚文化的存在不一定是反主流的,“佛系”心态能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发展都需要辩证的去对待,这也为把握新时代青年思想变化规律以及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青年价值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0】个人缺“钙”,人的身心便会染上“软骨病”,人群缺“钙”,精神空虚症便会充斥着整个社会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凝魂聚力,可以熔铸青年价值之魂的作用,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之“钙”。青年是人一生成长中变化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加强对青年人生信条与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强根固本,为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价值信仰主张,帮助青年铸就坚定的社会主义奋斗信仰,去治愈青年“佛系”心态之殇所带来的信仰缺失与斗志虚无问题。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崇共同理想。着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权威性,为培育青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之盾,其旨是在让青年群体理顺自身与群体、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关系,弥补“佛系青年”所导致的价值失位、责任缺位,激发青年的责任情怀与对拼搏的信仰,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自信心、同理心与责任心。

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精神力量。铸就崇高的理想信念,解决精神弱化难题。理想信念是青年思想行动的“指南针”,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方式正确引导青年树立理想信念,既不能将理想弃之敝屐,也不能将置之高阁。用阶段性可实现的目标引导其充满热情和活力地面对机遇与挑战,逐渐摆脱漠不关心的态度,让理想之光照亮青年前方迷惘之路,让理想信念看得见、摸得着,成为青年内心深处驱散迷茫的引路之光。

三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道德风尚。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优秀的宝藏,这些优秀传统美德使得中华儿女在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内心都蕴藏着锐意进取、心怀天下之心。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路下营造良好文明之风,建设共有之精神家园,去激发青年隐藏的无尽精神力量。

(二)关注青年身心发展,以思政多元主体合力唤醒青年的自我意识

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比较活跃,对待新生事物接受速度较快,有着较强的主体意识,头脑中存在着新颖的观念,充满着跳跃性思维,对于新潮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 但对待新潮事物同时也存在心性不够成熟、思维逻辑不够理智和阅历知识不够丰富等特征。当青年陷入“佛系”心态的迷雾中,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到置身事外、遁出红尘一般的心境。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大问题时陷入迷茫与困惑,还未入世便已觉出世。因此对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需要着重关注,走进他们的生活,对其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活动和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看法和建议,重视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与发展。

青年群体以“佛系”心态进行自嘲,一方面用较为轻松的方式舒缓自身压力,从而更轻松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利用“佛系”心态讲述自身的诉求,祈盼得到社会的回应。不消多说,在这样一个骤变的时代,当代青年的生存压力与父辈们相比并不小,他们需要在快节奏、“内卷”严重的生存方式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压力舒缓方式。自嘲式认同之所以能在青年群体中快速流行,调侃自己为“佛性青年”,是因为这实际上也是用较为轻松写意的方式释放内外压力,其背后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压力。一味地施压而不释压,一样会使得青年丧失奋斗志。因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当关注青年群体的身心发展,对青年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向他们传授有效调适心态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群体正确面对存在压力时的心理问题,唤醒青年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潜在意识。

(三)建多层次展示平台,以多样的平台帮助个性青年进行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需要是可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的,而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需求的最高层次是需要借助各类多样的平台才能实现的,需要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创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并适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机遇,为新时代青年群体自我实现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

为此,一是以全国青少年成长计划为导向,制定适合全国各个地方实情的青少年成长总体规划,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需求的群体创造相对应的机遇。如开展并落实好教育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项目。对已经有成熟实践项目进一步完善,并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青年活动积极性,为广大青年群体实现自己的才能、才华构建广阔的人生平台。

二要注重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给年轻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精神空间,让主流文化去融合东亚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将“佛系青年”积极面保存下来,将其消极面去除,结合主流文化优势面推陈出新,实现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共同健康发展。具体来讲, 策划、宣传和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时要将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流行文化紧密结合,找到其背后的核心点、切入点。将青年视为活动的主体,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文化活动,鼓励、引导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的实践,并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实时创新,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看待和对待“佛系”话语背后的亚文化,积极营建勇于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各类多样的社会平台去帮助青年进行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 208页。

[2]刘波.“佛系青年”的信仰心态与文化治理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4):20-26.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4]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37.

[5]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05):100-103.

[6]李玲.青年“emo”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探究[J].理论导刊,2023,(10):115-121.

[7]邹诗鹏.作为亚文化以及社会情绪的“佛系”现象[J].探索与争鸣,2018,(04):44-47.

[8]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18,(03):41-45.

[9]马瑶.“佛系”到“躺平”:犬儒网络亚文化现象解读与引导[J].西部学刊,2023,(05):73-7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页、第17、18页.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调查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
浅析太极拳在青年群体中的现状与发展